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台湾和大陆中小学音乐教学差异的一些思考
——以“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小学音乐课现场观摩活动”展示课为例

2018-01-26 08:07张严翰
黄河之声 2018年5期
关键词:海峡两岸教学内容音乐

张严翰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北京 100037)

2017年11月20日由福建省教育厅主办,福建省艺术教育协会、福建省福州实验小学承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小学音乐课现场观摩活动”在福建省福州实验小学举行,该活动旨在共同探讨海峡两岸音乐教育的不同理念和方法,分享各自的宝贵经验,共商音乐教育改革与创新大计,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科学、有序发展,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笔者有幸作为专家团成员首都师范大学郑莉教授的助手参与本次活动,一睹海峡两岸优秀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风采。在亲身的体验、感知以及聆听专家们的研讨、交流中,产生了以下几点思考,因此成文,以求教于大方。

一、海峡两岸中小学音乐课标对比

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受时代发展、民族文化等影响,海峡两岸音乐教育发展状况及理念,较欧美等其他地区更为相近。因此,海峡两岸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必然是大势所趋。

(一)大陆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简述

大陆地区现行的音乐课程标准为《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其中将音乐课程性质主要体现为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三个方面[1],并根据大陆地区的音乐教育发展现状,设定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理念。由此,有歌唱、有欣赏、有知识的综合课型在大陆地区成为主流课型。在一节综合课中,要进行聆听音乐、介绍作者、分析作品、讲授知识、学唱主题、合唱歌曲,力求将一部作品“用尽、讲透”,并在此过程中升华主题,以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台湾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纲要简述

台湾地区在2001年的《课程纲要》中,将不同科目分属为人文、自然、科学、艺术等不同领域。将音乐、舞蹈、美术、表演等学科统归为“艺术与人文领域”,同时该领域将这些学科统一为一门课程与一本教材,使学生可以从“艺术与人文领域”整体的高度来理解不同艺术学科的艺术性。此外,《课程纲要》将课程性质设置为精致性、多元性、生活性和整体性四个方面[2],力求选曲考究精致化、风格地域多元化、作品通俗生活化、音乐要素整体化。由此,台湾地区音乐教育对音乐本体和音乐实践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二、活动概况

本次活动中邀请到的专家团成员有: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郑莉教授;台湾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系教师、台湾地区《课程纲要》修订撰稿委员,叶添芽副教授;鲁东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崔学荣博士;台湾艺术大学音乐系教师、台湾柯达伊教育学会前理事长,姚玉娟女士;浙江省音乐教研员、浙江省特级教师,黄伟平先生;台北华冈艺术学校校长、台湾中华国乐协会副理事长、中华国乐团副团长,丁永庆女士等16位专家。组成了由海峡两岸音乐教育的学术知名专家、课程改革专家、教研员、校长等结构合理、专业性强、极具能量的专家团。

本次活动优质课选拔采用现场实录、专家审核、提出修改、活动展示四个环节。向两岸四地优秀教研员邀请约课,由台湾送选中小学优质课程各3节;广州、浙江、福建、澳门等地区送选中小学优质课程各1节,北京送选优质课程各2节,共18节。现场展示为福州实验小学借班上课。选拔方式合理,可以保证具有两岸四地音乐教学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三、海峡两岸中小学音乐教学差异

在现场展示环节中,每一位音乐教师都展现了各具特色的优质教学课,经过比较和总结,笔者发现了以下几点差异。

(一)理念差异

来自台湾地区的台北市华冈艺术学校的郭以芯、新北市树林区山佳国小的郭冠廷以及宜兰县北成国小的张丞雅等三位老师,分别为我们带来了《身体的律动》、《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剧〈胡桃夹〉中的〈俄罗斯舞曲〉》和《〈两只老虎〉变奏曲》三节课。这三节课都有一个共同点——无一例外的使用了大量的体态律动的音乐教学法,使学生在体验、感受音乐的过程中,学习最为基本的音乐知识。体验、感受为主,知识、技能为辅。并为学生设计了“学习单”,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充分体现“音乐本位”的教育教学理念。

而大陆地区福州屏西小学的陈华、浙江省宁海县越溪小学的屠葵葵、北京市西城区进步小学的王琛琛、广州市黄埔区科峻小学的樊彩英以及中国科学院附属实验学校的曹玲玲等五位老师,则分别为我们带来了《美丽的夏牧场》、《春》、《两只老虎》、《降落伞》和《小毛驴》等五节课。她们通过科尔文手势、音梯等教学方式,使学生体验并学唱歌曲;通过发掘音乐要素,使学生理解音乐及相关文化;通过介绍作品背景,使学生了解作曲家风格;通过组织合唱,使学生体验音乐合作。利用综合课型将音乐的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有机结合起来,并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教学理念贯穿进课堂的教学中。

(二)形式差异

通过本次活动,笔者还发现海峡两岸的音乐教学设计中还存在形式上的差异。相较于台湾地区的音乐课堂,大陆地区的老师们设计了很多诸如:科尔文手势、旋律图示、音砖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环节。不同的形式对应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引到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例如:北京市西城区进步小学的王琛琛老师在上课开始用科尔文手势演示《两只老虎》的旋律,让学生通过手势猜歌曲名作为的导入,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笔者感到十分精彩。

而台湾的老师们大多是使用没有座椅的开放式课堂教学,并将体态律动的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每一遍律动都在前一遍的基础上,增加了新音乐要素的感知,也增加了难度。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的音乐要素,最终总结在“学习单”上。相对于大陆地区的“将一部作品素材用尽”,台湾地区相对应的则是“将一种教学形式用尽”。

(三)内容差异

在教学内容上,大陆地区的音乐课程是作为一门人文课程、美育课程出现在国家课程设置中,故而只有欣赏和歌唱两个模块。更多的诸如:民乐队合奏、管弦乐队合奏、体态律动、作曲等音乐科目只设置在部分学校的校本课程中。

而据台湾华冈艺术学校丁永庆校长介绍,在台湾教务处不会严格控制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使用大量的自编教材,只需要教师在学生结束阶段课程学习时可以完成一场教学汇报演出即可。故而台湾的教学内容大多是寻求一个“支撑点”,以此“支撑点”自由发散、自由放射的设计教学内容,也就可以进行更适合学情的教学。

四、海峡两岸中小学音乐教学差异的思考

对于以上三点差异,笔者不认为哪种正确或者哪种错误。仅站在互取精华、共同发展的角度上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关于教学理念的思考

大陆在课改之后,提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音乐本位”的音乐教学观,甚至也有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习能力而提出的“翻转课堂”。这些提法无不在表达着同一个想法,那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学”为主,以学生“学会”为标准,以学生“学会”为目的。在这样的探究式学习中,探究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旦过程出现偏差就会得出不正确的结论和结果。

那么这个“过程”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过程”?什么样的过程才是没有偏差的“过程”呢?

音乐课,当然应该是音乐的过程!音乐本来就是一种过程的艺术,它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永远不会一个瞬间完成整部作品。那么,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音乐的过程才是音乐课的过程!所以不论是“音乐本位”还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都应该是由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而不是一味的强调学科综合、歌词韵味等非音乐元素。

(二)关于教学形式的思考

台湾地区“将一种教学形式用尽”可以让学生层层递进的、在一次次与前一轮的比较中感受、感知音乐;大陆地区对于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则显得更有针对性。两岸在教学形式使用上虽有差异,但目的都是为了服务教学内容。那么,在教学形式的使用上就应该是最简单、最有效解决教学内容中重、难点的,而不是最花哨、最新颖、最复杂多变却实际作用不大、解决内容不多的。现在很多所谓的“赛讲课”、“精品课”为了突出教师的能力,而设计很多复杂的形式来解决非常简单的问题。这种看似为教师“加分”的设计反而是降低了效率,耽误了学生。例如:有位老师为了让学生感受旋律,先是进行了聆听音乐,然后教师用“LU”哼唱旋律,接着画出了旋律图示,再在旋律图示上标出骨干音……等到出示课题和乐谱的时候,课堂已经进行了23分钟,而这23分钟里展现了教师的“才华”,学生却只感受了旋律。不仅没有服务教学内容,还耽误了教学进度,压缩了信息量。所以,教学形式的设计,是要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是要服务于教学内容,要将学生的“学”放在首位。

此外,大陆的中小学设立专门的音乐教室已成趋势,音乐教室中之所以不放置桌子就是为了便于学生活动,台湾的老师在上课时不使用凳子和桌子是常态,使用凳子的时候会排成“U”字型。笔者认为,这种便于和学生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座位形式将会是一个趋势。在没有桌子的音乐教室里还让学生“排排坐”便如同“自废武功”,音乐教室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关于教学内容的思考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的普及、传媒的发展使得现在的学生能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早已不再单一,他们相较于十年前的同龄人在知识储备上要深很多,甚至可以说教师在学校里能教给学生的知识已经愈发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在课堂上给学生的知识量不增加,学生就很容易“吃不饱”。这不仅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也会使学生越来越不“重视”我们的课堂教学。所以教师一定要合理把握教学内容的“量”,要让学生能“吃得饱”。

笔者在台湾地区教师的教学设计上,总结出两个比较明显的优点。1.设计教案的同时设计学案。这就是在加大信息量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这些信息,让学生不仅“吃得饱”还要“穿的暖”。2.《课程纲要》对教学目标细化到每节课。在台湾教师提供的教案中,笔者看到教学目标共分为“分段能力指标”、“单元目标”和“具体目标”三个层次。而每一节课中都有明确的“分段能力指标”作为本节课教学的要求显示在教材上,教师只需要细化这节课的“单元目标”和“具体目标”。这就使得教师可以十分准确的把握教学重、难点。例如:新北市树林区山佳国小的郭冠廷老师带来的课例《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剧〈胡桃夹〉中的〈俄罗斯舞曲〉》中,教材上明确要求的“分段能力指标”第一条是:尝试以视觉、听觉、急动觉的艺术创作形式,表达丰富的想象力与创作力。那么郭冠廷老师根据它进一步设定的“单元目标”就是:了解表情术语。具体目标是:能了解forte(强)、piano(弱),并能清楚分辨音乐的强弱与轻快的节奏。这使得教师可以很容易的把握每一节课重、难点,并随时可以清楚的进行查漏补缺,反思自己的教学完成情况。

此外,大陆虽然已经有很多教师已经在运用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等音乐教育体系中的方法在课堂中,但面积仍不够大,数量仍不够多,而台湾地区课堂中经常整节课使用体态律动教学。在教师层面上,虽然坚持直接在大陆地区整节课进行体态律动教学难免“水土不服”,但是将体态律动等简单、有效的教学法作为一个常规的教学环节出现,笔者认为还是切实、有效、可行,并能对学生有所帮助的。

五、结语

海峡两岸,同根同源。海峡两岸共同发展是历史趋势,也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笔者作为一名在读的音乐教育硕士、一名“准教师”,自当以为祖国海峡两岸的音乐教育发展为己任。通过本次“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小学音乐课现场观摩活动”,笔者深深感受到了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上,两岸发展的脉络相近、文化相同,同时也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地方。期待在一些细节的差异上,海峡两岸增加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推动海峡两岸的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诸可汲.台湾高中音乐教材之歌唱曲目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海峡两岸教学内容音乐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海峡两岸大事记2020年4—5月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音乐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