论街道空间美学

2018-01-25 15:32张建国朱繁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空间环境

张建国+朱繁

摘 要: 街道是城市活力的体现,街道不仅可以丰富城市的空间,同时也反映着多彩的人文环境。街道不仅仅需要承载着交通运输的功能,同时也是居民赖于生存的空间,街道是伴随着那里的建筑而存在,正是由于沿着建筑物,它才能成为街道。通过对武汉中山大道的改造变迁,分析如何将城市街道社会功能和美观问题有机结合,街道美学如何运用在街道空间设计中。

关键词:街道空间;街道建筑;空间环境

街道空间的构成要素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建筑、人、植被小品铺地。而建筑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建筑和街道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不存在没有建筑的街道。在街道空间形态中,建筑就犹如街道的边界,街道是依靠周围的建筑而存在,街道是城市的脉络。对于人而言,街道是他们生活的空间场所。由于人的存在,街道才有着活力,有着意义。人们在街道中行走,时而在两侧的建筑之中穿梭,时而在花簇边谈笑嬉戏,赋予了街道蓬勃生机。街道中的植被、小品、铺地对空间的功能分区起着切割作用。街道铺装的地面,不同的变化会对街道空间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使得街道空间更为完善。如果说建筑、植被、小品等是构成街道空间的客体,那么人就是其中的主体,两者相互作用构成了全部的街道空间。

街道空间美学是一门系统庞大的学科。如何使得空间能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是其关键。因地制宜的设计使建筑和街道相协调,追求一种舒适的环境空间。

一、建筑与街道空间形态

从空间形态来说,街道是一种外部空间,建筑是一种内部空间。两者需利用互动来保持空间的流动性。居住是一种内部秩序,需透过各种方式渗透到外部秩序当中。此时建筑物存在两种空间形态。

(一)紧密相融的空间形态

建筑与街道紧密相连,街道是日常交往的活动场所,亦是一个露天的“起居室”。

1.意大利的街道

建筑的外墙与道路结合在一起,直接形成街道。通过外墙上面的门窗,使得在外部时有置身在内部的错觉感。居住生活渗透到了街道生活,城市生活和私密性相互渗透,充分表达出了街道的完整性,增强了人们的归属感,并附有着人情味。

2.老北京的街道

四合院是一种特有的建筑与墙体围合的院落式空间形态。院门联系着街道与院落,窗不向街道所开。院子是具有家的内部秩序,是主要的生活场所,街道则是另一种外部秩序。此时,街巷就像是一张网,是各个院落之间联系的纽带,居民们会在此喝茶聊天,街道里散发着井井有条的内部秩序。

(二)疏离分隔的空间形态

建筑与街道各自独立,它们间没有围合,散落,疏远。建筑物和街道之间的距离较大。要么是外部秩序渗透到内部秩序之中,要么是外部秩序和内部秩序相隔断。

1.美国的街道

居住建筑与街道之间有着前院,前院对街道起着美化作用,同时能让居民们参与到城市的公共建设之中,把室内空间当成室外空间考虑。

2.日本的街道

在街道和建筑之间用围墙分隔开,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所主要在院墙之内。院墙使得与外界的街道产生了距离感,导致街道中的活动空间变少,街道生活空间匮乏。封闭的墙将道路与内部空间隔绝,这种空间在当今的社会是不合时宜的。

二、街道空间美学的设计方法

我们研究街道空间的意义在于更好地创造富有情趣的街道,满足人们精神物质需要。而空间的美感不仅来源于围合街道的建筑,更多来源于由建筑确定的空间尺度和其布局。

(一)建筑轮廓线

在街道空间中首先吸引我们视线的是街道的边界,即第一轮廓线和第二轮廓线所形成的街道景观。第一轮廓线是指街道边建筑的轮廓。第二轮廓线是指附着在建筑物上的商业招牌等其他附属物形成的轮廓。如香港的旺角地区,街道两边广告林立,虽是香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但给人一种杂乱无序的感觉,更不用谈及美感。

划分建筑内外部的边界极为重要,不同的边界会导致建筑的外观截然不同,进而导致街道的构成也不同。每个城市都会有一张自己的名片,如何打造这张名片显得尤为重要。

(二)街道空间的尺度

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一书中提出一个考量外部空间尺度的比例W∕D的概念。W指街道廊柱,D指街道面宽。还有一个D∕H的指标,H指建筑物的高度。在D∕H固定时,通过改变W∕D值,来调节空间的氛围。

当D/H<1时,会逐渐产生紧密感,如中国安徽宏村的街道;

当D/H=1时,高度和宽度之间会产生匀称感;

当D/H>1时,会逐渐产生远离感;

当D/H>2时,会逐渐产生宽阔感,如法国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

D∕H值关系着建筑与街道的协调性。

(三)紧密开放的空间

1.紧密与分散

街道是居民活动的载体,这些活动分为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一个好的街道空間是可以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功能,并能将此有机融合。

在设计中追求清晰的边界,不是为了分隔开来,而是为了更好的紧密结合。正是由于层层分明,进而递进成一个整体,街道空间才更加完整。紧密是评价街道的标准。因为紧密才能在设计时思路严谨,因为紧密才能在设计时产生互动,因为紧密才能在设计时内外兼顾。

2.开放与封闭

开放与封闭是根据街道与建筑的关系来作为判断依据。街道为人服务,是一种公共空间,而建筑是为某一种人服务的,是一种私密性或半私密性空间。而建筑的墙体、门窗恰恰可以分隔这两种空间。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信息开放的时代,街道和建筑不宜完全隔离开来。

(四)广场的设计

广场是外部空间最为活跃的单元,是居民生活的中心场所,是街道的中心。不仅需要满足人们日常活动的需要,同时还需要创造适宜的环境空间和合理的空间布局,使得人们愿意在此停留。利用小品、绿篱、花坛等元素对其空间进行分隔,丰富其空间层次和深度。endprint

下沉式设计是广场设计中尤为重要的一种设计技法。如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广场和东京的比谷公园,不仅吸引了人流,也避免了人流交叉,在纵向空间上又使其街道空间层次分明。

三、武汉中山大道的改造变迁

武汉的中山大道建设距今已有110年历史,它是一条横贯汉口中心的商业街,也是武汉的标志性道路。它见证了汉口百年商业街的繁华风貌各个时期的变迁。

武汉的中山大道改造被划定为一元路至武胜路这一段范围,全长约4.7公里,面积约2.54平方公里,是汉口区域核心路段之一。该区域将划分为3段4区,景观设计将以500米为一个节点,共计设计8个空间节点,其中包含水塔、三德里、武胜路、民众乐园、武汉美术馆等几个武汉著名地标的重要节点,用不同的主题景观表现其历史文化。如武胜路到前进一路这段,设计为现代简约风貌段,增添了一些国际商贸商铺,使其引领汉口区时尚潮流的发展。如前进一路到江汉路这一段,设计为新旧交融风貌段,并设有露天开放的市场,在保留武汉街头文化的同时,又街道发挥其功能。再如江汉路到一元路这段,设计为古典文艺风貌段,开设了民俗文化街区,让市民可一步一景。

(一)美术馆文化广场的重要转变

中山大道由以往的街道变为纯步行街的模式,而美术馆文化广场是中山大道的亮点工程。中山大道美术馆周边的保元里和汉润里被全部打造成步行街,仅允许公共交通通过。在这里,可定期举办如街头音乐会、展演会、文化节等各类艺术活动,为市民营造休闲、娱乐、艺术为一体的氛围。

(二)水塔及其艺术广场的重要转变

水塔是汉口中山大道的标志性建筑,水塔周围的违章乱建商铺已被拆除。以水塔为对景视线焦点,将汉口总商会和大洋百货之间原有的宽道路空间打造成露天的艺术市场,分时段为商户提供流动摊位,提升街区的艺术氛围,活跃人流,打造城市地标新风向。

(三)民众乐园的重要转变

局部压缩机动车道,拓宽人行道,方便行人步行及过街。为行人过街及其步行提供了方面。这是借鉴了西班牙巴塞罗那兰不拉大街中心绿化岛的概念,根据实际情况对道路宽度进行调整。中央隔离带和道路两侧均种上梧桐树,使得即便炎炎烈日的武汉,走在街上也绿树成荫,凉爽不已。利用景观小品和道路绿化创造了富有层次和变化的道路断面形式,在武汉是首例。

武汉中山大道的改造,保留了其中历史文化的部分,改善了不适宜居住的部分,处理好了建筑的第一轮廓线,并减弱了第二轮廓线。设计了一个紧密开放的街道空间,也创造出了一个富有人情味并适合人们居住的空间。把设计街道的原则展现在人的行为活动上,把原本就是属于居民的街道还给他们,才是街道美学设计的原则。一个城市的生机与活力与街道息息相关,街道有活力,城市就有活力,街道了無生机,城市也会了无生机。

四、结语

街道的发展永无止境,但无论街道发展成什么样子,终究有一点不会改变,那就是街道不仅是为交通所服务,更重要的是为人们更好的生活所服务。人们在街道中感受世界的变化,享受生活的美好。

街道空间的美感来源于街道空间的建筑,更多的源自内部空间。由建筑所确定内部空间的布局和尺度影响着街道空间的美感。换言之,应该更多的把研究放在街道的内部空间,而不是外部空间,这样才能更好地评价一条街道的好与坏。建筑对于街道而言,它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是内部空间所需的支撑骨架。我们总是忽略了建筑的造型与风格,无法适应建筑这一实体和街道空间的图形关系,也无法将其相互转变,也没有从整体街道空间中分析或去评判街道空间的美学含义。所以我们应该多对不同的街道空间进行分析,提升我们对空间的认识,提升我们的建筑素养。

参考文献:

[1]吕正华,马青.街道环境景观设计[M].大连:辽宁科学技术出版,2000.

[2]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3]吕正华,马青.街道环境景观设计[M].大连:辽宁科学技术出版,2000.

[4][丹麦]扬·盖尔(Jan Gehl).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1992.endprint

猜你喜欢
空间环境
新型农村社区公共设施的设计与思考
历史事件纪念馆特质空间环境塑造与情感表达研究
医院空间环境导视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软装陈设环境的营造对人心理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