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从教课文走向教课程

2018-01-25 11:26万碧兰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50期
关键词:小嘎子经验课文

万碧兰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50-0067-01

课文教什么?教课文内容理解,教字词句段篇,教听说读写思,教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等等,不同时期、不同教师有不同的理解、答案。连崔峦老师也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大声疾呼《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可见,对于语文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来说,这始终是一个极大的、广大教师关注度高的、刻不容缓的问题。那么,从教课文走向教课程的路径是什么呢?

课程发展史也许可以提供一种思考和操作的路径。课程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课程即教材:教材取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点,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其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2)课程即活动: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这种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3)课程即经验: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而学习经验是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他认为“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各种事物”,其代表人物是泰勒。受此启发,我拟以人教版课标教材《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五年级下册)为例,交流从课文走向课程的寻路历程:

一、理读课文知识

什么叫理读?按余映潮老师的话说理读,就是寻找式地读,清理式地读,整理式地读;就是细细地读,把落实基础知识、进行语言教学、培养思维能力的眼光深入到课文的各个角落。对每一篇课文,我们都要认真地找寻,找出那些最有用的、最能落实课文教学要求的、最需要教给学生的语言知识或其他内容,把它们罗列出来,以便做到教学时心中有底。对每一个教学单元,对每一册教材,对每一学年的教材,对每一个学段的教材,也理应做这样的整理工作。简言之,就是按课文的内容(拼音、字、词、句、段、篇等要素)和形式(词式、句式、段式、篇式等)两个方面寻找、清理、整理课文精华。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可以理读出哪些知识?结合级段、单元、小说文体特点等因素,省去有关字词句段的内容,在谋篇布局、读写结合上大略可以理读出以下知识:

1.情节:一波三折

“起初,小嘎子抖擞精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地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这是一折;“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两个人走马灯似地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又一折;“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任你怎么推拉拽顶,硬是扳他不动,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勾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这为第三折。

一波三折这种技法对于提高学生阅读、写作叙事性作品的能力大有裨益。

2.语言:动作描写组合方式

本文描写小嘎子和胖墩儿摔跤的动作有以下两种基本组合形式:(1)基本式:围着他猴儿似地蹦来蹦去。(动作发出者+动作词)(2)基本式基础上的变式:比如“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基本式+动作发出的部位)再如“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基本式+象声词)

二、设计目标活动

杜威认为“课程最大流弊是与儿童生活不相沟通,学科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社會需要,再进一步把这些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活动。当下的教学不需要“把它们转化成课程目标”,而需要实现课文与课程标准的对接,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在理读阶段得到的知识,哪些与课程学段目标与内容要求对应呢?如果对应了要教到什么程度?结合小学高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要求,具体落实到本课有这两点: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注意“了解”“初步领悟”)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三、重视学生经验

如果说活动对于学生而言,有可能是外在的或者和内在的。那么,泰勒的课程即经验则是内在与学生的。他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的质和量决定于学生而不是课程,强调学生与外部环境的互相作用。教师的职责是构建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及社会经验。真正的学生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的经验,这才有利于他们的真正发展。

1.认识学生经验

为什么要做“一波三折”?课前问了部分学生:这篇课文,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部分?为什么?前一个问题学生容易作答,而后一个问题则语焉不详。教材没有提出来,考试中也不曾有。然而在平时的阅读中经常相遇,在作文中有个别同学偶尔运用。能不能做“一波三折”?能。因为学生有类似经验,只不过没有把这个名称告诉他们,没对这个名称的方法有意识地学习、运用而已。怎样做“一波三折”?

2.拓展学生经验

强调学生,这也不排除教师的指导。因为儿童经验作为整个经验正常生长的一部分,有必要获得一定的指导。儿童不可能不借助于周围的环境条件和学习材料,而仅仅通过自我思维和自我创造发展出事实和真理。教师站在课程的角度教课文,必须引入更多合宜的教学资源。这里有一个“以一带三”的基本思路可以借鉴:一指的是课文的资源;三指的是指向课程的三个资源:外在于学生的语言类文本、非语言类文本,内在于学生的生活类经验。

特级教师武宏伟在《语文课改的关键是教材——兼说语文教材的建设》一文中说:学习目标+规律+方法+例子+知识归类+拓展材料+拓展问题等的“多位一体”的教材建设模式,是笔者近几年探讨实践的一条行之有效的“课改”思路。本文探讨的只是课程建设的些许部分,或许谬误百出。因此,作为一线老师要从教课文走向教课程,注定这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因为按照常理来说,这条路本应是教材编写者走的。既然开走,我们就有希望到达。

猜你喜欢
小嘎子经验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教学设计
背课文的小偷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