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中国花卉博览会湖南展园景观设计

2018-01-29 06:01舒东膂刘玮陈永安胡勇李加俊
绿色科技 2018年9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

舒东膂 刘玮 陈永安 胡勇 李加俊

摘要:“花儿绽放新丝路”是第九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的主题。湖南展园规划设计紧扣展会主题,以“茶马古道”概念立意,通过地形起伏、植被围合和蜿蜒的游览线路设置,将整个园区塑造成“芙蓉花”绽放图案,在展示近年来湖南花卉产业的新技术和新成果的同时彰显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展园由“印象茶马”、“故道花开”、“茶园春色”、“古亭晚晴”、“阳关夕照”等景观篇章组成景观序列,以近自然的手法构建渊源、幽深、乡野的场景意境,运用宁夏本土植物与湖南特色植物有机配置,营造具有湖湘地域特色的展园景观。

关键词:花博会;湖南展园;景观设计;展园规划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05-0036-03

1 引言

中国花卉博览会(简称“花博会”)始办于1987年,是我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影响最广的国家级花事盛会,被称为中国花卉界的“奥林匹克”。第九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举行,是我国第一次在西北地区举行全国性的大型花卉博览会。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的林业系统、重点绿化城市、花卉行业重点企业均组团参加。花博会“花”开银川,以花为媒,依托新时期全方位扩大开放布局的“一带一路”战略,从不同视角在中国西北地区打造了生态花博、科技花博和人文花博。湖南展园以其浓郁的湖湘地域文化规划设计和精心的施工管理,取得“九博会”室外展园设计施工金奖的好成绩[1]。

2 项目概况

第九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举办地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银川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和“塞上明珠”的美誉。其地域范围在北緯37°29′~38°53′,东经105°49′~106°53′之间。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迟夏短,秋早冬长,昼夜温差大,雨雪稀少,蒸发强烈,气候干燥,风大沙多等。年平均气温8.5℃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800~3000h,是中国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之一。年平均降水量200mm左右,无霜期185d左右。

湖南展园位于花博园花博岛华中展区板块,场地为平整的梯形地块,占地面积约2000m2。东面为大面积的人工林,南面有湖北园、山东园,西面正对河南园,北面是海南园(图1)。

通过对现场土壤实地取样分析,湖南展园土壤在20~30cm层pH值平均为8.83,40~60cm层pH值平均为8.93,综合2个层次的土壤pH值,湖南展园土壤为碱性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9.49g/kg,速效氮含量平均值为28.5mg/kg,有机磷含量平均值为12.21mg/kg,速效钾含量平均值为16.96mg/kg[2],参考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肥力状况分级标准[3],湖南展园土壤综合肥力水平较低(图样检测分析见表1),需要进行土壤改良。为营建湖湘“七山二水一分田”地域特色的园林景观,展园地形需要做较大的调整。

3 景观规划设计构思

以“茶马古道”概念和意境为设计主线,以花儿绽放为表现形式,融入湖湘文化和湖南地域特色,打造出渊源、幽深、自然、乡野的景观场景,体现师法自然、返璞归真的造园理念[4]。既充分展示湖南花卉产业的新技术和新成果,又凸显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

4 规划原则

4.1 生态建园与文化建园结合原则

湖南展园通过地形塑造、山水格局和游览线路设置营建古道场景,以特色构筑物和文化元素植人展示地域特色,利用植物的围合和掩映分隔空间,依托植物的天然色彩和野生花镜自然布置形式渲染气氛,彰显丝绸之路从远古走向现在的蓬勃生机,再现“茶马古道”神秘、幽深、旷野的唯美意境。

4.2 适地适景、因地制宜原则

依据展园现场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做到横有韵律,纵有起伏。遵循美学法则,运用好比例、节奏、直曲、掩映、拟借等表现形式营造展园的景观。布局自然生态,空间小中见大[5]。

4.3 整体协调和地域特色相结合的原则

做好园林建筑、小品、游路、广场、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的整体协调,景观布局主次分明、前后呼应。将湖南的山水田园和宁夏的大漠沙海等地域特色通过茶马古道纽带进行无缝连接。

4.4 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

运用不同植物的色彩、姿态、文化风韵等多样化的特性,以群落组合、高低配置、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搭配的形式[6],将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使绿地在静态构图中,分隔多重空间,呈现不同季相的动态变化,营造景观的多样性[7]。

4.5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的行为规律作为展园景观规划和游览线路设计的依据,在满足游客享受展园美好意境的同时,还设置供游人停留、驻足和休憩的场所和设施。引入森林康养理念,运用天然环保的装饰材料和闻香、保健康养以及色彩绚丽的花卉等植物造景,使游客在视觉、嗅觉、触觉和感觉等诸多方面得到美好体验,对缓解都市亚健康人群在工作、生活上的压力具有积极作用[8]。

5.2 景观功能分区

(1)“印象茶马”景观区位于展园的主人口,以野花和藤蔓丛生的毛石残墙以及铭刻“湖南园”标识的茶市牌坊围合自然面青石碎拼广场,形成人口古朴、生态的独立空间,是游客聚散、留影和进入湖南展园的功能区,通过在毛石残墙上嵌挂竹简造型的湖南园简介和万里茶路线路图,以及在牌坊周边随意布置千两茶道具和长沙窑陶器,给游人留下茶马古道“历史久远、文蕴深厚、生态野趣、景观优美”的初步印象(图3)。

5 景观结构和功能分区

5.1 景观总体结构景观总体结构

“一带”为茶马古道景观游览带,即将展园主要景观节点,通过主游道进行有机串联,给人时空漫游、步移景生的游览感受。

“二环”为沿展园外围的景观外环线和沿景观水体的景观内环线。

“五区”为印象茶马景观区、故道花开景观区、茶园春色景观区、古亭晴晚景观区和阳关夕照景观区。

“三空间”是通过地形起伏和植物围合将展园分隔成主入口、主游道和中心水景等3个既独立又关联的景观游览空间(图2)。

(2)经过茶市牌坊进入园区首先是“故道花开”景观区,巨石上的“故道花开”铭文向游客提示展园的主题(图4)。蜿蜒斑驳的青石步道,嶙峋陡峭的乱石山崖,浓密的丛林和两侧绵延的花海景观,营造的是“峰回路转、神秘幽深”展园意境。一组贩茶马帮雕塑歇驻于步道一旁,“野花”、“马队”、“古道”的组合,展示主体意境“故道花开”图画。

(3)“茶园春色”景观区位于展园北端,由森林背景的缓坡茶园和茶山曲廊组成,游人可在此驻足休憩,品茶论道,体验马帮打尖歇脚的场景,感受茶马古道的时空穿越。

(4)“古亭晴晚”景观区位于展园的中部,是园区的最高点,也是展园文化渲染的最高潮。站在林木掩映的“古香茶亭”中,可俯瞰整个展园景观:远处山峦起伏、林木苍翠、花海摇曳;亭下山石崔巍、水波荡漾、稻淑飘香。此时古亭上的楹联“情弥古道循茶马,梦伴伊人上鹊桥”最能表达游客的心情。文化因子的适时植人,对展园意境的表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阳关夕照”景区是展园的尾声,位于展园东北部的出口处。从古亭往北,转过浓密胡杨树林,一座古旧关隘横亘在故道之上,为展园出口。关隘与两侧山坡上的烽火台废墟形成呼应,再现马队西出阳关顺利到达茶马古道货物集散地银川的情景画面。

出口处的关隘、烽火台废墟与人口的茶市牌坊、毛石残墙前后呼应,通过茶马古道链接展园其余景观篇章,形成完整的景观序列,营造时空穿越、历史悠久、文韵深厚、神秘幽深的展园意境,凸显茶马古道连通湖南与宁夏、丝绸之路跨越古今的历史人文。

6 结论

6.1 主题特色突出

湖南展园选择丝绸之路上的“茶马古道”概念立意将湖南与宁夏对接,紧扣“花儿绽放新思路”展会主题,畅想新时代“一带一路”宏伟蓝图。

6.2 造园理念新颖

取湖南安化茶马古道实物景观素材,通过起伏的地形、蜿蜒的游路和植物围合将整个园区营造成芙蓉花图案,融入湖南生态文明建设和花卉产业成果,营造古朴、自然的生态意境,引领师法自然、返璞归真的造园理念。

6.3 分区布局合理

以“印象茶马”、“故道花开”、“茶园春色”、“古亭晚晴”、“阳关夕照”等节点组成景观序列,给人以情景穿越的感受。园区内山峦起伏、步道蜿蜒、林木葱浓、湖水荡漾,给人以野径通幽、古亭沧桑、茶园滴翠、稻淑飘香、野花摇曳的感官体验。

6.4 特色植物丰富

集中种植了红继木、桂花、圣音竹、紫薇、乔木型红叶石楠等湖南特色观赏植物近40种,生长旺盛,花开满园。而且将杂交水稻、茶园场景等应用于展园景观的营造中,既有湖湘文化气息,更是进一步的创新。

湖南园总体效果表现自然、流畅、精致、有生气、可持续,得到了领导和同行的高度肯定和认可。

参考文献:

[1]舒东膂.陈永安.刘长虹,等.地域特色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以第三届绿博会湖南展园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2016(2):119~121.

[2]曹兵,高丽芳,苏润海,等.银川市主要绿地类型肥力调查与分析[J].农业科学研究,2009,30(1):5~9.

[3]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中国土壤[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4]唐源远.稻之道——第六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长沙展园模拟结果设计[J].中国建筑,2008(10),114~116.

[5]徐哲民.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6]王春沐.论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7]孙虎.花开花城红似火——第五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广州展园景观设计构思[J].广东园林,2006,28(1):32~33.

[8]曹琼文.室外展园植物景观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5.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形式美的研究
关于园林艺术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初探
图书馆建筑景观设计
地域文化的延续
地域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探讨
景观设计学课程教学与实践研究
关惠聪等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
张鑫、靳政景观设计作品
关于市政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