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康复三误区

2018-01-28 20:08◎文/淑
金秋 2018年24期
关键词:偏瘫中风康复训练

◎文/淑 贞

偏瘫康复训练是一套非常严格的治疗方法,有着一系列科学的理论指导。不过,很多人对康复训练存在认识误区,影响了患者的康复。

误区一:可有可无。偏瘫一般出现在脑卒中患者急性发作期之后,家属还没有认识到脑卒中会给患者留下后遗症的严重性,只是觉得能捡回条命就很好了。“康复训练是治疗的后期工作,可有可无。”“偏瘫是病,靠的是药物治疗和静养,不宜活动”。“偏瘫病人若卧床时间长了,就没有康复的可能了”……抱着这些心态的家属不在少数,大家对康复医学的概念和目的还不是非常了解。其实,康复医学是以功能障碍为核心,侧重于改善功能,以最大限度恢复患者潜能,使之回归社会的一门医学。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时间目前还没有一个定论,根据世卫组织提出的标准,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48小时以后就应该介入康复治疗。早期的康复治疗可以有效防止深静脉血栓、皮肤病变、关节挛缩、便秘和肺炎等并发症。早期康复治疗包括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床上肢位的摆放和体位改变等,也包括鼓励患者重新开始肢体活动和参与社会活动。

研究表明,脑卒中发病后接受康复治疗越早,损伤机体功能恢复越好,在严重功能障碍患者中表现尤其显著。中风患者病情稳定后的3个月内属于最佳康复期,病情稳定后的半年内,属于有效康复期。早期康复治疗的介入,可以有效降低致残率,更好地恢复自理能力。

误区二:自己活动。吴先生中风后上肢功能比较差,平时一直刻意练习抓握这一动作。但是后来他的手掌越握越紧,张开变得非常困难。吴先生的这种情况,在中风患者中很常见。

在康复痉挛期时,患者的上肢内侧肌肉张力往往偏高,一般患者的手掌都是握着的,要在康复治疗师正确的指导下活动,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患者的盲目训练往往会造成很多错误动作的出现和错误习惯的固定,这些会使肌肉痉挛逐渐加重,导致肌肉短缩、姿势异常、疼痛和关节挛缩,妨碍康复并限制患者恢复的潜力,给恢复带来更大的难度。

很多患者认为,越早下地走路恢复越快。其实不然。恢复步行能力是大多数患者及其家属最急迫的要求,是康复治疗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步行训练并不是越早越好,患者在进行步态训练之前,首先进行平衡、负重、下肢分离动作等训练,在这些功能未能完成时不可过早进行步行训练。有的家属早期会架着或拖着患者行走,这样做是错误的,也是非常危险的。这样容易导致异常步态形成以及加重髋、膝关节的损伤和异位骨化的产生,一旦出现这些异常,纠正起来相当困难。

所以,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早介入正规康复治疗,康复训练的强度要考虑到患者的体力、耐力和心肺功能等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加强训练强度。肌力差的患者,在训练过程中,应给予适当的渐进式抗阻训练,进行肌力强化训练。住院病人可结合生物反馈疗法、功能性电刺激等,提高疗效。

误区三:家属包办。脑卒中患者因为患有功能障碍,完成一些日常行为有一定困难,因此会不愿动,或对家属产生依赖心理。而家属则希望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因此会帮助他们完成一切日常行为。比如,给原本可以自己吃饭的病人喂饭、不让病人自己拿东西等。中风后不愿动或家属照顾太好致使病人活动少是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大忌。

肢体瘫痪后的康复,需要患者的主动参与,若病人活动太少,不仅会造成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体能逐渐下降,还会错失功能康复的良机,使肢体功能的恢复不能达到最好的状态。因此,家属应树立康复意识,从不同角度耐心地劝慰患者,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

另外,心理鼓励很重要,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中风后的康复治疗往往要持续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病人在这段时间里,很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的心态。尤其是一些青壮年病人,发病前是家庭的支柱,希望自己尽快好起来,但是漫长的康复过程,让他们信心尽失。约有40%~50%的病人会在脑卒中后发生抑郁,增加了病死率、致残率和认知功能障碍。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应减少患者的心理障碍,适当的时候可以选用一些抗抑郁的药物帮助患者更好地参与治疗。

总的来讲,康复医学以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神经学为基础,还涉及中医的经络学说和穴位等理论,需借助相应的仪器设备,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训练方案,不是自己在家随意活动和按摩所能代替的。因此,患者一定要到正规的康复医院接受治疗,以免影响康复效果。

猜你喜欢
偏瘫中风康复训练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强化肩胛带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