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大儒陈白沙

2018-01-29 20:16朱家雄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江门市白沙

朱家雄

2016年11月下旬,笔者一行三人专程赴广东省江门市对蓬江区作专题采访,探访了蓬江区众多文化景观。过程中,听闻当地宣传文化部门介绍最多,印象也最深的江门籍历史人物就属被誉为“岭南大儒”的陈白沙了。并且我们也应邀去参观、瞻仰了文脉深沉、底蕴丰厚、挺拔可观的陈白沙祠。

自1985年江门市政府拨款大修陈白沙祠并辟为陈白沙纪念馆以来,广东省和江门市一直都惦记着陈白沙思想文化的挖掘、研究和宣传。特别是近年来,江门市和江门市蓬江区更是高度重视这一工作且做出了很多可堪赞叹的成果,还决心以“白沙文化”为圆心,努力把江门打造为新世纪的“岭南儒城”,助推文化强市和蓬江区文化强区工作迈上新高度。

流连在江门首屈一指的历史文化品牌且业已成为江门最重要旅游景点之一的白沙祠中,作为一名或可勉强忝列文化人行列的记者,竟也不免浮想联翩、思绪万千,仿佛追随陈白沙荡漾在时间的山顶与山谷之间的影踪穿梭往返,我们就可以在梳理宇宙、自然、土地与历史、人类、命运之间的玄妙联系的时候,顿悟出中华文化之所以在九州大地之上璀璨绽放且生生不息的谜底。

岭南出了个陈白沙

岭南在古代中国长期被视为蛮荒之地、烟瘴之地,文化上长期处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边缘地带,所以几千年以来一直经济落后、人才屈指可数。岭南的这种境况,似乎直到清朝后期才得以改观,而且随着100多年以来广东作为沿海省份在中外经贸文化交流中地位的日趋重要乃至日益显赫,粤地也出现了一个人才井喷般的现象。我们或许可以列一个简要的名单以为佐证,黄遵宪、林则徐、洪秀全、邓世昌、康有为、梁启超、詹天佑、孙中山、廖仲恺、叶挺、叶剑英、蒋光鼐、蔡廷锴、张云逸、邓演达、彭湃、薛岳、冼星海、陈垣、雷洁琼、饶宗颐、阮玲玉、黄飞鸿、叶问、李小龙、吴大猷、林风眠、马思聪、霍英东、李嘉诚、曾宪梓、马化腾,等等。尤其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地居改革开放的桥头堡,一马当先奔跑在全国各省市最前列,不但经济发展迅猛,也由此激生了更多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各战线的新时代英才。今日之广东,实在值得粤地人民骄傲自豪。

但也不能说在此之前的岭南就完全是一片文化的荒漠、一片人才的真空。至少,唐代有著名诗人、一代名相张九龄(今韶关人),明代有名垂青史的大清官海瑞,有名震辽东的抗清名将袁崇焕(今东莞人),还有一位学富五车、思接千载的明代大儒、开创明儒心学的一代宗师——陈白沙(今江门市蓬江区人)!只要有了这样几位扛鼎人物,古代的岭南或许就堪称可圈可点了。

陈白沙(1428年-1500年),名献章,字公甫,号石斋,因长期在白沙村居住,人称白沙先生,世称其为陈白沙。陈白沙是明代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其平生著述,被后人编为《白沙子全集》传世。陈白沙主张学贵知疑、独立思考,提倡较为自由开放的学风,逐渐形成一个有自己特点的学派,史称“江門学派”。特别值得点到的是,1585年,在陈白沙去世85年后,万历皇帝诏准其“从祀孔庙”,并追谥“文恭”。要知道,对于古代封建王朝的知识分子来说,从祀孔庙,在遍布全国各地的孔庙里占有一席之地,和众位先贤大儒一同立于“万世师表”的“孔圣人”之下为全民膜拜瞻仰,实在是他们所能获得的至高无上的荣誉了。

记得2004年时我曾去山东曲阜游“三孔”,所谓三孔,就是早在1994年就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目录》的孔府、孔庙、孔林的统称。印象中,孔府、孔庙建筑庄严端穆,甚至堪称巍峨,孔林则可谓阔大幽深。“三孔”何以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一同被列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自然是因为其规格足够高、规模足够大、人文历史价值足够丰富深厚——而这无疑离不开历代王朝统治者对孔子的极端尊崇。自汉代独尊儒术之后的2000多年来,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文化学说一直被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中枢部分,并备享荣光。历代帝王在奉儒学为圭皋,以孔子的德治、礼治思想作为治国方略的同时,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还不断给孔子赐封各种崇高名号,不断给孔子后人封官加禄,乃至不断增修、扩修位于孔子家乡曲阜的孔子后代居所、祭祀孔子的庙宇、孔子的墓地墓园……长此以往,这才有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规模庞大的“三孔”建筑群。

并且,历代孔庙中除祭祀“至圣先师”孔子之外,也在朝代的更迭中不断追加进一些儒家先贤、大儒以为从祀。孔庙中长久以来从祀的儒家代表人物有不少。像所谓“四配”: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又如所谓“十二哲”:冉雍、冉求、朱熹等等;另外,孔庙两庑中还供奉有“先贤”“先儒”159人——“先贤”以明道修德为主,“先儒”以传经授业为主。而陈白沙,就是从祀孔庙中的“先儒”之一,与左丘明、董仲舒、许慎、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司马光、欧阳修、张载、程颐、文天祥、陆秀夫、王守仁、王夫之、顾炎武等并列一堂。明朝近300年,能获此殊遇的不过10多人,而陈白沙为其中最为杰出者之一。而在岭南地区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能在孔庙中获得一席“从祀”之位的,仅陈白沙一人。也难怪他被后世誉为“岭南一人”“岭学儒宗”。陈白沙学养之广博、思想之深邃,其在岭南影响之大,由此也可见一斑。

我们所要去参观的陈白沙祠,具体地址是蓬江区白沙大道37号,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据留存下来的石刻碑文资料的记载和专家考证,陈白沙祠在明代至少曾建有三座,其遗址均在今江门市范围内。第一座陈白沙祠是正德年间在新会北门所建,第二座祠是嘉靖年间在新会马山所建,但这两座祠堂早已湮没无存。现今仍屹立在世人眼中的是始建于明万历12年(1584年)的第三座陈白沙祠,是陈白沙去世84年后,由何维柏、陈吾德、袁奎、肖端等人为纪念这位大儒而发起捐建的。据介绍,现存的陈白沙祠自建成以来虽曾多次维修、大修,但却从未遭受战火之类的灭顶之灾,基本保存完好。对于一处文化遗产来说,这一点可谓幸运之至。

陈白沙其人其事

在白沙祠前驻足凝望,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矗立在祠前广场上的挺拔、伟岸的陈白沙铜像。据说青壮年时期的陈白沙身板魁梧、慧眼浓眉、风度翩翩——在影像技术还远没有诞生的明代,时间没有为后人留下陈白沙的真切容貌和精准形象,想必这尊立像应是借力各种流传下来的相关文字并加以充分转化、构造、想像而成,即使不确定是否逼真,也当是较为神似的。站在陈白沙雕塑前仰视这位一代儒宗和心学奠基人,脑海中的思绪不禁筋斗云一般飞向15世纪的泱泱明朝。endprint

明宣宗宣德3年(1428年),陈白沙生于广东新会县(今江门市新会区)都会村。陈白沙祖上曾在宋朝为官,也曾经商,家境富裕,但资财在不断的战乱中大多丧失,后随避难人群从中原南迁到广东南雄定居。南宋时,陈白沙高祖陈有道(号判乡)及其胞弟判卿等又随罗贵等人自南雄迁至新会,分别定居于外海乡(今江门市江海区外海镇)和石头乡(今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石头村)。陈白沙的祖父陈渭川又举家由外海迁到新会县都会村。

陈白沙的父亲叫陈乐芸,生于建文4年(1402年),颇有文采,可惜他身体羸弱多病,在陈白沙出生之前的一个月就过世了。陈白沙的母亲林氏时年24岁,遵丈夫遗嘱为二子取名献章,寓意其以文章立世。丧夫之痛没有把林氏打垮,她把对丈夫的爱全部转移到对两个儿子的呵护和培养当中。林氏还仿效孟母“择邻而居”,故陈白沙10岁时即随家迁居到离都会村10里之遥的白沙村(今属江门市蓬江区)——宜耕、宜读、宜居,民风淳朴、环境优良仿若世外桃源的这么一个村庄。

陈白沙少小时天资聪慧,甚喜读书,又勤奋好学,在母亲的用心哺育和教导下,在祖父的全心关爱和教化下,在学堂老师梁继灏的认真指导下,其在学习上长进很快,在一众同学中功课拔尖,其文章和诗作更显卓尔,故梁继灏师对其赞赏有加,更悉心教导,并冀望他日后大有作为。1447年春,在诸童生中最受梁师喜爱的陈白沙参加童试,果然不负期望,被学政录取为邑痒生,成为一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同年秋,陈白沙一鼓作气赴省城广州参加每三年举行一次的乡试,结果考中了第9名举人,时年不满20岁。

按规定,考中举人就可直接担任知县或府、州、县的学官并享受朝廷的俸禄了,但陈白沙没有就此停步,而在第二年春就赴京城参加了礼部组织的会试。遗憾的是只考中了副榜进士。于是他进京入读最高学府国子监,希望通过3年的学习再次参加会试,考一个状元、榜眼之类的显要功名光宗耀祖,为家乡增光添彩。但不到24岁的陈白沙却在3年后的1451年再次落第了。经过反思,陈白沙发现这次的失败,是因为自己一心求真的思想与统治者推崇的“尊德性”“三纲五常”等束缚人们的要求不能合拍。经过长久的静守和思考,他感到自己不能再把大好青春耗费在求取功名利禄的老路上了,他决心真正沉下心来做学问,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走一条无拘无束的向圣贤迈进的修学之路。

27岁那年,陈白沙慕名远赴江西临川,拜康斋先生吴与弼为师。当时的明代知识分子中,传承程朱理学最早且在学界颇有名声的,就属熟读儒家经典,在临川设帐讲学的吴与弼了。陈白沙投其门下潜心求学,奉绝意仕途、醉心于陇亩躬耕生活的吴与弼之教,每日都如康师那样早起勤劳耕作,在砥砺筋骨心志之外,更时时从老师的言传身教中体悟孔孟之道与程朱理学的精髓与要义。可惜几个月下来,陈白沙依旧感到在学问上不能得其门而入。经过多年的科举考试和国子监深造,陈白沙在理学上其实已颇有造诣,但此时的他更为切实地感受到理学的某些主张其实为世人设置有不少条条框框,制约了人对真理的追寻。陈白沙几经踌躇,最终还是做出了辞别恩师而归还岭南故乡闭门自修的决定。他晓行夜宿,一路跋山涉水终于回到白沙村。

为潜心攻读,陈白沙在家中修建了一处名为“春阳台”的书房。他广泛收罗古今各种经典著作,每日居家苦读,全身心投入到对经史子集的博览深研当中。他希望在对学问的执着钻研和对天地人生的深入思考、不倦探究过程中获得醍醐灌顶般的体悟和参透,乃至可以由此步入一个学术和思想的新天地。废寝忘食、夜以继日间他累计读完了多达数千册之多的古籍和经典,但他却深感迷惑依旧且身心极为疲顿。他确认自己是在读死书,知识的积累或许可观,但充斥在头脑里的各种典籍上五花八门的教条却更为壅塞了。经反省,他决心为自己拓展一个自由思想的空间。每当读书疲倦了,他就停下来静坐调养、沉潜冥想。他希望藉此既能纳气养神、守元固本,又能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他感到这样做效果很好,不但恢复了身体的健康,精神和思路也变得超然和酣畅起来。于是他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春去秋来、寒来暑往间10年光阴倏然而逝,陈白沙仿如达摩面壁多年终得“明心见性”,又如在菩提树下终得顿悟,他的一度堵塞的思维终于茅塞顿开,他对学问和人生及兩者的关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豁然开朗的崭新境界。他的宗法自然的心学思想终于横空出世,其思想也深刻启发了后来者心学扛鼎人物王阳明(王守仁)。

1465年,陈白沙年近38岁时开始在春阳台设馆招生授徒。其举人、副榜进士的身份,其在京城最高学府国子监3年的深造,其春阳台苦读10载博于学、精于思而自得的经历,都使得他在岭南名震遐迩,也在京城同窗好友中传为佳话。初期,新会及周边郡县陆续有很多青年学子纷纷投奔其门下求学。再之后,随着陈白沙的名声和影响力的日益扩大,广东各地乃至南方各省都有许多青年才俊慕名远来至其坛下拜师听讲。陈白沙在教育上尊崇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随学生的资质、学力因材施教,且努力践行孔子的六艺教育纲领,希望学生不读死书、全面发展,他为学子悉心教授“礼、乐、射、御、书、数”技艺,还时常带领众多学生去郊外教习骑射。但一些嫉妒陈白沙才学的人却造谣说他在招兵买马、准备造反。

贬谪到顺德担任知县的钱溥富有政治经验,就建议陈白沙重游太学以辟谣言。陈白沙觉得有道理,就在1466年秋北上了。他过江西入杭州,经南京重游太学。国子监祭酒邢让久闻白沙先生盛名,接见他时为试其才学,就命他和宋代大儒杨龟山的《此日不再得》诗。陈白沙凝思奋笔,很快就写出一首5言25韵古诗,其绽放于文字间的才气和志向抱负令邢让很是惊讶,乃赞其“龟山不如也”。要知道,杨龟山就是北宋大理学家程颐、程颢的得意弟子。故此评一出,陈白沙遽然震动朝野、名盖京师。邢让还推荐他到吏部文选司任职处理案牍。陈白沙不好推辞,就进朝担任了低级官员并认真履行职责。

吏部的尹侍郎对陈白沙也有好感,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拜其为师,以便日后高中进士进吏部接替自己的官职。因尹侍郎在朝中口碑不好,就被陈白沙屡次谢绝了。朝中不少进士对其刚正不阿的个性深表敬佩,甚至还有多位进士拜其为师。不久,陈白沙向吏部辞官,于第二年春南归回乡。众多好友、学生都为陈白沙在京城声望大振感到骄傲和自豪。因母命难违,陈白沙虽已年过40,还是在1469年再次进京参加了会试。岂料试卷被尹侍郎做了手脚,竟然无从查找、不知去向。京城中来探望的一众好友都为他感到惋惜和愤然。陈白沙至此已决意彻底放弃科举仕途之路。endprint

1483年,因两广总督朱英、广东左布政使彭韶等的推荐,55岁的陈白沙赴京应诏,经半年的旅程到达后,才知得罪过的尹侍郎这时已晋升为吏部尚书,有心为朝廷效力的陈白沙只好称病,并写疏请求皇帝批准他返乡侍奉老母。宪宗皇帝知陈白沙学问很好且重孝义,就批准了,并封赠他一个“翰林院检讨”的官衔。此后,陈白沙就一直居住在白沙村,再也没有去过京城。他继续致力于研究学问和兴教育才之业,直到1500年病逝于故土。

陈白沙的成就、思想与影响

白沙祠的主体建筑排列在一条纵轴线上,共四进深,穿过立有陈白沙铜像的广场,由祠门迈入后依次为:春阳堂、贞节堂、崇正堂、碧玉楼,前后之间各建筑以左右对称的庑廊相连接。在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热情导引和讲解下,我们一行人满怀景仰之情缓步踱进这座享誉岭南的庙宇式建筑,这座江门人引以为傲的文化“圣殿”。

春阳堂以陈白沙生前读书和讲学的居所命名,门上的匾额书有“圣代真儒”4字。堂宽逾15米,深7米余,建筑面积为112平米余。屋梁上刻有人物、花果、龙凤等多种图案。整个檐廊结构严谨,布局和谐,装饰精细,风格庄重。贞节堂建筑面积为128平米余,是祭祀陈白沙父母之地,以纪念陈白沙母亲的贞节而命名,“贞节堂”三字木匾系陈白沙的老师吴与弼所书。崇正堂是祭祀陈白沙所在,堂内有木刻对联:“道传孔孟三千载,学绍程朱第一支”,是明万历2年(1574年1朝廷的赐联。堂内设有木质结构的神龛,龛内有陈白沙泥塑坐像,坐像高1.5米。堂的正门悬挂“崇正堂”匾额,系何维柏所书。碧玉楼原为陈白沙故居,三字牌匾据传为陈白沙得意门生湛若水所书,楼高2层,占地面积175平米余,建筑面积351平米余。楼的结构除2楼的金柱柱础保留明代的特征外,其余为清代维修后的建筑装修。徜徉祠间,多处均可见保存至今的陈白沙手书的木刻、碑刻,以及其他与白沙祠有关的碑刻。

从白沙祠出来,我们的思绪仍久久系绕于这位明儒大哲的事迹和成就。作为教育家,他为国家培养了不少栋梁之才,如先后担任过礼部、吏部、兵部尚书的湛若水,户部主事张诩,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太师梁储,工部尚书林俊等等。陈白沙一生教授学子数千人,有据可查且留下了名字的弟子有170人,其中省内154人,省外16人。

作为明代著名诗人,陈白沙创作了逾万首诗歌,经《陈献章集》收录、保存下来的约有2000多首。其诗富有大自然的生命气息,重在抒发诗人与自然万物相与融融的情怀,可谓与其哲学思想交互呼应。他的诗也有一些反映民生疾苦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以及表达生活哲理的诗等等,但其创作的主体还在“鸢飞鱼跃”之类,还在接续陶渊明等人的淡泊、悠然的田园情怀。明代文学成就总体上以古典小说著称,但明代文人却也是普遍以写诗为荣且诗歌创作成果可观。陈白沙在明代亦属很有成就的重要诗人。

陈白沙的书法独辟蹊径、自成一体,其成就也使得他昂然跻身于明代杰出书法家之列。其楷书以学欧阳询为根本,又习怀素的草书,并借鉴以米芾、苏轼的风范,融会贯通之后形成了自己的鲜明风格,且最擅写草书。他甚至还就地取材,以白沙村附近的一种茅草为原材料制作笔尖,创制出茅龙笔,其以自创茅龙笔所写书法,更是别有特色,被称为茅龙书法。不但如此,这种茅龙笔还流传至今,为江门、粤地书法界所推重。

当然,陈白沙最主要的成就还在于他开创了明儒心学的先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也是他被誉为思想家、哲学家的根本所在。于治学方面,他上承“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于思想方面,他主张“宗自然”“贵自得”,脉接“心即理”的陆九渊,往下则深刻启发和影响了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心学集大成者王明阳(即王守仁),是心学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其生前就被尊为“真儒”、“圣人”、“活孟子”,死后又得以从祀孔庙,赐谥文恭。如此伟岸人物,也难怪他始终是岭南的骄傲,乃至成为家乡江门一张光彩照人的文化名片。

江门市境内,有关陈白沙的传说掌故、文化遗存随处可见。江门市和蓬江区多年来一直都很重视对陈白沙祠的保护,更重视对白沙文化及陈白沙其人其成就、精神的宣传和光大。今天的江门,不但有陈白沙祠,还有白沙村、白沙街,还有政府命名的陈白沙中学、陈白沙小学各一所……陈白沙中学还在校内开展了以弘扬白沙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改革工作,推出了“白沙体育节”“我心中的白沙先生”演讲征文比赛、“陈白沙故事会”,成立了“白沙文学社”“白沙古琴社”“白沙书画社”,出版了《白沙文学》《白沙风采》期刊,编写了校内教材《白沙書法》,等等。近年,有关政府、部门和单位还积极谋划、推动,成功举办了众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陈白沙与明代心学学术研讨会”“陈白沙杯”青少年书法大赛,等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门市和蓬江区还精心打造了“陈白沙文化节”。陈白沙文化节自2010年启动以来,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六届,每一届都有不同的主题,每一届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据介绍,经过主办方、承办方和各有关单位的不断摸索和实践,白沙文化节的活动规模已是越来越大,其内容设置也越来越丰富,因此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与者。例如2016年的“陈白沙文化节”就以纪念陈白沙先生诞辰588周年暨创建“诗词中国”文化品牌系列活动为主体,这次活动由中共江门市蓬江区委宣传部主办,江门市蓬江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除开幕式和采风活动外,还包括建立“诗词中国”创作基地和“诗词中国”定点合作单位、传统诗词大奖赛、曲艺原创作品展演等内容。

陈白沙作为一位在时间长河中具有很大影响力和在全国范围具有广泛知名度的重要人物,无疑已经成为江门的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名人资源。相信随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所占地位的不断提升,随着广东省、江门市和蓬江区等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单位对陈白沙文化的日益重视和不间断的深入挖掘,陈白沙这位诞生、生活于岭南蓬江,终其一生也主要思想于蓬江的儒学大师、心学巨匠必将在未来的时空中绽放出更为夺目的光彩。endprint

猜你喜欢
江门市白沙
阿尔博阿多尔
江门市新会区大鳌中学作品集
江门市新会区大鳌中学作品集
中白沙淘金记
江门市创建“放心肉菜示范超市”考核评价结果公示
被误会的白沙漠
游白沙坡温泉
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数学复习中的应用
大白兔奶糖
刘翔白沙广告的烟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