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介入电视剧中的审美构建
——以电视剧《大盛魁》为例

2018-01-31 23:02王丹丹
内蒙古艺术 2018年1期
关键词:方言受众语言

王丹丹

(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呼和浩特 010010)

方言作为某一地区特有的语言符号,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从文化的传播方面来看,方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纽带,是一种可供传播的动态语言符号。从文化的发生、发展来看,方言则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地域特色的承载要素。可以说,方言不仅仅具有语言的表述功能,更为重要的是,方言的产生是一种以地区性、地域性、民族性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及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言在社会发展的沟通交流中的作用更是无法取代的。

一、方言在电视剧中的兴起

方言电视剧作为电视剧的一种类型,不仅仅是对电视剧内容和形式上的更新,更重要的则是方言电视剧为本土民俗和民族文化提供了可供传播的平台。方言融入到电视剧中,用其亲和、幽默的语言魅力,塑造出许多经典人物形象,于是悄然之间为电视剧的真实性提供了发展的途径,显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极强的平民化特征。

在电视剧的发展历程中,为适应市场发展和受众的广泛需求,电视剧在历经了数次的革新后,涌现出多种电视剧类型,方言电视剧便在此基础上得以兴起。中国的方言电视剧始于1982年宋学斌导演拍摄的《人与人不同》,紧随其后的方言电视剧当是《凌汤圆》《傻儿师长》,一直到电视情景剧《武林外传》《我爱我家》成功播出之后,方言电视剧便蓬勃发展起来。

繁芜的大众文化为方言电视剧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正是由于社会、政治、文化和制度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方言电视剧稳固向前发展,使得方言电视剧有了一席之地。方言电视剧作为大众文化传播下的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表现、再现和对审美的无尚追求,因此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观赏性,在大众文化的不断推陈出新中立于不败之地。大众传播学者施拉姆表明:“电视同观众之间的距离,是一种普通人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1]而方言介入电视剧中,也使电视剧与受众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这也就是方言电视剧勃兴的内在动因。由于其独有的语言和新潮的表现形式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再现表达,方言电视剧在不经意之间就给受众提供了焕然一新的视觉情感传达。

早在2000年10月,我国就以地域作为划分汉语方言的标志,大致分为八大方言:官话方言、吴语、赣语、客语、晋语、湘语、粤语、闽语。正是由于地区和地域的不同,才能生出如此繁多的方言。方言通过电视艺术的充分展现,使得受众体会到不同区域、不同方言的独特魅力,其为电视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传达基础。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工具,语言涵盖了社会风俗、生活习性和文化背景等多重的信息,不同类别的语言则可以折射出不同的物质生活、文化底蕴以及地区之间人的心理层级。所以说,语言不单单被作为一种供人生产和生活的工具,更代表的是一种文化的产生和形成的总体脉络。方言则不只是一种语言符号,同时它也承载着人类的文明进程。方言作为电视剧的基础依托之一,融入于电视剧的视听语言中,其语言表现力更加的深刻也更具有张力。

二、方言介入电视剧《大盛魁》的应用现状

纵观时下传统的电视剧,其语言的表述多以普通话为主导。而方言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电视剧中的语言形式,形成一种新型的语言表达。2017年3月7日在内蒙古卫视播出的大型历史题材电视剧《大盛魁》就以其自身独具特色的语言形式而出现。与以往传统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不同,《大盛魁》运用了多种方言的表达,并且多种方言并存于电视剧中,不仅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也使本地区的受众有了强烈的心理认同,与此同时也满足了本地区电视观众的心理诉求。

电视剧《大盛魁》由社会底层人物王相卿展开了“创业”“兴业”“歇业”三部曲,开创了草原第一商号“大盛魁”。主人公的扮演者于震以“军人专业户”著称,此次首度出演晋商的他将落魄的小人物诠释得淋漓尽致。而方言在电视剧中可谓是贯穿于始终的存在,不仅是对传统电视剧的一种直接挑战,也使王相卿这一角色在剧中平民化的同时,人物的形象塑造更加准确、鲜活和真实。

电视剧《大盛魁》的创作者王新民导演,以平等的眼光去捕捉现实生活,通过人物所经历的变故、矛盾和精神上的质朴情感来叙述底层人物的人生历程。该剧的人物形象从外表的塑造到精神内核的剖析都表现出极具强烈的社会认同感。同时《大盛魁》中对于方言运用的平民化追求,都是以普通大众的是非曲直标准作为判定依据。如电视剧中所发生的社会现实背景为内蒙古草原,来自山西的王相卿和他的兄弟们在草原上行商后,建立起商号“大盛魁”。所以根据这一现实进行规划设定,电视剧中多使用“山西方言”“呼市方言”“蒙古语”作为语言需要的依托。多种方言的使用不仅是对地域文化有效的传播,更为重要的则是对于历史题材电视剧的高度精准的还原。

方言电视剧作为反映特定区域特色,反映小众和本土化的电视文化内容具有一定的优势,所以方言电视剧的发展不容小觑。对于本土地区的受众来说,方言电视剧贴近日常生活,极具亲和力,而对于非本土地区的受众来说,方言电视剧的播出则会为受众带来新鲜、陌生的快感,同时也是一种学习和了解地区文化的重要认知方式。作为电视文化的重要产出部分,方言电视剧的通俗化、娱乐化也是当代媒体市场多元化所兴起的新兴产物。电视剧《大盛魁》不同于传统电视剧中体现出的都市精英化生活的主旋律,也与偶像剧所展现的浪漫情调迥然不同,其更加着力于表现普通大众的生活,从平实的生活视角出发来缔造别样的人生价值。

三、电视剧《大盛魁》从方言的探索到地域文化的建制

在电视剧中,通过语言的辨识很容易了解人物的个性,方言不仅可以放大人物的特征,更是思想情感表达和传播的主要手段,乃至无需借助既定脚本的矛盾冲突,只要人物一开口便可以使故事情节顺应发展。所以说,方言作为特殊的语言形式,必须同其所处的特殊环境相结合后才能生发出一个特定的人物形象。《大盛魁》中,蒙古族与汉族间展现出不同地域文化,和民族之间的从冲突到融合的经济贸易往来,以及王新民导演对于标志性景观的再现,从服装、食物到语言的表述都大量表现出内蒙古地区的风土人情和人文特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视剧《大盛魁》可谓是一部优秀的乃至经典的方言电视剧。由此可见,方言电视剧之所以能够得到观众的广泛认可,正是由于电视剧最直接、客观的表现出来的地方文化和地域情感。

从地域文化深究方言电视剧发展的根本,方言电视剧是地域文化不可背弃的文化依附。如同语言学家帕尔默曾说:“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2]可见,方言是作为民族文化内涵被反映出来的。把方言应用于电视剧中,既可以忠诚地反映出一个民族和地区,又可以在本地区中对于创作方言电视剧保持最为直观的原创力。

电视剧《大盛魁》对地域文化的促进不只表现在方言表达的方式上,在保留内蒙古地区的风土人情中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方言电视剧的推行为地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传播平台,《大盛魁》的制作播出深层次地挖掘了根植于内蒙古地区的民俗民风,让电视观众可以在银幕中了解到内蒙古地区的风采,使传统的地域文化能够最大限度的被继承被发扬。在时下电视作品呈现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热潮之下,过于庸俗化的电视作品无法长久存活,而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电视作品,其蕴含的艺术价值更为丰富。更为重要的是方言电视剧为人们提供了文化信息的交换,也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相互交融之中相互共存,这便是方言介入于电视剧而存在的根本意义。

《大盛魁》通过诗意的旁白和方言的艺术化处理,让该剧顺利地融入到了当下主流的文化语境当中,其呈现出来脚踏实地的艺术创作态度和艺术呈现方式,也让该剧具有了国产电视剧鲜少拥有的厚重感。方言电视剧在创作发展中尽管一直饱受争议,但是却从根本上丰富了我国电视剧的创作类型。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来看,方言电视剧的标新立异,不仅为电视剧自身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同时也使方言在大众媒体中得到广泛的传播效应。《大盛魁》遵循“内容为王”,真正做到了内容大于形式,充分利用内蒙古地区的方言文化,依靠方言的特色对人物所体现的精神进行深度挖掘,这就从源头上保证了方言在电视剧中使用的规范化,也从根本上赢得了受众。

本文就方言在电视剧《大盛魁》中的运用进行了浅尝辄止的分析评述,可能缺乏理论知识的深度概述和对方言电视剧产出的长远探索,但希望通过笔者的微薄之力能为方言电视剧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方言受众语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语言是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