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美好生活的三条教育途径

2018-01-29 18:45刘光斌贺莎妮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层面国家生活

刘光斌, 贺莎妮

(湖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此种背景下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体现在个人的具体生活之中,而且成为国家发展的目标。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是一个“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1]。新时代的教育应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教育要以人民为中心,面向美好生活。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实现离不开教育,而教育是一个关涉个人教育、社会教育和国家教育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从个人能力的培养、社会环境的营造及合理制度的制定三个层面思考实现美好生活的教育途径。

一、培养公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个人能力

俗话说 “活到老,学到老”,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活动。一般而论,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比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更容易获得美好的生活。良好的教育让人们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并且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自己需要什么,以及自己所做的事情对实现自己想拥有的生活有没有帮助。这应该源于“我们应该如何生活”这样的目的。从幼儿园、小学开始,我们就开始接受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个人逐渐社会化,在老师及家长的引导下接受社会规范和文化的熏陶,把社会的规范要求内化为我们的需要。从个人角度来讲,美好生活是没有统一标准的,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美好生活是有不同的认识的,而且个人也不能任性地追求个人的生活,甚至损害他人的生活来实现自己的生活。因此,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能违背社会规范要求,必须培育公民正当追求美好生活的个人意识。从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来讲,美好生活不仅包含物质方面而且包含精神方面。就个人而言,教育能够帮助人们树立追求正当美好生活的个人意识,并且以这种意识去激励自己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新时代的教育是要体现人民的真实需要、把人往好的方向引导的教育,这就是教育对实现美好生活的贡献。“最有价值的教育应当有利于人的美好生活。因为教育是服务于人的,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当然就是帮助人实现美好生活,即幸福生活。”[2]所以说,好的教育应该引导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树立追求美好生活的个人意识。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层面。

1.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须引导学生学习课堂知识并往正确方向发展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是老师课堂讲授,也就是说以教师单向输入为主。“教师本质上是一项道德专业。教师的道德行为表征着专业的独特品质,作为专业者的教师无可避免地成为道德行动者。”[3]就是说,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目的就是通过老师的讲授让学生获得知识、学会做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只有在三观正确的前提下,学生才能打好追求美好生活的早期基础。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学生没有形成独立的判断能力及自我管理意识,所以教师的正确引导对于学生的成才具有重要作用。比如说,一个性格较内向的学生,再加上年龄比较小,他可能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孩子犯了错,老师没有采取正确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是一味地责备,会让孩子更加惧怕在学校学习,可能会造成孩子厌学、退学,甚至三观发生变化;进而使学生不能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美好生活,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甚至会往错误的方向发展,对社会造成危害。

总之,基础教育阶段是为实现美好生活打基础的阶段。学生要有努力学习以形成追求美好生活的意识与能力,教师也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去形成这种意识。

2.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需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精神境界

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以后,学生应该努力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并且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自我管理意识,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具有一定的追求美好生活的能力。“人们追求物质财富的热情高涨,人们注意的焦点集中于不断增长的物质方面。于是,人们的精神追求则被忽视甚至淡忘。”[4]除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丰富自己的精神境界也是学生必须要做的功课。因为美好生活不仅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拥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渊博的学识,能够为国家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这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该做的事情。但是也有一些人,他们的学识比较高,可是人品却很差,利用自己的知识作出一些损害国家利益和他人利益的事情,以至于最后的结局并不好,并没有过上美好的生活。这就表明,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对于美好生活的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后,更需要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这样,我们不仅可以依靠知识与能力满足物质上的需要,也能因为思想境界的提升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所以说:“我们的教育应倡导科学人文相融合的教育,即科学人文主义教育,就是用科学人文主义的理念和追求来塑造、养育内心和谐的人。”[5]

二、营造追求美好生活的社会环境

社会是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不同个体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从社会角度来看,教育目的就是通过培育合格公民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整体氛围,提升整个社会的幸福感和发展质量。“每个人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追求美好生活,这是人生的宿命。”[6]这就需要从社会层面营造个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环境。一般来说,国家的经济越发达,国民的幸福度越高,国民受教育程度也是比较高的。由于社会教育介于个人层面的微观教育与国家层面的宏观教育之间,所以它既具有微观特征也具有宏观特征,是连接个人教育与国家教育的中间环节。个人教育做好了,社会整体才会积极向上,国家因为整个社会的推动才会向前发展。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是相互影响的,个人教育受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影响,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制定也会影响个人教育水平。“教育对美好的理想生活的追求,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教育的本质。”[7]从社会层面看,教育的目的会影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社会整体氛围不好会造成人民幸福感不高,生活质量提升也不会很大。从社会层面来看,美好生活的实现途径有两点。

1.提升社会总体受教育程度

社会总体受教育程度与美好生活的实现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性。“美好生活是一种在善的价值指引下,人通过自由自觉的生活实践来实现一种总体上满意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秩序。”[8]比如说,我们国家的西部地区,因为教育的落后导致西部地区整体思想落后,思想上的惰性又造成了物质上的匮乏。所以说要实现美好生活首先就要改变社会整体的思想状况,而改变思想状况首先就是要办好教育,提高整体的受教育程度。培养出个别的精英是可以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但决定社会发展方向的是社会绝大多数的非精英群体。这一群体的教育水平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社会的总体教育状况。社会整体受教育水平提升了,培养出来的引领社会发展的精英群体的水平相应地也会更高。所以说,提升社会总体受教育程度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

2.对不同的群体分别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

孔子早在春秋时期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现代社会中,也应该把这一理念坚持下来。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同一种教育方式,对于文化知识掌握得比较好的群体和擅长实践操作的不同群体,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把前者培养成知识型、科研型人才,把后者培养成生产实践型人才。只有用合适的教育方式来培养人,才能发挥每个人最大的价值,社会才能向前发展。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物质水平的提高和精神生活的富足。这样,社会层面的美好生活才能实现。然而,在社会中还存在一些边缘化的弱势群体——残障人士、失去劳动能力的人群等。如何办好这些弱势群体的教育已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追求并实现美好生活的权利,弱势群体也一样,办好弱势群体的教育对于社会的影响更大。如果不重视弱势群体的教育,他们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就无法生存,他们有可能会选择错误的道路从而危害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办好特殊教育学校,为他们提供一个工作岗位,让他们在工作或者学习中体会到个人价值并且实现个人价值,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美好生活,这是能够并且应该做到的。

三、提供公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合理制度

自从我国于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开始,教育这一话题就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科技实力的必经之路。“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对于培育健全完整的人格、建设民主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9]所以国家层面的教育目的就是通过提高国民素质和科研实力以提高国家综合实力。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0]这一重要论述以后,如何通过发展教育事业来实现美好生活就成为大家探讨的话题。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仅表现在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文化昌盛和国防实力的强大,还表现在教育体系的完备和国民是否拥有高质量的生活水平等方面。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与国民接受教育程度有非常大的联系。教育为国家培养出各类人才,科研成果一旦应用于社会领域,无论是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或者其他领域,都会提高国民的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的质量。国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又会促进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所以从国家角度来看,国民接受良好的教育既能带来个人的美好生活又能促进国家的发展。从国家层面来看,美好生活的实现途径有两种。

1.国家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教育的发展并完善教育体系

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对于教育的发展方向及发展速度有非常大的影响。比如说,1977年我国作出了恢复高考制度的决定,这一决定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教育的发展,使我国教育事业再一次迎来春天。在这之前,许多知识分子只能在农村做一些体力活,自己的才能和抱负可以说根本没有地方施展,自己的梦想也无法实现。恢复高考制度使许多知识分子对自己的未来再一次燃起了希望,许多人通过参加高考进入大学学习,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去追逐自己的梦想,这对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讲何尝不是美好生活的实现呢?国家高考制度的恢复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的科技和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作了充足的智力储备。恢复高考这一举措无疑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和教育发展方向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在当代中国,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说,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功利化,在高考完填志愿的时候,那些就业相对容易、工作报酬相对高的专业有非常多的人报,一些相对冷门的学科却面临着后续无人的窘境。但是,每一门学科都是平等的,都是需要有人来研究的,后续无人无疑是对学界、对国家的一大损失。所以在这一方面,国家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以保证各门学科均衡发展。再者,当前我国教育还存在城乡教育、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国家应针对教育现状出台相关的措施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完善教育制度,这从基础上保证了国家层面美好生活的实现。个人层面的美好生活构成了社会层面的美好生活,社会层面的美好生活又上升成为国家层面的美好生活。所以,国家应该针对教育现状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体系的完善。

2.政府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在实际生活领域的运用

自从进入新时期以后,我国教育发展速度提升非常快,科研人才的队伍日渐壮大,所以我国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也越来越多。“教育不仅具有‘自我保存’的属性,而且具有‘自我更新’的潜力。”[11]许多的科研成果如果运用到生活中去会极大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一项医学或者建筑学的科研成果运用到生活中去可以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一项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生活中去可以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水平。这中间要处理好一个环节,就是缩短从研究到投入产出的过程。如果这一过程过长,不利于产生良好的实际社会效应。若一个国家的国民物质精神双匮乏,那美好生活又从何谈起呢?“好生活更是人们的主观体验,渗透着个体的价值判断。”[12]科技的进步能够使人们在使用科技成果中提升主观体验,所以,缩短一项研究成果从实验室或者论文中到生活中的过程就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一项科研成果从理论到应用这两头连接着高校与企业和各种机构。政府的作用就是加快双方接洽的速度、减少双方合作的阻碍。一方面政府积极支持高校的各项研究,一方面鼓励社会企业与机构走进校园去运用高校所研究出来的成果。比如说,一项医学研究,如果从医学院的实验室研究出来,经过临床试验,然后迅速推广到各大医院。这就可以让病人的生命得以延续或者病情更快好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也是美好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延伸到其他科学文化领域也是一样的道理。比如说,“参与科研活动是创新教育的载体,是提高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其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13]。“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个体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获得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积极发展品质的总和。”[14]政府还可以主动与高校合作来提高自己的行政效率,行政效率的提高对各个行业来讲也是一件非常有益处的事情。“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采取综合立体的教学方式,探索新的考核方法与评价体系,才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15]每一个科学领域的成就组成了我们今天越来越高质量的生活。让这些科学成果更快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让国民更加幸福,这是政府应该积极推进的事情,也就是说,政府要以人民为中心,从制度层面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猜你喜欢
层面国家生活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生活感悟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