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习文化

2018-01-29 04:32
江苏教育 2018年42期
关键词:关心评价课程

良好的学习文化是支持学生发展的核心力量,对于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增强学习力,提升竞争力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学习文化的再定义

学习文化是个复杂而广泛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权威的定义,一些学者对学习文化的界定侧重于某一方面,如果只局限在课堂学习文化,涉及的对象也仅仅是教师和学生,学习文化这样定义就会有失偏颇。

1.不能将学习文化等同于文化学习。

学习文化,涉及两个要素,一是学习,二是文化,而且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联系起来可以这样理解,学习文化是关于学习的一切文化,是把“学习”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从宏观看,它应包括学习制度、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和学习生态等。从微观看,应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活动、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反思、学习习惯等等。但是,文化学习的外延和内涵就小得多,它是以文化知识作为学习、研究的对象。日常生活中,它更侧重于书本知识、考点知识的学习。

2.不能将学习文化等同于学生的课堂学习文化。

研究学习文化时,一种倾向是将学习文化的主体狭隘地理解为学生的学习文化。其实,学习文化强调的学习者,不仅有学生,还应包括教师,甚至是家长,围绕学生发展这一中心,教师和家长的学习文化有时更为重要,更能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不能把学习文化局限在课堂学习文化上。学习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不仅在校内,还有校外;不仅在课内,还有课外;不仅是理论的学习,还有实践的锻炼和成长。

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习文化内核与特征

(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习文化内核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它应有三个基本维度。

全面发展与特色发展相得益彰。既要培育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素养,又要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并加以引导和培养。

最近发展与持续发展相互兼顾。文化基础的培养要定位学生“最近发展区”,教学者要协助、帮助学生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跨越,但这种跨越仍然是阶段性的。因此,教学者在关注学生最近发展的同时,还应重视知识与能力相统一、过程与方法相结合、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

共同发展与差异发展相互协调。首先要发挥课程在学生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重视课程的整体架构。基础课程立足于学生的共同发展,拓展性课程主要关注学习内容的多样化,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研究性课程着重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次要完善学习方式,以“互联网+教育”积极拓展学习时空。最后要赋予学生合理的选课自主权,形成个性化、定制化的走班上课模式。

(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习文化特征

1.人本性。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习文化必然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即生本文化。学习文化的人本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学习本质的认识;二是学生本位的回归;三是学生素养的提升。

2.交互性。

学习文化应包括围绕学习而制定或形成的制度规范,开展的活动以及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学习观念、学习环境、学习行为等多种形态,体现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方面,必须调动多方面积极因素、多种力量共同培育。在此交互过程中,学生得到了发展,与学生相关的各方也有长足的进步。

3.创新性。

学习文化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形成的,它体现的是学习者的精神风貌。它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文化,又要随着社会实践不断发展。学习文化的创新性可以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二是继承良好的家风、校风和学风;三是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学习文化;四是不断吸收、借鉴外来的先进学习文化和成果。

三、创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习文化路径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这需要建立起一种与之相呼应的学习文化,从而引领学生不断发展。

(一)强化环境文化,引领学生人文发展

学校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文化育人功能,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绿地和角落都会“传情”,让每一处景点都会“说话”。校园内众多的石头上镌刻的励志语给学生们一个个奋斗的理由,一种种拼搏的力量。学生所到之处,都有名言警句。一句句富有哲理的警句,就是一个个思想火花,点燃青春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学生徜徉校园,或与大师进行心灵对话,或感受英雄气息;田径场栏杆上挂满了成功校友的事迹,学长学姐们令人羡慕的成绩,激发学生对学习的追求。

(二)立足“生本”文化,引领学生特色发展

1.以“关心教育”为抓手,引领学生学会关心。

学校以“关心教育”为抓手,引导学生学会以“自爱自强”为核心的“关心自我”;以“包容仁爱”为核心的“关心他人”;以“和谐共存”为核心的“关心自然”;以“责任担当”为核心的“关心社会”。关心教育以关心自我为基点,通过各项活动,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自觉意识。

2.以“课程基地”为平台,引领学生提升素养。

学校是江苏省“双语阅读”课程基地。基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搭建各种阅读平台,提供广阔的阅读空间,努力打造学校品牌,提升学生素养,让书香飘溢校园,用阅读相伴人生。“双语阅读”课程基地依托特色鲜明的课程教学环境,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必修教材为课程基础,选修教材和校本教材作为阅读配套材料,重视语文、英语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利用特色课程和活动课程,进行双语对译、对诵、戏剧表演等,让学生在阅读体验中感悟文化差异,提升精神气质。基础课程侧重课堂学习,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室开展教学活动;特色课程侧重自由阅读,以校本研发为载体,结合图书馆和教室内的阅读角开展教学活动;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阅读展示,把剧场、文学社、英语角等活动场地作为开展教学的场所。

3.以“导学课堂”为阵地,引领师生教学相长。

在课改实践与探索过程中,学校逐步建立“以生为根本,以学为主线”的课堂生态,形成了自己的“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形成了“导学课堂”的核心观点、基本环节和教学策略。核心观点:以学研教、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练固学;基本环节:预学对接—探究引导—目标达成—多维评价;教学策略如尊重学生是课堂民主、和谐的基础,要求教师将思考时间留给学生,将表达机会让给学生。导学课堂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多少。同时,还努力实现“三给六起来”,“三给”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交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带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六起来”指让学生学习主动起来,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胆量大起来,让学生声音洪亮起来,让学生展示踊跃起来,让学生素养提升起来。

4.以选修课程为载体,引领学生培育特色。

学校立足当前,放眼师生、学校的长远发展,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同时,先后出台和完善了多项关于选修课程的制度,引领教师参与选修课程的再开发,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条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自主选课,给学生充分的选学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学校初步构建了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相结合,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在校外建立一批德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亲近社会,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社会、服务社会的热情和责任感。将学习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从实际体验中巩固思想引领的成效,在学以致用中升华学科素养的价值,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

5.以多维评价为导向,引领学生丰满个性。

学校围绕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这一目标,探索出了一条以互联网记录平台为载体,以常态化写实性记录为主要方式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新路径——成长记录平台,引导学生记录成长过程中有意义的经历。

一是全员参与,多主体评价得到落实。学生自己以及教师、家长、社会相关人士等都可以在任何时间,在成长记录平台中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登录,在相应授权范围内调阅每个学生的信息,在开放的平台空间发表自己的评论,展开对话。学生通过平台可以了解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他人眼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了解其他同学的发展情况,在与同伴的比较分析中了解自己的不足,主动学习借鉴。其他评价主体尤其是学生家长和教师,能随时地从成长记录平台上全面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及时而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二是全程推进,常态化评价得以保证。成长记录平台运用数字化技术,设计了评价进程的自动提醒系统、自动统计系统、自动反馈系统,督促各评价主体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项目的记录和评价,保证了过程性、常态化评价的真正落实。建立公众监督机制、质疑复核机制、调控保证机制等制约监督机制,保障评价过程公开透明,评价结果客观真实。

三是全面引领,个性化发展得以实现。在成长记录平台中,我们鼓励学生及时记录能反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个人成长关键事件和独特感悟,展示自己的兴趣特长。每学期期末,组织学生对此学段内的记录分类梳理,筛选并浓缩基于日常记录的最能集中反映个人特质和潜质的典型材料,制作成个人推介材料,展示在成长记录平台上。推介材料与平台后台的过程性资料连接,供查阅者验核。成长记录平台为每位学生构建起了一个三维坐标系,既可以纵向观察到每位同学高中的成长历程,也可以横向分析比较不同学生的个性特质。学生在观察中取长补短,在成长中丰满个性、培育特质。

猜你喜欢
关心评价课程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开心与关心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关心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