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版画:我国传统版画艺术的瑰宝

2018-01-25 08:23徐传武张忠纲綦维吴庆峰张金霞
全国新书目 2018年9期
关键词:徽派宋词唐诗

徐传武 张忠纲 綦维 吴庆峰 张金霞

中国的木刻版画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早于欧洲五百多年,可以说是世界版画的发源。明代则是版画艺术的鼎盛时期,取得了空前绝后的艺术成就,而万历年间更是版画发展的黄金时代。郑振铎在《中国古代版画史略》中说:“中国木刻画发展到明的万历时代(1573-1620),可以说是登峰造极,光芒万丈。其创作的成就,既甚高雅,又甚通俗。不仅是文士们案头之物,且也深入人民大众之中,为他们所喜爱。数量是多的,质量是高的。差不多无书不插图,无图不精工。”精丽工巧是万历版画的特点,这在徽派版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安徽的歙县是徽派版画的产生地,那里自古是制墨的中心,精致的雕刻由来已久。民间艺人们易凹版的墨模为凸版的版画,他们秉持传统技艺,精益求精地创作出大批穷工极巧、美轮美奂的版画。徽派版画的制作,绘、刻、印皆精,在当时的出版界领袖群伦,成为那个时代木刻版画的旗帜。各地的书商纷纷出重金聘请徽州的木刻家,徽派版画的势力于是覆盖全国,徽派木刻家们也成为万历黄金时代的支柱。“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丛书”首推的《方氏墨谱》《唐诗画谱》《宋词画谱》《竹谱详录》皆为明版画的优秀之作。

《方氏墨谱》

《方氏墨谱》是明代万历年间徽州制墨名家方于鲁主持编刻的一部版画图谱。该墨谱由当时名画家丁云鹏、关羽等人绘制图案,名刻工黄德时、黄德懋等人刻制上板,而后刊印成书。今据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刻本整理出版,以飨读者。

全书共六卷:国宝、国华、博古、博物、法宝、鸿宝,并有汪道昆、李维桢等人所作序跋题赞二十余篇,可谓“形文毕陈,图咪并载”。郑振铎评价日:“以大画家之设计,而合以新安刻工精良绝世之手、眼与刀法,斯及两美具,二难并,遂形成我国版画史之黄金时代焉。”

明代的版画,其成就远远超越宋元時代,也为其后的清代版画所不逮;而明代的版画又以万历及稍后的时代为高峰。当时印制了四大墨谱,以方于鲁《方氏墨谱》、程大约《程氏墨苑》两刻本为最精。墨谱图是把制墨者所制造的各种类型的墨锭之形状和花纹图样描绘出来,但并非墨模。墨模是凹版雕出的多种层次和线纹,压拓出如浮雕式的主体物(墨锭),而版画则是凸出线纹的平版印刷品。两者在工艺制作、用途方面皆不相同,但在技艺上还是可以相互汲取、融会贯通的。

《方氏墨谱》由当时徽州著名画家丁南羽、吴左干、俞康仲描画,由著名刻工黄德时、黄德懋刻制,有人认为刻工为黄守言,实则守言所刻当为泰昌年间的后刻续成本。而刻书的撰制主持人是当时著名的制墨大家方于鲁。郑振铎说:“以大画家之设计,而合以新安刻工精良绝世之手、眼与刀法,斯及两美具,二难并,遂形成我国版画史之黄金时代焉。”抗战期间郑振铎见到彩色的《程氏墨苑》,曾惊呼为:“此‘国宝也!”《方氏墨谱》虽然不是彩页,但在艺术造诣上是可以和《程氏墨苑》相媲美的。《方氏墨谱》刻画细密,形象逼真,是繁缛细致、绵密工细的“婉约派”风格的代表性作品,在我国版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版画家心目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所以问世几百年来,一直被画家、刻工奉为轻易不肯示人的“秘宝”。

《方氏墨谱》共分六卷:第一卷日“国宝”,主要绘瑞玺灵符,苍璧黄琮,卿云驺虞,贝阙珠官;第二卷曰“国华”,主要绘舜衣商鼎,天马芝房,连理合欢,虎文龙光;第三卷曰“博古”,主要绘穆骏夏碑,苍珮玄珠,刀笔货泉,琅玕青藜;第四卷曰“博物”,主要绘百子九英,珊瑚木难,松枝桃根,风玦璃环;第五卷曰“法宝”,主要绘香云宝月,五牛三车,贝多鬘陀,法幢妙花;第六卷曰“鸿宝”,主要绘玉洞霞城,鸟使鹅宾,碧桃仙杏,紫气真人。如时人王樨登评析所说:“是六者,辨形象则谲诞无涯,叙赞颂则葳蕤可悦。”是“形文毕陈,图咏并载”的一部好墨谱。时人李维桢亦赞曰:“其词章则典谟训诰,浑噩尔雅,即秦汉而下无论也;其族类浩穰,肖像诡特,则九鼎之百物神奸,册府之群玉不可形状也……其文字则河之图,洛之书,苍颉之篆,孔甲之盘盂,阙里之蝌蚪也。”甚至被人誉为“墨家董狐”, 道出了这部书在制墨图谱史上的重要地位。

《唐诗画谱》

《唐诗画谱》由明集雅斋主人黄风池编辑,为诗、书、画三美合一的版画图谱,于明万历年间刊行,是徽派代表作之一。诗选唐人五言、六言、七言各五十首左右,书求名公董其昌、陈继儒等为之挥毫,画请名笔蔡冲寰、唐世贞为之染翰,刻版出自徽派名工刘次泉等之手,堪称“四绝”。被时人誉为 “诗诗锦绣,字字珠玑,画画神奇”。

《唐诗画谱》自刊印以来,广受欢迎,被屡屡翻刻,甚至流传到日本,亦一再翻刻。我国自清初以来,未再刊刻,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才有影印本问世。本书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日本宽文十二年覆刻本为底本,参照其他版本,对原作进行了整理校注,并保留原有的书法、绘画作品,以供文学艺术爱好者品赏、玩味。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唐诗是这个诗国中最为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开放的一个时代,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诗人众多,诗作繁富,体制齐备,流派纷呈,风格多样,流传广远。仅据清编《全唐诗》和今人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统计,作者就有三千五百多人,诗五万五千余首。规模之盛,数量之多,不谓绝后,允称空前。而绝句,因其形制短小,自由灵活,易播人口,流传更为广泛。

唐人往往好依诗作画,或把诗题写在画面上,使诗、书、画三者融为一体,从而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据《新唐书》载,杜甫的老朋友郑虔曾自写其诗并画献给唐玄宗,玄宗亲笔为其大书“郑虔三绝”四字。另据杨伦《杜诗镜铨》卷十《涪江泛舟送韦班归京》引宋荦评:“‘花远二句(按:指‘花远重重树,云轻处处山二句),王摩诘绘成图,杜诗已为当时所重如此!”杨伦按:“此图见董元宰《画禅室跋语》。”但《涪江泛舟送韦班归京》作于宝应二年(763)春杜甫流寓梓州(今四川三台)时,而此时王维已死。何以至此?很值得研究。究其原因,不外三端:或所记有误,或宋荦所见为赝品,或王维卒年当推后。不管怎样,这都说明诗、书、画三美合一的中国书画优秀传统源远流长。而我国的木刻版画亦有着悠久的历史,至少在唐代,版画艺术已发展到相当水平。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木刻版画,是在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唐末五代的佛像,它比欧洲现存的十四世纪德国木版圣母像,至少要早三四百年。所以鲁迅在《<木刻纪程>小引》中就说:“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而明代则是我国版画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特别是明神宗万历年间,更是版画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郑振铎特地把这个时期称作中国版画艺术光芒万丈的万历年代。这个时期的版画艺术,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和家族化的特点。像建安、金陵、北京、武林、苏州、湖州、徽州等,都是版画艺术非常发达的地区。其中尤以徽州版画艺冠群雄,享有盛名。而黄氏家族的黄凤池编刻的《唐诗画谱》,就是徽州版画的代表作之一。

《唐诗画谱》由于三种绝句出版先后不一,五言先出,次为七言,六言最后编印,以后多次翻刻,各种版本所收诗画不尽一致,三种绝句的排列次序亦有不同。此次出版系用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日本宽文十二年覆刻明刻本,其排列次序与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明集雅斋本有所不同。

《唐诗画谱》是一部诗、书、画、刻四美备具的版画图谱。它所收绝句,大多是唐代著名诗人,如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王昌龄、高适、岑参、韦应物、刘长卿、李益、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杜牧等的佳作。《唐诗画谱》中的书法,大多是当时流行的各体行草,也有少量篆、楷,而其中董其昌、陈继儒、张凤翼、俞文龙等名家的书法,尤为可贵。 《画谱》的主要绘画者蔡元勋,字冲寰,一字汝佐,是明代徽派版画的著名画家。万历三十二年(1604)由他画写、黄应宠雕版的《图绘宗彝》名闻遐迩。他在《唐诗画谱》中的画,用笔甚有法度和特色,构图饱满,精细秀美,细节刻画繁密精丽,讲究诗情画意、情景交融,既有文人书卷气,又有民间稚拙味。《唐诗画谱》雕镂亦甚精工,刻线稳健,颇具圆润之致。此书的主要刻工之一刘次泉,更是当时的名工。他镌刻的《汤海若先生批评琵琶记》,就深得汤显祖的赞许。由于《唐诗画谱》具有以上诸多优点,所以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在普及唐诗方面,它虽然不像《唐诗三百首》影响那样大,但仍然是最受群众欢迎的普及读物之一。

《宋词画谱》

《宋词画谱》原名《诗馀画谱》。出版于万历四十年(1612),乃撷取南宋无名氏所编《草堂诗馀》里最精粹的宋词百篇,每篇为作一图而成。编者为明人汪氏。所选以秦观、苏轼、黄庭坚、柳永四家为最多,基本反映出南宋以前宋词概貌。版画出自徽派名家之手,幅幅精妙。一词一图,相映成趣。确如吴汝绾序中所言:“案头展玩,流连光景,益浸浸乎情不自己。”

如果将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比喻成一条汹涌奔流的大河,那么中国文学和美术,无疑是两条水量丰沛的重要支流,而宋词与明版画,则又是这两条支流上最绚丽迷人的浪花之一。这部《宋词画谱》(原题《诗馀画谱》)便是将这二者合而为一,其精美绝伦、耀人眼目,自可一望而知。

《诗馀画谱》所选之词来自南宋无名氏所编的《草堂诗馀》,这部书成书的时间应在南宋庆元初年(1195)之前,故其所录词止于南宋上半叶,这应该是收录辛弃疾(114 0-1207)词作少的原因。其所录以秦观、苏轼、黄庭坚、柳永四家为最多。除托名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策声咽) 创作年代难以确定外,其余都是宋词,诸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王安石的《桂枝香》(登临送目)、宋祁的《玉楼舂》(东城渐觉风光好)、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望海潮》(梅英疏淡)、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及张孝祥的《念奴娇》(洞庭青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至于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满庭芳》(蜗角虚名)、 《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等更是在词史上首屈一指的伟大作品。可以说,《诗馀画谱》的选词基本体现了以名家名作为主的思想,也大略反映出南宋前期以前的宋词概貌。由于采用了可靠的底本,其中的讹误也较少。

这部《诗馀画谱》由宛陵(今安徽宣城)汪某编,也未留下刻工的名字,但郑振铎在为此书写的跋中谓“固一望而知其亦为徽派名家也”,并誉为“罕见精绝之品”。他又在《中国古代版画史略》中满怀深情地写道:“《诗馀画谱》一名《草堂诗馀意》,出版于万历四十年(1612),是撷取了《草堂诗馀》里的最精粹的宋词百篇,每篇为作一图而编成的。一词一图,相映成趣。正像吴汝绾序里所说的‘案头展玩,流连光景,益浸浸乎情不自已。词中固有画,画中亦有词。宋词多绵远窈渺之音,最难传以形象。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类怎样见之于画幅呢?但我们的徽派木刻画家们却能深深地体会或悟会出作者的情意来,而把它们幻化为清隽幽雅,神韵鲜朗的木刻画,使之能耐人吟味不已。非有大修养、大功力的画家是绝达不到这样的境界的。更难能的是每一副画都是完美之作。以一百副巨帙的木刻画集,而幅幅精妙,这样的艺术家是头等的,是不惜付出全副的艰深的创作力量出来的。这书的编者是新安汪某(未悉其名),其木刻画的作者们则不能知道了。但置之徽派作品里,这无疑是最上乘之作之一。”郑振铎认为木刻画的作者已无从查考,但后来的研究者依据图上“汪馆”“佐堂”的印记,认为绘画者应是这位生平不详的姓汪名馆。

《诗馀画谱》是第一部以词配图的版画作品,之后《唐诗画谱》等方纷然刊行。《唐诗画谱》在立意、形制等方面都有传袭《诗馀画谱》处,但其流布、影响却似较《诗馀画谱》更为广大。《唐诗画谱》屡经翻刻,还曾流传到日本,并为《四库全书总目》著录。 《诗馀画谱》却传本甚稀,上世纪郑振铎从三个残本中仅得九十七图,影印于《中国版画史图录》中。而《中国版画史图录》成于抗战时期,当时印制便少,今天已很不容易看到。为了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重新走入寻常百姓家,我们对此进行了整理翻印,并将书名中的“诗馀”改作大众更为熟知的“宋词”。因为其中收录的词作,除署名李白的两首不能确定创作年代外,其余的均是宋人作品。这次出版,除了影印原有的书画作品外,我们还对宋词作了较详尽的注释,希望能以此帮助普通读者轻松地读懂宋词,并在全面理解宋词的基础上,更深入地领会明版画的动人魅力。

《竹谱详录》

古言竹者或有谱无画,或有画无谱。李衍《竹谱详录》开有谱有画之先河,且论述极详,是古代竹谱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全书分画竹、圣竹、竹态、竹品四谱,七卷,尤详于竹品谱。描述了我国三百余种竹类,包括各种罕见竹类,对于其形态、品性、画法均有详细论述。作者征引繁富,其中很多古籍现已亡佚,对于古典文献的研究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大地上有竹,实是上苍的赏赐。不论其修短巨细,其心虚,其性直,其节贞,处身高洁,不骄不吝,故君子与竹比德焉。竹的这种特性,鼓励仁人志士修身齐家、忠君爱国,成就伟大的人格。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人咏竹,辞家赋竹,画家绘竹,学问家研究竹。就“学问家”“画家”研究竹来说,李衍算是独步千秋的一位,他一共写了两本研究竹的著作:《竹谱》和《竹谱详录》。李衍,字仲宾,号息斋道人,元代蓟丘(在河北宛平县北,亦名土城关,今属北京市)人。博学多通。“既精于墨戏,复详于纪述,而画与谱两得之”。这正是李公超越前人的地方。

李公之画竹,初师黄华老人,后见文与可真迹, “则一幅五挺,浓淡相依,枝叶间错,折旋向背,各具姿态,曲尽生意”,而“黄华诚有取乎此”。后“连得三本,悉弃故习,一意师之,日累月积”,终成名家。李公之谱竹,亦由其爱竹、画竹而生。李公身为高官, “行役万余里,登会稽,历吴楚,逾闽峤,东南山川林薮,游涉殆尽,所至非此君者无以寓目。凡其族属、支庶、形色、情状、生聚、荣枯、老稚、优劣,穷诹熟察,曾不一致”。后“远使交趾,深入竹乡,究观诡异之产,于焉辨析疑似,区别品汇”, “焦心苦思,参订比拟”,“略见古人用意妙处”,而成《竹谱》《竹谱详录》。

此次应山东画报出版社之约整理《竹谱详录》,所据为商务印书馆1936年丛书集成初编本。此本扉页有说明:“本馆丛书集成初编所选唐宋丛书及知不足斋丛书皆收有此書,唐宋本仅收《画竹谱》一卷,又有说无谱,故据知不足斋七卷本影印。”此本为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长塘鲍氏刻知不足斋丛书本。此丛书收古书三十集共二二六种,门类广博,刻印亦较精良。丛书集成初编据此丛书本影印,选本也是有见地的。

此次整理《竹谱详录》,做了三项工作:一是对照四库本纠正了书中个别错误,二是给全书加了标点,三是作了注释。注释又分两项,一是给难懂的字词注音并释义,二是对书中涉及的人物及征引的古籍进行注释。因为作者交友广泛(有官僚、艺术家、和尚、道士等)、征引繁富(所引古籍有的已经亡佚,各种书目著作均未记载),所以有少数人物、书名今已无从查考,只得暂付阙如。原书卷三以下图有未标竹名者,为了便于阅读,此次整理,均加标竹名。

猜你喜欢
徽派宋词唐诗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唐诗赏读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徽派山水画传统的名实和承继问题
徽派建筑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探析
唐诗赏读
宋词
刘羽亮??《宋词数首》
岭南篆刻艺术的徽派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