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雏鹅沙门氏菌病的诊治和体会

2018-01-29 20:22聂道泉
中国动物保健 2017年9期
关键词:雏鹅沙门氏菌

聂道泉

摘要:雏鹅沙门氏菌病是雏鹅常见传染病之一,会引起雏鹅大批发病和死亡,给养鹅业造成重大的损失。本文详细阐述雏鹅沙门氏茵病的诊治情况,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雏鹅;沙门氏菌;革兰氏染色;诊治体会

雏鹅沙门氏菌病又称雏鹅副伤寒,主要危害雏鹅,15日龄雏鹅呈流行性、急性或亚急性经过,死亡率比较高,严重时可高达80%。沙门氏菌是本病的病原,病鹅和带菌鹅是本病的外源性感染源,本病的传染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感染。该病以腹泻、结膜炎和消瘦为主要特征。环境污染和饲养管理差是本病的诱因。笔者将一例雏鹅沙门氏菌病的诊治情况阐述如下。

1发病情况

2017年2月13日,浦城县盘亭乡庙湾村养鹅户刘某,饲养800羽23日龄的闽北白鹅,出现食欲不佳,喜饮水,拉白色水样稀粪,并相继发病死亡25羽。刘某曾认为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拉痢,用盐酸环丙沙星可溶性粉剂兑水并拌料治疗,效果不佳,病情愈发严重,遂来求诊。笔者接诊后经询问得知:该群雏鹅已按免疫程序注射过小鹅瘟及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并发现育雏室内空气极其污浊,垫料和粪便未曾清理过,舍内阴冷潮湿,为保温使用的彩色塑料膜在保温灯上方做了横隔断,膜下附有一层水珠。

2临床症状

患病雏鹅表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饮欲增加,羽毛松乱,翅膀下垂。病初粪便呈稀粥样,后为水样,常混有气泡,呈黄绿色;泄殖腔周围羽毛被粪便污染,干涸后常阻塞泄殖腔,导致雏鹅排便困难;畏寒,垂头闭眼呆立;腿软无力,不愿走动,强直驱赶,出现共济失调;眼结膜发炎,流泪,眼角膜上有一层白膜,鼻端附有黏液样分泌物。后期有神经症状出现,痉挛抽搐,头向后仰,腿后蹬呈角弓反張状而死亡。

3病理剖检

剖检濒死的患病雏鹅4羽,主要表现为鹅体消瘦、脱水、肌肉苍白;肝脏浮肿,充血,表面覆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膜,并有黄色斑点;肝实质内出现坏死灶,胆囊肿大,肠黏膜充血,伴有出血点,剪开盲肠,内部有白色豆腐样物质。其它内脏器官无明显病变。

4实验室检查

4.1镜检

按无菌操作采取濒死雏鹅肝脏进行涂片,自然晾干后,经革兰氏染色,并放在显微镜低倍视野观察,可见两端钝圆,呈红色、细长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4.2药敏试验

按常规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发现对强力霉素、环丙沙星高敏,硫酸庆大霉素、硫酸卡那霉素中敏,四环素、青霉素低敏。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即可确诊为雏鹅沙门氏菌病。

5治疗

5.1环境卫生

清除育雏舍内的粪便、垫料和病死雏鹅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拆除彩色塑料膜,打开门窗,有利于通风,排出舍内氨气及有害气体,减轻对雏鹅的不良刺激;迅速提高育雏舍温度,用0.5%的百毒杀溶液对育雏舍及周围环境进行全面彻底消毒,用2%的火碱溶液刷洗料槽、饮水器,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后使用。

5.2隔离饲养

将患病雏鹅挑选出来隔离饲养。用强力霉素(10g/L)兑水,2次/d,连用3~4d,同时在饮水中添加能量源(复合多维电解质)可增强雏鹅的体质;用止痢散(主要成分是雄黄、藿香、滑石)拌料,防止其它细菌继发感染。5.3药物注射

严重患病雏鹅用乳酸环丙沙星0.2mL/羽肌内注射,2次/d,连用3~4d。

5.4营养全面

饲喂柔嫩多汁的黑麦草及富含营养的配合饲料,以利于雏鹅群的康复。

经过上述措施治疗,雏鹅病情得以快速控制,食欲开始恢复,3d后,除15羽患病严重雏鹅死亡外,全群雏鹅基本痊愈。

6体会

6.1雏鹅苗

购苗时应到正规种鹅场进苗,避免因经卵垂直传播雏鹅沙门氏菌病。

6.2饲养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注意保温通风和消毒。接雏前将育雏舍及周围环境消毒,舍内温度升至28℃,接雏后应尽早饮水,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抗菌药物及复合多维电解质,连用7d(防止雏鹅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有效措施)。做好保温与通风措施,保证育雏舍温度适宜,空气干燥清新。育雏舍阴冷潮湿是沙门氏菌病感染的重要诱因,因此要及时清除鹅舍垫料及粪便,并用消毒药进行全面彻底消毒。

6.3育雏方式

育雏时可采用网上育雏方式。使得雏鹅与粪便接触减少,降低病原微生物污染,减少感染沙门氏菌病的概率,从而更好预防该病发生。

6.4隔离治疗

雏鹅发病时应迅速隔离治疗,防止鹅群相互传播,大面积感染,及时切断传播途径。按饲养日龄适时分群,防止鹅群拥挤诱发沙门氏菌病。endprint

猜你喜欢
雏鹅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啥来头
沙门氏菌席卷美国23个州,感染212人
雏鹅水中毒的综合防治
有效选择沙门氏菌培养基
美国多州发生沙门氏菌感染事件
浅谈雏鹅养殖关键技术措施
浅谈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
雏鹅育雏前的准备工作与育雏方法
沙门氏菌耐药谱分析
雏鹅运输的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