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诗人叶茵诗歌里的佛道意味

2018-01-29 20:56李文��
考试周刊 2017年54期
关键词:诗歌

李文��

摘 要:佛道思想不同于中国文人正统思想的儒家思想,但却与儒家思想三足鼎立,成为中国古代三大思想支柱,并对中国古代文人产生深远影响。人们熟知的李白、王维、刘禹锡、苏轼等都受到过佛道思想的熏陶。南宋江湖诗派诗人叶茵的作品中也带有浓厚的佛道思想色彩。本文就佛道思想对叶茵生活方式及心态的影响,简要分析了其诗歌中的佛道意味。

关键词:叶茵;诗歌;佛道意味

宋代严羽《沧浪诗话》中提出的“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揭示出诗学与佛教存在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南宋江湖诗人叶茵的诗歌创作受佛道思想深刻影响。叶茵与僧人有往来,他的好友,同是江湖诗人的葛天民就是一名诗僧。他自己也看佛家与道家经典,“旋学禅床诸衲子,蒙头相对一函经”(《僧舍偶成》)“梅下有人编野史,竹间犹子课羲经”(《酒边次韵》)。他多次游览寺庙、道院,许多诗歌直接写二者当中,如《僧舍小泊》《爱閒亭(僧舍)》《泊然亭》《僧舍偶成》《鲈乡道院》《道院》《道院偶成二首》《谢韩菊山道院诗》等。佛道思想在叶茵诗歌中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 佛教意象出现

叶茵诗中有许多具有佛道意味的意象出现。如莲花意象,《优钵罗花》:“九房六瓣瑞天山,香色清严入坐寒。不悟岑参题品意,后人祗作佛花看。”莲花可谓佛教中最典型意象,常用来表示佛陀之神圣、佛国之美妙、佛性之净洁和佛法之灵妙。此诗所言“优钵罗花”是佛典中四种“莲华”中的一种,又为“优钵华”、青莲华、“佛之眼”。本诗先对其形、色,香、品进行了描述,一朵清姿高韵的佛家莲华形象浮现在读者脑海中。接着笔锋陡转,对岑参的诗生发议论,岑参也作了一首《优钵罗花歌》:“白山南,赤山北。其间有花人不识,绿茎碧叶好颜色。……吾窃悲阳关道路长,曾不得献于君王。”诗人在这里感叹人们对岑参诗歌的理解只停留在咏花怜花之上,而不解诗中隐藏的怀才不遇的悲伤和苦衷。

“鹤”高蹈脱俗、飘逸不群,诗人常将其和“僧”相联系,以表现诗境的超逸、高雅。这源于《世说新语》中“支公好鹤”的故事。“鹤”成为写僧人时常用意象,如刘禹锡《赠日本僧智藏》云:“深夜降龙潭水黑,新秋放鹤野田青。”叶茵诗中也有很多“鹤”意象出现:“一陇以鹤名,疑是终南径。山灵无献嘲,出处由来定”(《鹤陇》),“童去鹤归迟,青山皓首期”(《次韵》)。

此外,松、竹、香、鹤等大量具有佛道意味意象也出现在叶茵诗中。松:“一泉走石夜多雨,万竹围松风似秋”(《清晖亭(僧舍)》);“夜月松千阜,春风柳万条”(《半塘寺》)。“竹”:“看遍尘寰兴废事,竹阴千古一禅房”(《次台州巾子山任翻韵》),“僧山童求说偈,竹影落寒江”《僧舍小泊》。“香”:“火软香凝穗,檐虚树长阴”《泊然亭(僧舍)》“从此禅门多事在,篆香重课少陵诗”(《草堂》)。

叶茵还在诗中使用了许多佛教用语、佛教典故。如《僧舍小泊》:“屏息小胡床,心魔已受降。香留烟出户,云过雨来窗。自许参禅观,谁能折慢幢。山童求说偈,竹影落寒江。”“心魔”在佛教中指仇恨心、贪念、妄念等,遏制并破除“心魔”是僧人修行的一部分。“折慢幢”谓使傲慢者折伏。慢幢,形容极为傲慢。言慢心高举,犹如幢之高耸。幢,刻着佛经的石柱。唐僧法达膜祖师慧能时,头不着地。祖师斥之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并说一偈云:“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说偈”指讲解佛经唱词。“偈”指佛经中的唱词,是佛教术语。再如“衲子”是对出家人的称呼,叶茵也有使用,如“旋学禅床诸衲子,蒙头相对一函经”(《僧舍偶成》)。

二、 生活方式的改变

佛道对叶茵的影响还表现在对诗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打坐》:“一卷黄庭日未移,跏趺坐处篆香迟。儿曹问我新官职,顺适堂中老住持。”“打坐”是僧道修行方法的一种,要求修行者目闭腿盘,手放在一定的位置上,断除妄想,使思想变得澄澈空明。“黄庭”指《黄庭经》,是道教经典。“跏趺”即“结跏趺坐”,是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兩足交叉置于左右股上,称“全跏坐”;单以左足压在右股上或单以右足压在左股上则为“半跏坐”。据佛经说,跏趺可以减少妄念,集中思想,驱赶心魔。《无量寿经》卷上:“哀受施草敷佛树下跏趺而坐,奋大光明使魔知之。”叶茵经常进行打坐:“随喜跏趺坐,香寒月影斜”。(《城下小庵》)在他觉得适合的地方,焚上篆香,肢体放松,思想随着冉冉飘起的香烟进入幽玄虚静之境,或只为清空杂思,或是对典籍隐有悟得。从这首诗也可以看出佛道两教对叶茵的影响不是分裂开来,而是交融在一起的。

三、 心态的浸染

佛道两教不仅改变了诗人的生活方式,佛道思想还渗透了诗人的心态,改变了诗人的人生态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有云:“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佛教认为众生皆苦,世间万物皆过于执著于幻象,心被形体所役使,被欲望所驱使,不能获得解脱与自由,其奉行“四大皆空”,就是为了解放和指引众生。叶茵经过佛教经卷的洗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受到影响,又通过打坐等方式使得自己心态空明,在诗歌中就表现出不为名利所扰,潇洒淡泊、随物自适的人生态度,他总是心态平和、看淡名利,而这种“不慕名利、达观安适”也是道家所奉行的人生态度。如“人间总利名,此地此心清”(《偶成》),“澹薄野人心,难教著利名”(《自适》),“剩喜利名尘不到,持竿柳下问渔船”(《水天一色亭上即事其一》)。可以看出叶茵在绝意仕途,回乡半隐之后完全放开名利的心态,不管世情如何,他坚守自己的本心,潇洒自放,已然忘机。如:“朝踏山根云,暮归云中扉。野鸟始惊避,今焉情依依。异哉海上鸥,猜疑未忘机。”(《山居》)“忘机”是道家语,意思是忘却了计较,巧诈之心,自甘恬谈,与世无争。叶茵在诗歌中数次使用此典,论述世人的见机与自己的忘机,表现了他超逸随适的心态。

参考文献:

[1]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39.

[2] (宋)道元辑,朱俊红点校.景德传灯录上[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107.

[3] 董国柱.佛教十三经今译(四)观无量寿经佛说无量寿佛经[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endprint

猜你喜欢
诗歌
诗歌不除外
诗歌两首
马元诗歌10首
诗歌写作怎样学?
诗歌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每一个“远方”都唱出了自己的诗歌
跟着诗歌畅游道里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