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者的态度—有感于北大校长道歉

2018-01-26 17:42○季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科技进步名校教育者

○季 毓

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校长林建华在致词中将“鸿鹄”错读为“鸿浩”,网议一时鼎沸。林校长很快以公开信的方式致歉,但道歉中一句话“质疑和焦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再引热点,并且多为贬损。网络达人王思聪之怼——“人类的认知和智慧,难道不都起源于质疑吗?”,便系典型代表。

作为一名教育者,对同为教育者的林建华校长所言所行,该持一种什么态度,该如何引导我们的教育对象?

笔者以为,应着重于以下方面:

首先,为林校长勇于承认错误、承认师者并不完美的认识和行为点赞。每个人都会有知识盲点。即便是语文老师,也必然会遇上不会读、写不上来的字。对此,不必避讳。承认然后补课就是。

其次,不要因瑕而否定瑜。林校长读错了一个常见字,固然丢人,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他的学术能力,治校经验,改革勇气。为教师者,尤当自省:是否因为某位学生的某些缺点或某一方面的低弱,而否定了他整个人?我们任教的班级里,是否有某些学生因为某些缺点而遭到其他同学的集体排斥?我们自己应有宽容之心,并且教育学生宽以待人。

再次,不要武断,不要人云亦云,要在冷静、理智、独立的思考后再做判断。林校长所提到的“质疑和焦虑”究竟指的是什么?笔者仔细查阅了林校长的致辞原文,发现其所说的“质疑和焦虑”指的是某些人因科技进步引发了大量负效应(功利化蔓延、道德沦丧等)而产生的对科技进步的质疑和焦虑。他呼吁北大人要有所担当,引领科技发展新风尚,在推动科技进步的同时,唤醒人类道德,而不是畏葸不前,甚至质疑进步。这有错吗?

相信很多网民并没有看到全文(比较长),只凭一时快意,便争先恐后发表了见解——往往是批判。

王思聪之流怼了什么、赞了什么,他所负的责任都很小,因为不停地怼或赞就是他们的存在方式。而作为教育者,我们所负的责任要大得多。我们必须要把客观、理智、独立思考的标签“贴”到我们的言行中,并且让我们每一名学生都“贴”着这样的标签走进未来。

●澳门的国民教育成效显著。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澳门青少年对国家的认同感大幅提升。澳门的例子说明,让特区青少年了解国家,了解自己所在的城市与国家之间的紧密关系,明白自己从何而来,到哪里去,进而拥有宽广视野和正确世界观,无疑是十分有益且必要的。

(《人民日报·海外版》)

●幼儿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并不在于幼儿掌握传统知识,也不在于幼儿生活方式和技能等的学习,而是通过幼儿对传统文化的感受感知、体验体会等,进而能够增进理解,深化认同。因此,将传统的游戏、故事、儿歌、礼仪、习俗、观念等融入现有课程体系,将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已有的课程进行整合是当前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工作。

(《中国教育报》)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名师黄荣华主创的“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基因现代传译课程”首次发布。这套为小学生设计的传统文化课程中,提炼了中、华、大、地、诗、书、礼、乐等48个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基因点。在他看来,今天我们要真正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就要改变以西方知识体系来审视的方式,尽可能全面地认识传统文化的存在方式,这样才能真正发现它的优秀之处,进而阐释之、转译之、传播之。

(《光明日报》)

●唯学历论”当然不对,但凡事有度,过犹不及。实际上,有学历和没有学历确实存在区别,名校学历和非名校学历的含金量也存在区别。这种客观事实不会因为人们的意愿和喜好而消失。如果动辄就否认学历的价值、名校的价值,这种心态看似跟唯学历论截然相反,实际上却是同一个逻辑。

(《光明日报》)

猜你喜欢
科技进步名校教育者
品读
全国名校等差数列拔高卷(A卷)
名校介绍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2018年河南省水利科技进步奖励项目
评《科技进步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书评)
科技进步有力推动了煤炭工业生产方式转变
如雷鼾声惊醒“名校梦”,15岁少年不堪重负卧轨自杀
赶集挑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