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和”的健康观浅识

2018-01-27 20:28马凤岐
养生月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内经黄帝内经素问

◎马凤岐

健康是人体生命的正常状态,是养生的目的之一,《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称健康之人为“平人”“常人”等,其养生方法的确定是建立在对健康认识基础上的。

《灵枢·本脏》对人体之健康有一段总结概括性的描述,所论颇为精彩,如言:“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府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

文中提示人体的健康概念集中表现在“和”上。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即“血和”与“卫气和”;二是人体精神心理的正常,即“志意和”;三是人体能够适应外界的自然环境,与其和谐相处,即“寒温和”。兹对其一一进行阐释。

血气和

“血气和”主要表现在人体躯体的健康及其生理功能的正常,这是人体健康的基础。《素问·调经论》说:“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意指人体内的阴阳平衡,使得机体的气血充盛,九候的脉象一致,称为正常人。

《灵枢·天年》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府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具体指出了人体躯体的健康应该是五脏功能正常,血脉调和通畅,肌肉活动自如,皮肤细致坚实,营卫运行正常,呼吸平和徐缓,体内之气也按着正常的法度运行,脾胃能够正常消化食物,人体津液布散有序,并说这些正常了,就可以使人长寿。如果血气不和,则百病变化乃生。

志意和

《内经》不仅重视人体躯体的健康,更加重视精神活动的正常。文中多次提到情志的异常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灵枢·口问》说:“心者,五藏六府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藏六府皆摇。”心主神明,统率着五脏六腑,若悲哀忧愁等情志伤及到心,就会引起全身脏腑功能的失调。

《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进一步指出过激的情志活动会引起人体的气机紊乱、气运失调,进而产生疾病。

由此可见,所谓“志意和”实际上指的是精神心理活动正常,能够保持精神活动的正常是维持人体健康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寒温和

对于一个健康人来说,不仅要保持自身生理与心理活动的正常状态,还要有能力适应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即所谓的“寒温和”。这可以分为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

时间方面是要顺应自然界四时的变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不仅描述了人们顺应四季的各个季节所要做的事情,还强调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认为要顺从天地阴阳的变化。如果违背了,会损害人之根本,不利于养生。

空间方面则主要表现在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上。《素问·异法方宜论》对于地势的不同引起的人体体质的不同以及所生疾病的各异做了详细的论述,提示我们要了解所处的地理环境,以便及时作出调整来适应环境,保持健康。

从上可以看出,《内经》“寒温和”的实质是人与天地保持和谐。

人事和

除了以上三点以外,《内经》中已然认识到了社会因素对于人体健康也有着很深的影响,如《素问·疏五过论》中说:“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认为社会地位的变更、经济状况的差异,都会对人体的正常状况产生影响,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内经》一再强调医者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灵枢·师传》说:“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也表明了《内经》作者对于人事和的重视。

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事和的实质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这对于人体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先秦文化的影响

健康是养生所要达到的目的,《内经》对于健康的认识深受先秦文化中儒道两家养生文化的影响。

儒道两家都重视精神养生,孔子提出“仁者寿”(《论语·雍也》)、“仁者无忧”(《论语·宪问》),《礼记·中庸》也说:“大德必得其寿。”这些都说明道德仁爱之人内心坦坦荡荡、无忧无惧,故可以促进和保持身心的健康,从而能够长寿。

老庄更是提倡精神的修养,主张静以养神。如《老子·二十六章》说:“静为躁君。”《老子·四十五章》言:“清静为天下正。”都体现了老子尚静的思想。而《庄子·刻意》也云:“平易恬憺,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指出恬憺的心境有利于身体的御邪,亦属于精神养生。

这些与《内经》健康观中“志意和”的说法一致,都认为精神的调畅可以使得身体保持健康状态。

庄子还主张动以养形,《庄子·刻意》说:“吹吁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指出动以养形的必要性。其后的《吕氏春秋·尽数》中也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的记载,强调动以养形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体的气血流通、血脉通畅,从而保持身体的健康。《内经》在其健康观中提出的“血气和”观点,认为人体的健康应该包括气血的调和与血脉的通畅。这与庄子和《吕氏春秋》的看法相吻合。

《吕氏春秋》在谈论养生健康时,十分强调“知本去害”,其《尽数》篇中说:“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认为若要活至应有的寿命,首要的任务就是躲避对人体健康不利的有害因素,这不仅是指外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同时也包括内在的精神因素。可见,这一思想包含了《内经》健康观中“寒温和”一项所要表达的适应外界自然环境变化的内容,对其有所影响。

至于《内经》健康观中的“人事和”,则可以追溯至儒家一向倡导的“仁义”思想。在先秦诸子各家中,儒家最重人事,并提倡中庸之道,其提出的“仁义”思想主张仁者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要以礼相待、仁爱互助,这其中就蕴含着《内经》“人事和”的思想。

结 语

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根据以上论述,《内经》受先秦文化的影响,关于健康的观念与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主要体现在一个“和”字。不仅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的积淀,而且其内涵也更加深刻和丰富。

猜你喜欢
内经黄帝内经素问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