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粟特胡人为代表的西域乐舞初探

2018-01-28 11:00上海音乐学院200031
大众文艺 2018年4期
关键词:胡人西域中原

刘 硕 (上海音乐学院 200031)

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最繁荣和兴盛的朝代,同时也是东西方文明交织融合的纽带时期。丝绸之路的兴起,东起长安、洛阳,西经中亚,延伸至地中海沿岸地区,把唐代长安、中亚、西亚和东欧诸国联系起来。西域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西域一般指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葱岭以东、玉门关以西的地区;广义的西域则指中原西部边疆以西的所有地区,还包括南亚、西亚。在入华的外来民族中,粟特人因为经商、从政、从军等原因,纷纷进入中原,并带来了诸多文化艺术活动。

一、西域粟特胡人概况

唐代的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多样性,因此不少胡人以商人的身份出现在唐代,据史料《唐会要》卷九中记载:“康国人习善商贾,争分铢之利。”自汉代张骞的丝绸之路开通以后,昭武九姓诸国热衷于向中原民众引进流通大量的商品,从中获利。唐代的粟特人据文献记载,以国为姓,比较好区分,其中以康、安、米三国的姓氏为多见。1

“粟特”是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地区,隋唐时期,粟特人在河中建立了很多国家,例如:康国、安国、石国等,在中国的古代史籍中称为“昭武九姓”。入仕唐朝宫廷的外来族群,不只有西域的胡人,还有“东夷、南蛮、北狄、西戎”的齐聚。粟特胡人是最早一批仕族群体,从汉代开始即东来中原,魏晋南北朝时仍然延绵不绝,到了繁盛的隋唐时期,引进的数量更是庞大。从来源上来分析,西域的胡人既有直接从粟特本土前来的,也有从突厥等地间接而来。

二、粟特胡人对中原各方面的影响

1.粟特胡人对中原服饰的影响

粟特人在入华经商的过程中,在中原掀起了一股胡服的热潮,在文化影响中,服饰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旧唐书·舆服志》中载:“永徽之后,皆用帷帽,拖裙到颈,渐为浅露。……则天之后,帷帽大行。中宗即位,宫禁宽弛,公私妇人,无复冪旂之制。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士女皆竟衣服胡。”2《新唐书·车服志》载:“宫人从驾,皆胡帽乘马,海内效之。”3生动地反映了唐代宫廷乃至民间都流行胡服,女性群体头戴胡帽,身着圆领束紧袖口的胡服,脚穿靴子,十分风靡,很受欢迎。

西域胡人的服饰在乐舞中也多有体现。他们的装束是:虬须卷发,深目高鼻,胸宽腰细;发束带,身着圆领紧身窄袖衫,下着裙而紧贴腿,穿长袖皮靴,每个人各踩在一小圆毯上,双人对舞。左右舞者舞姿造型不完全一样,左边舞者侧身回首,左脚站立圆毯上,右腿提升后屈,左手微微上举,右臂曲至头顶;右边舞者右脚立毯上,左腿前伸,右臂上曲至头顶合拢。左右舞者左右对称,身姿变幻。两人均手举长巾,头带高扬,缨络横飞,发辫挥动,自如回旋,飘逸的裙带,回旋轻盈当空舞动,增加了“胡旋舞”的视觉感与审美感。四周布以卷云纹,舞者如同在云雾中旋转一般,增强了画面灵动飘逸的艺术效果,衬托了舞者热烈奔放的舞姿造型。4

于阗是西域古王国名,在新疆的和田一带,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于阗人有着中西合璧之貌:长而红的脸,黑色的浓髯、大浓眉,风度翩翩,头上卷发,缠着金色的高头巾。身体腰细,穿着一件锦缎外衣, 围巾从颈部垂下,缠绕着肩部。腰下的腿与脚露在外面,脚穿高桶黑皮靴,腰间悬一柄短的弯剑。

2.粟特胡人对中原音乐的影响

粟特人还对中原的音乐有所影响。《旧唐书·音乐志》记载了京城教坊当中音乐歌舞和表演时,立部伎和坐部伎中,其间都安排有胡人或者其他少数民族乐人参与其中。唐玄宗时“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每年考核,整个教坊供奉的梨园弟子有数千人,都严格按等级表演,也有不少胡人凭借高超的伎艺入选任职,皆为番工,总号“音声人”。太常寺礼乐之司的乐工仅限男性,并按照乐师、乐工的等级划分高下,以示伎艺的区别。唐代的曹氏是琵琶世家;乐师尉迟青是筚篥演奏家;尉迟璋是通晓古乐、笙、箫、琴、瑟等中原乐器的音乐家。

在乐舞的演奏方阵中,胡人的规模和乐工数量是十分强大的。前来中原的西域诸国乐工和舞伎,演奏的歌曲令人耳目一新,并且伴有急转如风、鼓乐齐鸣的西域特点。胡人依靠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他们以胡入俗,担负起了从宫廷教坊到官僚家乐的重要角色转换。在《唐才子传·康洽》记载中有:“康洽,酒泉人,黄须美丈夫也。盛时携琴剑来长安,竭当道,气度豪爽。工乐府诗篇,宫女梨园,皆写于声律。玄宗亦知名,尝叹美也。”康洽以西域俊美的形象和不凡气度赢得了长安人士的喜爱,所创作的乐府诗歌入乐融和声律,被梨园宫女争相传唱,连玄宗皇帝都对他刮目相看。龟兹乐工白明达演奏的乐曲《春莺啭》,旋律好似莺啼鸟鸣,后传入日本。在《唐国史补》中记载:“梨园弟子有胡者,善吹笛,尤承恩宠。”在官僚贵族家族之中蓄养的女伎男伶,称为家乐,实为百戏,家乐实为宫廷乐部的一种外延。唐朝还有很多种类的乐器都来源于西域,如弹拨乐器琵琶,拉弦乐器二胡,吹管乐器横笛、羌笛,打击乐器羯鼓等。

3.粟特胡人对中原舞蹈的影响

粟特人除了为中原内陆地区带来音乐以外,也带来了舞蹈。长安流行的舞蹈类型有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表演人员大多是从康国和石国而来的舞蹈家。

胡旋舞乐,是昭武九姓康国作为贡礼献给唐王朝的。胡旋舞是康国乐,以其疾速的节奏、连续的旋转,再配以艳丽的胡服来展现。“胡腾舞”与“胡旋舞”,皆为丝绸之路上东来的中亚乐舞,风格迥异:胡腾舞是来自于中亚石国的、以“腾”为特征的男子舞蹈;胡旋舞是来自于中亚康国的、以“旋”为主的女性乐舞。

敦煌石窟 220 窟的彩塑舞女造型及舞姿与苏步井乡的胡旋舞造型基本一致。宁夏盐池县唐墓石器刻造像胡旋舞,是一名胡人男子站在小圆毡上独自疾速地跳着舞蹈,没有乐队伴奏的图像。人物表情生动,体态轻盈,画面线条流畅,具有写实的效果,反映了唐代精湛的石刻雕塑水平。

4.胡人对诗歌的影响

在唐代,有不少诗人将音乐与诗歌结合了起来。唐代诗人王建的《凉州行》:“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生动描绘了胡乐在洛阳街头巷尾遍布的盛景。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有云:“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歌唱。”《梁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梁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李颀《听安万善吹筚篥歌》:“南山截竹为筚篥,此乐本是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唐代著名诗人岑参是历史上有影响的著名边塞诗人,他写作过一首胡旋舞诗,描绘的是舞者立在红色莲花道具中,随着鼓乐节拍,莲花缓缓张开,舞者开始起舞。胡旋女身穿质地薄软、金丝花钿绣边和紫红色的缨络式紧身窄袖绸衫,舞女曼妙的身姿与矫健刚劲的舞姿形成了对比,边塞乐舞意境浓郁。诗人们看到长安的胡人们擅长乐舞,纷纷提笔为其写诗纪念,赞叹他们伎艺超群,表演精彩。

三、总结

随着中亚地区并入唐朝的统治范围,越来越多以粟特人为代表的西域胡人来往于丝绸之路的通道上,成为了推动东西方艺术文化交流中一股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力量。从历史发展上来看,粟特地区受到周边国家和民族兴衰的影响,西域独特的音乐、舞蹈形式经过往来使节和粟特商人传播到长安地区,对唐代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利用出土文物、壁画、古文献等史料对粟特胡人为代表的西域胡乐、胡乐人进行研究,进而延伸到丝绸之路一带的音乐形态、音乐体裁,深度挖掘从汉代以来的胡乐发展演变情况。唐代音乐形成和胡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胡乐对中原的贡献也是不可低估的,体现在具体的乐谱、乐器、乐人、乐律、音乐理论著述方面。丝绸之路开通至今,中国的固有音乐受到外域的多重影响,西域胡乐与雅乐、俗乐三足鼎立,胡乐作为外来传入之乐,极大地丰富了唐代的音乐,使之具有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特征。

注释:

1.毕波.《中古中国的粟特胡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刘煦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薛正昌.《隋唐宁夏粟特人与丝绸之路》[J].《石河子大学学报》,2015(10):22.

猜你喜欢
胡人西域中原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灵渠胡人俑与贡道的外国使臣
张骞探西域
破山剑
破山剑
沁园春·赞中原
西域问题专家班勇(上)
塞翁失马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