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市防治水土流失促生态安全的实践与探索

2018-01-30 16:48申建刚
中国水利 2018年21期
关键词:沙河市林草覆盖率

申建刚

(河北省沙河市水务局,054100,沙河)

一、因地寻因是防治水土流失的关键

水土流失既是自然资源的损毁,又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是多方面的、全局性的,甚至是不可逆的。因此,防治水土流失,因地寻因十分必要。

沙河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地处太行山东麓,全市自西向东分为山区、丘陵、平原三个区域,其中山丘区面积645.37 km2,属北方土石山区水力侵蚀区,山区主要以层状面蚀和鳞片状面蚀最为常见,丘陵以面蚀和沟蚀为主。统计显示,沙河市水土流失面积达 440.68 km2,其中轻度 150.2 km2,中度 281.58 km2,强度 8.9 km2。由于受地形、地质、土质、气象、植被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率平均仅有30.2%。水土流失已成为沙河市山丘区贫困及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之一。探究其原因,造成沙河市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无外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但其人为因素中除共性问题外也存在个体原因。

1.自然因素存在不可控性

造成沙河市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有三。其一,山脉连绵、河流蜿蜒、山坡较陡、切割较深,地势高差较大。其二,沙河市土壤结构松散,山丘区大部分为棕壤及轻壤,其母质大部分为花岗片麻岩和黄土母质发育的轻壤质石灰性褐土,一遇洪水,极易被冲刷而下。其三,每年7—8月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总量的70%~80%,且时常出现暴雨,溅蚀力强,形成的径流来势猛、历时短、强度大。

2.人为侵蚀有加剧趋势

自然因素仅为水土流失提供客观条件,而主要原因则是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中的社会经济活动。就沙河市而言,目前,水土流失尽管得到控制,但人为因素造成的侵蚀有加剧趋势。

①营林水平不高,植被覆盖率低。沙河市共有“四荒”面积60万亩(1亩=1/15 hm2,下同),现仅有林地22万亩,植被覆盖率仅有30.2%,森林覆盖率仅为18.4%,植被稀疏,未能较好地起到覆盖地面、截存降雨、减缓流速、分散流量、过滤淤泥、固结土壤和改良土壤的作用。由于营林水平不高,抚育不及时,林木产量极低,有林地活立木蓄积每亩仅3.42 m3。就目前的林业经营管理现状看,大都是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如前几年的“经济林”热就可说明忽视了水保林的作用。

②畜牧粗放,草场退化严重。沙河市畜牧业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但其经营处于粗放发展阶段。尽管近几年政府大力禁止放牧,但不少地方仍存在放养现象,使植被受到严重践踏。山区阳坡由于植被萌芽较早,牲畜在阳坡觅食的时间大大多于在阴坡的时间。因此,沙河市山区阳坡的植被竟不如阴坡,水土流失大于阴坡。

③水保工程标准有待提高。就当下沙河市所修建的水保工程而言,大都存在着标准低、质量不高的问题。例如鱼鳞坑、水平梯田,有相当数量工程没有按“里低外高”的技术要求修建,没有预留排水沟。

二、分区防治突出重点探索问题对策

沙河市在探索过程中越来越发现,改善生态环境,水土保持是首要前提,山丘区建设抓住了水土保持,也就抓住了山区建设的根本。须秉承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观念。

①明确水土保持工作以各级政府属地管理为主。同时,确立水土流失责任终身追究制,加强监管措施。做到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统筹安排,有序实施。

②加强学习宣传,夯实社会基础。通过加强与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合作,以水土保持电视作品、公益广告、文学力作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强化生产建设单位和社会公众的水土保持意识。同时,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培训班等形式,使广大水利系统职工特别是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人员,全面领会和准确把握相关法规、政策、条例的精神实质,熟练掌握和运用法律条款,切实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③加强沟通协调,争取各方支持。水土保持涉及多行业、多领域、多部门,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要加强同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要发挥好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作用,创造良好执法环境,通过举报、曝光、监督、强制执行等措施,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

④防治水土流失的关键是恢复植被。凡植被覆盖好的地方,水土就得以保护,雨后往往是清水长流。如沙河市禅房乡大欠村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后,植被覆盖率大大增加,在暴雨强度167 mm/d、最大暴雨强度83 mm/h的情况下,基本没有形成灾害。封山是山丘区防治水土流失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如沙河市刘石岗乡八里庙村,村东槐原沟经过几年的封山治理,现在已是林草相交,郁郁葱葱,暴雨过后水流清清。

⑤加强宜牧草场建设。沙河市发展畜牧业潜力较大,市内共有宜牧草场15万亩,利用率仅50%,目前的关键问题是宜牧草场利用率不高,在饲养上只注重放牧,不注重圈养,牛羊秋肥冬瘦现象普遍存在。在山区已经成林的地方,可以实行控制性放牧,实践表明不会引发水土流失。如蝉房乡王茜村有一贡沟,多年来坚持高标准治理,现树木已经成林,该村在此沟实行放牧,没有引起水土流失。但在未成林、幼林和疏林的山坡上则必须实行封山,禁止牛羊进入。

⑥工程措施必须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凡是林草茂盛、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往往细水长流,能调节和保持地表水、地下水的平衡,因此,工程措施必须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两者互相结合,才能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在荒山、荒坡要搞好林草措施,乔、灌、草相结合,封山育林。在坡面梯田要提高工程标准,采用等高耕作。在农田要采用间作、套种、深耕等措施以提高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在沟谷中修建高标准谷坊坝、塘坝,以拦截沟内洪水泥沙,减缓洪水下泄,起到蓄水保土作用。

三、科学施治科学实践促成效显著

促进群众脱贫致富与防治水土流失有着紧密关系,沙河市用实践与实效诠释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生态文明发展之道。

1.案例一:大欠村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大欠村小流域总面积13.62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1.83 km2,截至目前,已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 km2。在工程建设中,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以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把生态效益与当地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开展集中连片的综合治理,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具体体现在三方面:

其一,蓄水保土效益。通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的合理配置,坡面、沟道统一治理,形成了水保工程的立体防护体系,实现了“小雨不下山,大雨缓出川”。经测算,新增的水土保持措施可减少土壤流失量1.49万t,增加降水有效利用量33.76万m3。

其二,生态效益。项目实施以来,流域内的林草覆盖率增加了15.24%,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得到遏制,减少了空气污染,净化了流域环境,区域小气候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开始向良性发展。随着封禁区植被覆盖率的提高、地表枯落物量的增加以及植物根系的固土作用,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其三,社会效益。水土保持工程实施后,土地利用结构趋向合理,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了广种薄收的落后生产方式,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群众从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实惠。

2.案例二:八里庙村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八里庙村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以小流域为单位,实施山、水、林、路综合治理,并依靠全社会力量,通过“政府领导、水保主导、部门配合、群众参与”,最终达到农、林、牧、副协调发展。通过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减少了旱涝灾害,夯实了农业基础,改善了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该项目实施期末与实施期前比较,流域内农、林、牧、副各业土地利用比例合理,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98%以上,蓄水保水能力新增54.15万m3,拦截泥沙2.83万t,林草覆盖率增加31.78%,和现状年比较,泥沙减少94.9%,土地利用率达到80%以上,林草面积达到宜林宜草面积的80%以上。据分析预测,到盛果期,年直接净效益可达到233.9万元。 ■

猜你喜欢
沙河市林草覆盖率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民政部等16部门:到2025年村级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超80%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我国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不要摘花
着力做好林草生态扶贫
河北省沙河市第二中学附属小学李明璇
河北省沙河市第二中学附属小学学生作品
河北省沙河市第二小学 刘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