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电影传播与受众间的“镜面式”空白

2018-01-29 13:01刘小梦
新一代 2017年13期
关键词:循环镜面伙伴

刘小梦

摘 要:豆瓣影评

关键词:循环;镜面;伙伴;平心静气

正文:现今的中国电影市场,似乎已经走向了某种宿命性的贫瘠。尽管电影的形式不断翻新,内容越来越露骨,新晋的年轻传播方使出了浑身解数来摸索触碰大众的喜好,观众更是受用无比的等待“被改变”,传播方急着搞出点什么,受众急着看到点什么或者批判点什么,双方陷入一种镜面式的死循环中。如此种种,透着浓稠的粉饰太平的无力感。

真的仅仅是观众的口味被养叼了吗?未必,于传播者这一方来说。主要的还是现代中国电影作品普遍缺乏一种信仰和诚意,商业性的腐蚀越来越严重,新传播者更乐于选择一种看起来零风险的领域,在毕业季颂青春,积极又堕落的爱情友谊,屡试不爽的催泪亲情,以及流于表面的环保倡廉。

这些敏感又密集的,贴近生活的,最容易产生共鸣的领域,能够快速地抓住观众的视听器官,给予观众足够隐晦的暗示和引导,仅仅需要用眼睛去看,耳朵去听,无需思考和领悟,就会产生不知道来自何处的惺惺相惜和奇妙的共生感,换句话说就是“零门槛”,彻底贯彻了电影起源于走马灯,根儿上儿就是一俗人乐的指导方针,不需要文化阅历,用二十块钱就能买来两小时的新世界。让我产生这种错觉的,是某一次我看完一部八十年代的怀旧片后,泪流满面几度不能自己,感叹时间的流逝感慨岁月的蹉跎,我在这种不由分说的伤感气氛中突然灵光一现:我在怀旧什么?我在可惜什么?我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吗?我是穿过喇叭裤还是留过爆炸头?我穿风衣有把领子翻起来过吗?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我这共鸣感到底从何而来?冷静了一会,我一滴眼泪也没有了,仿佛刚才那个被“洗脑”后哭了两包纸巾的人不是我。

这是一种非常浅显的心理活动,持续的时间大概有观众看完这部作品之后的一百二十分钟长,观众所有的自我代入自我麻痹都会在两个小时内完全消化干净。有心一点的观众,或许会去豆瓣给个高分,以及几句无关痛痒的观后感,字里行间总结下来无非就是“已阅,还行,可以看”。很轻又很重,“能看”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电影礼貌的标杆,“值回票价”算是高度的赞誉,这场艺术呈现,没白费一张团购票一桶棒米花,还求什么呢?

不求教育我人性向善,不求警戒我人心复杂,也不求告诉我何为和谐与大局。但我求的又很多,我想看到一个顽童式的成人梦想,我想看到传播者的心向往之,我想看到一个不被阉割淋漓尽致的彼岸净土!我想透过眼前这个冰冷的电影幕布感受传播者用“诚”与“意”创造的一个梦,我想轻轻的给他打声招呼,“嗨,谢谢你的梦,我想我懂你的意思了。”就像这么多年之后,每次听到《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不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我脑中或许不会浮现出杰克和露丝那个令人心跳的吻,不会思考那个令人难过的夜晚海水究竟有多冷,我可能什么也不会想,但这并不妨碍,我的心,本能地软了一下。

没错,传播者需要诚意,那么作为受众呢?我曾经在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下看到一则影评“如果陈凯歌在拍完霸王别姬之后就死了,那么他一定能成为经典,可惜啊他后来又拍了不少电影……”这条短评有近万人点赞,这种可悲可叹的语气也让我觉得可悲可叹。为什么艺术家要用死亡来践行自己的理想追求?只有故去的才能成为经典,这种病态式的“经典”怕是不要也罢了。对于这样一位曾经创造出属于中国电影艺术巅峰的前辈,现代观众是不太友善的是零容忍的。“他老了,江郎才尽,他再也不能在黄土地上发出时代的叩问,再也不能在三尺戏台上演绎不疯魔不成活的爱恨……”看到这些,我不自禁的用力敲打键盘想反驳,思考沉默过后又鬼使神差一般地默默删掉了,讲什么呢?他只是不再年轻了啊……岁月冲刷了他的锐气,看人看物自然区别于年轻时的他。沒有人可以永远成为一个时代的先锋者,一个领域的弄潮儿,我们这些年轻观众更应该思索的,是为什么没有人可以接替他们的位置,接下他们沉甸甸的期望,将中国电影经典继续传承下去?

中国观众到底是要看什么,是要看这些前辈曾经站在过多高的高度,还是要看他们能站多久,他们到底什么时候才会摔下来。传播者与受众,这种本是一容积荣一损既损的伙伴关系出现了病变式的扭曲。双方无法再平行共存,反而形成了一种镜面式的自我纠结。

人工智能飞快的冲过来,观众想拴住自己,从情感到身体。书不能把他们拴在座位上,只有电影能,几乎只有电影能把人牢牢的束缚在位置上,然而有限的两小时内究竟能感觉多少东西?这种半娱乐化的通俗艺术成为他们贫瘠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唯一相通的一条窄桥,他们发出了质疑“为什么电影不能铺一条康庄大道?”,为什么没有一部电影能够满足他们所有的精神需求和艺术需求。是的,根本没有,能架起一座窄桥,已属非常不易。

这个时代被切割的太过破碎,无助又乏味,观众感官上首先出现了排斥和不满足,他们需要强烈的情感冲击来震一震自己麻木的精神世界。虽然所有的传播者都能及时捕捉到这一点,想用力发声证明,但能力不足又用力过猛,出来的东西干瘪虚伪自我麻痹,观众趁机指责电影的虚情假意,殊不知虚情假意本身也来自于观众,对镜自话,骂人骂己。然而观众并不会把这一切与自己的无知联系起来,反而洋洋洒洒受用无比,认为自己是个批判家。到此我终于懂了,它们需要的,是坐在那里,不浪费力气,静静等待这些赚了他们电影票钱的传播者,给予他们无价的艺术高度满足,如果没有哪部作品能填满他们大脑里的这片纯空白区,就是无能。犹如汽车与行人一般,仿佛天生就是弱势群体。

世界走的太快,人类追赶的很急。回头看看,影子已经跟不上了。越是在躁动的时代越需要平心静气,大趋势如此,电影不过是汪洋中的一叶扁舟。endprint

猜你喜欢
循环镜面伙伴
计算镜面时间“三法”
神奇的镜面成画
伙伴
新伙伴
几何映射
我的好伙伴“苍苍”
PDCA循环在持续改进领导教育质量中的应用
浅析英语词汇记忆策略
物质能量循环理论
“镜面”狮城——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之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