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在小儿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8-01-27 14:26赵旸开封市儿童医院麻醉科河南开封475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8年6期
关键词:臂丛卡因小儿

赵旸 开封市儿童医院麻醉科 (河南 开封 475000)

在临床上小儿上肢手术较为常见,因小儿生理结构比较特殊,且解剖学标志模糊,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神经深度同时也在变化,而且小儿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心理还未成熟,因此在给予其实施臂丛神经阻滞中,其操作难度大大增加,使麻醉药物未能达到理想部位,降低阻滞成功几率,为了能够达到阻滞效果,需增加用药剂量,增加弥散作用,达到阻滞目的[1,2]。神经刺激仪的临床应用,为麻醉师带来了新的麻醉手段,但是由于患儿其解剖结构发生变异等原因,致使神经定位不明确,进而较易导致患儿血管及神经受到损伤。而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的应用,可对患儿的解剖结构予以准确定位,使其肌肉发生颤搐,进而完成对肌肉神经功能的检测,效果良好。本文主要对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在小儿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价值作分析,详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在本院行上肢手术患儿60例,选取时间为2015年11月~2017年10月,根据其就诊顺序的差异对所有入选患儿进行分组,30例患儿为一组。

实验组患儿中,年龄处于4~12岁之间,平均(6.14±1.26)岁;男女比例为18/12。对照组患儿中,年龄处于3~12岁之间,平均(6.21±1.35)岁;男女比例为20/10。实验组与对照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纳入标准: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并批准;所有患儿家长均知情、同意、自愿接受相关医治干预。排除标准:穿刺部位破损或者感染;凝血功能异常;神经系统疾病患儿;心血管疾病患儿;相关药物过敏患儿。

1.2 方法

术前,所有患儿均需禁饮禁食。手术操作前,给予患儿静脉注射丙泊酚,注射量为2mL/kg,并在手术过程中持续给予患儿静脉滴注丙泊酚,滴注速度为每小时1.5~2.5mL/kg。与氯化钠和5%葡萄糖溶液同时输入。给予2组患儿注射0.25%罗哌卡因,注射量为0.5mL/kg,注射与回抽同时进行,使用剂量小于20mL。对患儿其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等进行密切监测。指导患儿取平卧位,将其头部转至健侧,放松其上肢及肩部,并靠近体侧处。

实验组患儿应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予以定位,超声仪其探头频率为10MHz,将耦合剂涂抹于软骨水平位置,对患儿胸锁乳突肌的外侧缘进行矢状斜面扫描,3个圆形或者椭圆形高回声影,并显示为葡萄状排列,即为臂丛神经干。将穿刺针由超声探头中线处刺入,此时锐利移动光束为超声显示图像,并于后方位置伴有声影,穿刺针在穿刺过程中,可见其在周围组织内部移动。至臂丛神经处,开启神经刺激器,电流1.0mA,可见其上肢肌肉处于运动状态,降低刺激电流至0.2~0.3mA,依据肌肉运动情况,调整探针位置,针头接近神经时,推注麻药。

对照组患儿应用神经刺激仪予以定位,应用神经刺激器进行臂丛神经定位,初始电流1毫安,进针之后降低刺激电流,至0.2~0.3mA,肌肉颤动,定位成功,后回抽血液及无脑脊液,实施局部麻醉措施。

1.3 观察指标

对2组患儿的定位、见效、维持时长和麻醉效果进行观察分析。

1.4 数据处理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的定位、见效、维持时长和麻醉效果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定位、见效、维持时长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麻醉效果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若两组数据之间P<0.05,则代表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在定位、见效、维持时长和麻醉效果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定位、见效、维持时长

实验组患儿在神经定位所需时长、见效时长以及维持时长依次为(4.32±0.67)min、(5.38±1.21)min、(394.27±32.67)min;对照组患儿在神经定位所需时长、见效时长以及维持时长依次为(7.51±0.78)min、(7.69±2.31)min、(312.66±30.15)min。2组结果对比,组间差异明显,P<0.05。

2.2 麻醉效果

实验组患儿中,完全阻滞患儿有27例,部分阻滞患儿2例,阻滞失败患儿1例,阻滞成功率为96.67%(29/30);对照组患儿中,完全阻滞患儿有12例,部分阻滞患儿10例,阻滞失败患儿8例,阻滞成功率为73.33%(22/30)。2组阻滞成功率对比,组间差异明显,P<0.05。

3.讨论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麻醉药物,其麻醉效果良好。小儿在清醒状态下其依从性较差,对医疗操作配合度不高,因此提高了对选择麻醉药物以及麻醉方法的要求[3]。臂丛神经阻滞其操作比较简单,效果显著,其麻醉手段已在临床小儿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臂丛神经纤维较为复杂,变异比较多,尤其是婴幼儿,其臂丛神经与周围器官毗邻关系不同于成年人[4,5]。

相比于以往医治手段,神经刺激仪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麻醉效果,主要通过电刺激引发神经支配肌肉发生收缩现象,进而定位神经,但是由于小儿在发育和解剖构造方面的不同,难以实现对小儿臂丛神经的精准定位,易出现周围血管受损、气胸、阻滞不全等不良情况,降低阻滞成功率。而超声的应用,解决了以上存在的问题。通过超声波可以对小儿臂丛神经进行精准定位,通过超声可视技术,可精准操纵神经刺激仪其针头走向,实施麻醉,阻滞成功率得到大大提高,减少不良情况的发生几率。

研究结果得出:实验组患儿在神经定位所需时长为(4.32±0.67)min、见效时长为(5.38±1.21)min、维持时长为(394.27±32.67)min,均优于对照组患儿(P<0.05);实验组患儿阻滞成功率为96.67%(29/30),优于对照组阻滞成功率为(73.33%),P<0.05。

综上所述,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在小儿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中,可有效缩短神经定位时长,提高阻滞成功率,临床麻醉效果显著。

[1]麻志敏.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在小儿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观察[J].安徽医药,2016,20(3):578-580.

[2]张敏,刘志亚,李清平,等.小儿腋路臂丛神经的超声解剖及应用研究[J].浙江医学,2017,39(10):790-792.

[3]徐凯,郑笛,黄云萍,等.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双重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1):51-52.

[4]周纳武,彭涛华,林桦填,等.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辅助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5,33(2):211-213.

[5]王远胜,陈丽辉.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22(23):3563-3565.

猜你喜欢
臂丛卡因小儿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夜盗小儿(下)
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夜盗小儿
小儿涵之三事
探究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和毒性特征
布托啡诺在臂丛麻醉患者中的镇痛效果
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肌肉肌腱转位术用于晚期臂丛神经损伤功能重建
地佐辛复合局麻药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