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布啡联合罗哌卡因多模式镇痛对颅脑外科手术患者影响

2018-01-29 06:41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罗哌躁动外科手术

对于外科手术而言,麻醉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麻醉不仅可以确保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的过程中血液动力学较为平衡,也能减少患者术后的不良反应与痛感,加速患者的术后康复[1]。接受颅脑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在全麻恢复期阶段很有可能出现躁动情况,可能会造成患者的颅脑内压明显上升,引发颅脑出血等,甚至出现脑疝。对于颅脑外科手术患者而言,疼痛是造成其出现躁动的一项主要诱因,如何做好患者的镇痛十分关键[2-3]。多模式镇痛主要是利用不同机制的药物、不同的镇痛方法及不同的靶位进行阻滞,以实现患者平衡镇痛[4]。我院在接受颅脑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切口浸润多模式镇痛当中选择纳布啡与罗哌卡因,现根据相关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6年4月—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选择76例颅脑外科手术患者进行分析,所有患者的家属均同意参与此次研究,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所选患者的排除标准如下:内分泌疾病史患者、药物成瘾患者、药物过敏患者、术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术前患有心肺疾病患者、精神障碍患者。根据患者镇痛模式的不同将其均分为常规组及联合组,每组38例。常规组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19~66岁;联合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20~65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需要接受各项指标检测,患者麻醉前需要接受5 mg地塞米松静脉注射,全麻诱导的药物为丙泊酚、咪达唑仑、芬太尼等,进行气管插管,氧流量设定为1.5 L/min,潮气量设定为8~10 ml/kg,医护人员需要观察患者呼吸频率方面的动态变化情况。术中的麻醉维持药物为瑞芬太尼与丙泊酚,常规组采用切口浸润镇痛模式:在患者手术切口缝合前10 min使用20 ml生理盐水浸润处理,且给予2 ml生理盐水静脉注射。而联合组患者在手术切口缝合前10 min使用20 ml浓度0.5%的罗哌卡因浸润麻醉,同时给予10 ml纳布啡静脉注射[5]。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躁动发生情况,利用躁动评分进行分析,0级为安静、较为合作;1级为轻度躁动、肢体躁动;2级为无刺激状态下出现躁动,患者上肢需要固定;3级为较为剧烈的叫喊、挣扎等,需要医护人员按住四肢,患者为1、2、3级均为出现躁动。

患者的镇静情况利用Ramsay镇静评分进行分析,1分为烦躁、不够安静;2分为较为安静;3分为嗜睡但可以听从指令;4分表示患者在睡眠状态下可被唤醒;5分表示反应迟钝;6分则为深睡无法唤醒。2~4分为镇静较好,超过5分则为镇静过度。

患者的疼痛情况需要利用VAS评分进行分析,0分表示无痛感,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超过7分则为重度疼痛。

1.4 统计学方法

相关数据使用SPSS21.0软件计算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联合组出现躁动的情况明显较少,镇静情况较好,疼痛强度明显较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对比分析

3 讨论

保证颅脑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血液动力学稳定对于术后的恢复十分重要,只有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处于稳定状态,手术切口才能较好愈合,避免出现并发症[6]。由于患者在全麻苏醒期易出现躁动情况,多与手术疼痛相关,因此,医生需要做好患者的镇痛处理[7]。

瑞芬太尼、丙泊酚等都是临床手术常用的镇痛药物,但是瑞芬太尼为短效药物,镇痛效果消退速度较快,无法保证镇痛效果,甚至可能加重患者疼痛,从而引发躁动[8]。罗哌卡因是酰胺局部麻醉药物,也是目前作用时间较长且毒性较少的局麻药物。根据临床相关实践证实,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接受罗哌卡因切口浸润后,相关的炎性反应减少,疼痛程度得到较好缓解,镇痛药物的用量有所下降。纳布啡是一种阿片受体拮抗药物,对于患者的μ受体会产生较强的激动作用,但不会出现明显的受体依赖情况,镇痛效果较好,不会产生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纳布啡的镇痛效果与吗啡大致相当,患者接受纳布啡注射后,体内激动κ受体镇静作用会较为明显,但不会出现过度镇静的情况,也无严重不适。多模式镇痛指利用不同镇痛药物自身的作用机制,使用不同的方法等激发其效应靶位,确保患者接受协同性较好的镇痛处理。本次将纳布啡与罗哌卡因应用于多模式镇痛中,既减少了不同镇痛药物自身应用的剂量,又避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提高了药物的实际应用效应。纳布啡与罗哌卡因连用后,可避免伤害性刺激到达患者的中枢神经部位,以免出现中枢敏化情况。将以上两种药物进行联合应用,有很强的协同增效的效果,这也是本研究的优势所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罗哌卡因及纳布啡联合多模式镇痛患者躁动较少,疼痛评分及镇静评分较低,与常规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现了该方法的应用优势。

综上所述,在接受颅脑外科手术的患者全麻切口浸润镇痛方式中,将纳布啡与罗哌卡因联合应用可取得较好效果,患者躁动少且疼痛得到较好的缓解。

[1]邓铸强,钟海清,杨广生.罗哌卡因切口浸润对颅脑手术围拔管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镇痛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1):57-59.

[2]沈云飞.颅脑外科手术应用罗哌卡因浸润麻醉联合地佐辛对患者全麻恢复期躁动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24):120-121.

[3]王丙海.罗哌卡因联合地佐辛对颅脑外科手术患者全麻恢复期躁动的影响 [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8):896-898.

[4]朱国文,赵敏,王钱东.颅脑手术围术期多模式镇痛的临床观察及其脑保护作用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14,43(9):113-115.

[5]李晓悦,董铁立.纳布啡联合罗哌卡因切口浸润多模式镇痛对颅脑外科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7,23(3):64-66.

[6]李平,郝建华,郭徽,等.帕瑞昔布钠应用于颅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其对应激反应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4,31(5):385-387,390.

[7]贾献辉,叶常红.罗哌卡因与地佐辛联合使用对颅脑外科ASAⅠ、Ⅱ级患者全麻恢复期躁动的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6,36(1):89-91.

[8]李喜勇.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7):126-127.

猜你喜欢
罗哌躁动外科手术
自行设计的可调式抬手架在手外科手术消毒中的应用效果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分析舒芬太尼、盐酸罗哌卡因在无痛分娩中应用效果
道路躁动
护理干预对骨外科手术患者焦虑心理的影响
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老年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体会
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安徽农化:在变革与躁动中坚守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