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孢素治疗重症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分析

2018-01-30 07:31王振杰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7年12期
关键词:环孢素类风湿关节炎

王振杰

(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 濮阳457000)

类风湿关节炎是临床常见慢性疾病之一,以关节、骨骼以及周围组织损伤为主要表现,可累及全身多系统[1]。其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性激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等各方面因素有关[2]。目前临床主要通过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但尚无特效药物根治此病。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环孢素等均为临床治疗该病的常用药物,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3]。本研究旨在探讨环孢素治疗重症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重症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男9例,女31例;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36.15±3.57)岁。观察组男11例,女29例;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35.43±4.1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相关诊断标准,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存在药物禁忌症患者、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心肝肾功能障碍患者、内分泌失调患者、精神障碍患者以及患有传染性疾病患者等。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国药准字H31020644)口服治疗,10 mg/次,1 次 /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环孢素(国药准字H20058148)治疗,初始用药剂量为12~15 mg/(kg·d),根据患者病情酌情增减,持续治疗1~2周后,每周减少初始剂量的5%至维持剂量5~10 mg/(kg·d)。两组均持续治疗12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关节功能分级、C反应蛋白、血沉等指标情况;(2)观察治疗后两组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及晨僵时间;(3)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各临床症状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晨僵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各临床症状比较(±s)

表1 两组各临床症状比较(±s)

组别 n 关节肿胀指数 关节压痛指数 晨僵时间(h)观察组对照组40 40 tP 7.6±3.2 13.8±4.5 6.547 1 0.000 12.5±3.3 21.3±4.5 9.195 2 0.000 2.04±0.21 2.98±0.45 11.037 5 0.000

2.2 两组关节功能分级、C反应蛋白、血沉等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关节功能分级、C反应蛋白、血沉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关节功能分级、C反应蛋白、血沉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关节功能分级、C反应蛋白、血沉等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关节功能分级、C反应蛋白、血沉等指标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血沉(mm/h)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时间 n 关节功能分级(分)C反应蛋白(mg/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40 40 40 40 1.03±0.11 2.35±0.57*1.02±0.07 1.14±0.45 47.58±16.34 20.14±12.26*48.51±15.39 32.27±15.36 86.57±41.23 40.25±30.21*85.39±42.33 52.54±32.44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出现胃肠道反应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2/40);对照组出现8例胃肠道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8/4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疾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由关节炎侵犯造成的关节内滑膜炎为其主要病理改变[4]。环孢素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药物,环孢素服用后主要经回肠吸收,可通过小肠乳糜淋巴管进入胸导管周围淋巴细胞集中区域;且环孢素长期应用,其生物利用度升高,药物吸收后大部分分散于组织中,主要通过肝脏代谢,由胆汁经肠道排泄[5]。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体内活化的巨噬细胞能够分泌大量的趋化因子、调节性细胞因子及促炎性因子等,加剧机体内炎性反应和关节破坏。巨噬细胞作为抗原提呈细胞能够与T细胞形成免疫突触,该免疫突触具有促进T细胞活化和提高T细胞效应的作用,还能抑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体内巨噬细胞的凋亡。环孢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能够减弱该免疫突触对巨噬细胞的保护,促进锯齿细胞凋亡,从而抑制炎性因子的分泌,减轻关节破坏[6]。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关节功能分级、C反应蛋白、血沉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关节功能分级、C反应蛋白、血沉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晨僵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环孢素治疗重症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张葳.环孢素治疗风湿免疫疾病的临床探究[J].黑龙江医药,2017,30(1):115-116

[2]池里群.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5.16

[3]夏光涛,王霞,吴倩,等.环孢素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研究[J].世界临床药物,2016,37(3):148-150

[4]张永文,张晓立,沈思钰,等.环磷酰胺冲击治疗风湿免疫疾病规范探讨[J].安徽医药,2014,18(7):1205-1208

[5]张葳.环孢素治疗风湿免疫疾病的临床探究[J].黑龙江医药,2017,30(1):115-116

[6]池淑红,王海英,鱼云霞.类风湿关节炎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33(9):880-882

猜你喜欢
环孢素类风湿关节炎
Red panda Roshani visits Melbourne Zoo vet
关节炎的“养护手册”
0.05%环孢素A纳米粒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实验研究
益肾蠲痹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Meta分析
HPLC法测定环孢素胶囊的含量及有关物质
求医更要求己的类风湿关节炎
雄激素联合环孢素A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X线、CT、MRI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对比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50例
藏药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