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尿路结石30例疗效观察

2018-01-31 00:33班惠娟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班惠娟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尿路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1月住院及门诊治疗的尿路结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而治疗组则采用西医常规输液与自验方排石汤加减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尿路结石的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中药疗法;尿路结石

中图分类号:R69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8)01-0038-02

尿路结石是最常见的分泌尿外科疾病之一,是泌尿系统各部位结石病的总称,男性多于女性,约4~5∶1。尿路结石在肾和膀胱内形成,上尿路结石大多数为草酸钙结石,根据结石所在部位的不同,分为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该病的形成与环境因素、全身性病变及泌尿系统疾病有密切关系。其典型临床表现可见腰酸绞痛、血尿或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梗阻和感染的症状。尿石症是全球性的常见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也很高,且较多发于壮年,泌尿系统结石的大小差别很大,大者可如鸡蛋黄,直径达5~6cm,小者可如细沙结石在原发部位静止时,患者常没有任何不适感,或仅觉轻度腰腹部胀坠感,往往不会引起人们的不适,结石活动或下移时,可引起患者腰腹部绞痛,程度重,难以忍受,往往需注射杜冷丁等强力止痛药才能奏效,常伴有恶心呕吐,小便发红等症状,大的结石一般需采取手术治疗,而非手术疗法,一般适用于结石直径小于1厘米、周边光滑、无明显尿流梗阻及感染者,本研究主要观察尿路结石小于1厘米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本组60例患者随机分配为2组,治疗组30例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25~60岁,平均42.5岁;肾结石(含双肾结石)10例。输尿道结石(含双侧输尿道)16例,膀胱结石4例,伴肾积水6例;结石直径在0.4~0.92 cm范围的1例,1.0~1.1 cm的9例;对照组30例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23~62岁,平均42.5岁;肾结石(含双肾结石)12例,输尿管结石(含双侧输尿道)23例,膀胱结石5例,伴肾积水5例;結石直径0.4~0.9 cm 19例,0.9~1.2 cm 11例。2组在年龄、结石部位和结石直径大小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临床症见:肾绞痛,腰腹部胀痛、下坠感、血尿、B超或X线摄片诊断为尿路结石。

1.3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1)中药治疗 以清热利湿,理气化瘀,通淋排石为治疗,自拟石淋方:金钱草30 g,鸡内金20 g,海金沙30 g(另包),滑石粉30 g(另包),车前草20 g,浮海石15 g,瞿麦15 g,琥珀12 g(另包),苡仁30 g,枳壳15 g,泽泻20 g,甘草15 g,气虚者加黄芪30 g,白术15 g;血尿者加白茅根30 g,小蓟15 g;尿痛、尿急、尿频者加萹蓄15 g,石苇15 g;腰痛、肾绞痛加延胡索15 g,川楝子15 g。上药7剂为1疗程,每剂煎3次,3次药汤和之,分3次饮服,服药后须多饮水及蹦跳百余次。(2)西医治疗:采用常规静脉输液,应用解痉、利尿、抗菌消炎药物,第1组采用氨苄青霉素 4 g,第2组采用654-2 10 mg。以舒张输尿管平滑肌,通过静脉输液,可以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尿液排出量,从而起到冲刷尿路结石的作用;辅以适当活动(如原地蹦跳)以利结石排出。

1.3.2对照组仅用西医静脉输液。

2组治疗均已以7 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2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经B超或X线摄片复查无结石影像;有效:临床症状减轻,经B超或X线摄片复查,结石减小1/2或结石部位下移1/2以上;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B超或X线摄片复查结石大小、部位均无变化。

2.2治疗结果见表1。

3讨论

本病属中医学石淋、砂淋、血淋及腰痛等范畴,多为湿热蕴结下焦所致,治疗一般采用清热利湿、通淋排石。《黄帝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诸病源候论·淋证候》曰:“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自拟石淋方用以治疗此病,方中金钱草、鸡内金、琥珀、滑石粉、海金沙清利湿热,利水排石;车前草、瞿麦、苡仁、枳壳、泽泻加强行气化滞通淋利小便之功,使药达病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金钱草具有溶石和广谱抗菌作用;海金沙含多种黄酮苷,具有解痉,扩展输尿管作用;其余药物加强清利湿热,利水通淋排石之功效,共同达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结石周围粘连及水肿消退,结石松动以利排出体外。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尿路结石(大小<1 cm)疗效肯定,患者痛苦小,恢复快,无太多副作用,其疗效优于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收稿日期:2017-10-10)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冠心病效果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髋关节滑膜炎疗效观察
中药汤剂联合中药足浴及耳穴压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