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标》背景下的高校日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2018-01-26 10:20柳玲
教育界·下旬 2018年10期
关键词:国标跨文化交际双一流

柳玲

【摘要】高校日语教育亟需进行以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调整培养目标为主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实践,探索日语教学改革的方向与思路,根据新《国标》提出的素质要求、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来培养要适应社会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日语人才,走多样化、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之路。

【关键词】新《国标》;“双一流”;日语教育;跨文化交际;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矿业大学教改项目“跨文化视角下日语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QN12);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教改项目“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英语专业二外日语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1511)。

2013年7月,教育部新一届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新一届指导委员会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和制定包括日语在内的《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新《国标》),以及外语类各本科专业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此外,保障外语类本科教育质量,进一步完善外语类专业的教学评估体系,开展新一轮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2015年,国务院下发64号文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新《国标》和“双一流”的背景,加之2017年李克强总理访日,为中日两国合作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并强调了加强民间交流的重要性,这一系列的大环境为高校日语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新《国标》的基本思路

据日本国际交流基金2012年统计,日语专业学生总人数已达245000多人,而高校日语二外学生总数已达366000多人。新《国标》中“各类高校应根据本标准制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体现本校定位和办学特色的培养方案”,以及培养规格中“外语专业学生应当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及合作精神”,对高校日语专业学生提出了“掌握日本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日本及相关区域知识,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的高指示要求。同时,“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能力要求被提上日程。新《国标》的特征体现了外语教育学科、人文学科的回归,強调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在这一标准以及“双一流”背景的指导下,高校日语教育亟需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实践研究,高校培养出来的日语人才必须要适应社会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日语教育必须走多样化、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之路。

二、日语教学改革的方向与思路

在新《国标》和“双一流”的背景下,日语专业要生存和发展,二外日语要拓展和发展,日语教师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坚持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相一致的原则,坚持外语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则,着手进行教学一线的改革。经过多年的日语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日语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随着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能通过日语语言学习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并以积极开放的态度对待多元文化现象;能敏锐察觉并能合理解释和分析文化差异;能灵活运用策略完成跨文化交流任务;能帮助中日不同文化背景人士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

(二)“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

将“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日语教学的指导方针并行推进,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终生学习技能为导向,构建内涵丰富、多层次、多模块的日语教学体系。

(三)“英日对比法”和“文化导入法”的实施

英语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对象“英语”有着很高的敏感性,实践证明,对于一些学生认为的“晦涩”“陌生”的日语语法和句型,用中文解释过后学生可能无法很快地消化和理解,但如果用相对应的英语语法解释,进行英日对比,学生则往往很快接受和理解新的日语句型。采用灵活多样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强调语言学习的实用性,着重提高学生的日语综合运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独立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日语人才培养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大胆改革,培养多元化的人才。

三、日语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新《国标》和目前“双一流”建设背景对高校日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素质要求、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其主要内涵如下。

第一,素质要求。日语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化视野,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以及协同合作精神。

第二,知识要求。不仅要掌握日本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还应掌握日本及相关区域知识,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科学基础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

第三,能力要求。要具备日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特别是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应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与此相适应,高校日语教学改革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施,双语文化、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施,比较异同、能力目标的拓展,从而促进文化传播。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第一,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施。对日语专业学生以发展学生的文化传播能力为目标融入汉语言文化内容,运用中日对比法以及日汉文化比较、对比法拓展教学内容,体现汉语和日语的双重语言文化内涵,突出中日文化价值的融汇;选择具有文化意识和文化创新的教学内容,把学生的汉语言文化背景作为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根据中国学生的特点与日语学习内容,适当融入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语言材料和现实情境。一方面帮助学生对丰富的母语文化加强理解,进一步提升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提升用日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熟悉中国文化知识是在新的背景下对日语学生提出的新的要求,应在教育过程中予以重视。

第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施。 首先,以发展学生的文化传播能力为目标拓展日语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批判性思维活动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自身人文素养。其次,运用任务驱动法,针对不同的文化情境设计交际与翻译任务,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文化的比较翻译能力。此外,以专题演讲的形式让学生讨论、表达熟悉的人与事,将日语学习与中国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既可增强英语教学的实用性,也可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兴趣与文化表达效果。例如,可以通過制订学习计划,开展学科竞赛,组建学习兴趣小组等方式促进日语基础知识的有效掌握;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活动,使学生切身感受日本社会文化,达到拓宽国际视野的目标。

第三,拓展能力目标,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在沿袭传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目标的基础上,以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为指导发展学生的文化传播能力,拓展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学生能通过日语语言的学习,并结合自己英语知识储备和中国文化知识储备来认识世界的多样性,以积极开放的态度对待多元文化差异现象,能敏锐觉察并能够充分理解和解释分析多元文化差异,灵活运用策略完成跨文化交际,促进跨文化沟通。日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还包括中日双语交际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中外文化沟通、正确看待文化差异及有效处理文化冲突的能力,还包括系统地运用日语以及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将此三种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跟“听说读写译”语言应用能力巧妙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校日语教育需要整合现有资源和力量,在沿袭传统的 “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目标的基础上,拓展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对高校日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结合新《国标》的基本思路,在对学生的素质要求、知识要求、能力要求方面切实地提出相应的政策,保证高校培养出来的日语人才必须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日语教育必须走多样化、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修刚,李运博.新时期日语教育的协同与创新[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7.

[2]修刚新.“国标”与日语课程设置与日语改革[Z].2016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日语教师暑期研修班,2016.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4]戴炜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05):322-327.

猜你喜欢
国标跨文化交际双一流
凝心聚力,共同迎接“新国标”时代
车辆碰撞预警系统有望进入国标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中小学塑胶跑道“新国标”立项公示
山西老陈醋有了新国标 10月1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