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全国卷1文言文试题研究

2018-01-31 08:41洪华南
考试周刊 2017年61期
关键词:全国卷高考文言文

摘 要:文言文试题是高考中从未删减过的部分,分值约在20分左右,大概占了高考语文总分值的12%,这已经是一个很高的分值了。今年的文言文试题依旧出自二十四史的《宋史·谢弘微传》,题型可谓延续了以往的人物传记的套路,本文从出题依据、考点分析、题型题量等方面分析了2017全国卷一的文言文试题,期望能够对将来的高考題型做出一些设想。

关键词:高考;全国卷;文言文;试题研究

一直以来,高考都被誉为是全国最公平、最严谨的考试,它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其中语文学科作为我国的基础学科又是占分比极大。为了让高三的学生不辜负自己的十年寒窗,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收获到硕果累累,老师对于高考题型题目的研究始终不曾停歇。现在我们将2017全国卷一作为分析对象,对于文言文这方面进行研究,期望能够为将来高考的考生们提供一些经验和解题思路。

一、 高考文言文出题依据

高考文言文的出题依据有三个方面:考试大纲及说明、课程标准和语文课本。

首先,考试大纲及说明规定了高考的命题类型,让整个命题内容更为科学严谨。不会出现命题随意,让考生和老师摸不着头脑的情况。也同样是为出卷之后公众的评价做了一层保障。

其次,课程标准是高考最首要的出题依据。高考究其目的是为了测试考生们能力,通过一纸试卷体现出来,进行残酷的优胜劣汰的筛选。这些都是在一个严格的标准下执行的,它规定了一个高中毕业生理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应该到什么程度,命题人的职责就是通过题目来真实地体现学生的能力,太高或太低都可以说是一次失败的命题。

最后,命题不能够脱离于最基础的课本。我们每天上课教授的都是来自于课本的最经典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课文,文言文更是经过精挑细选知识点覆盖面广的内容。无论是字、词的运用和解释,文言文的类型,出自哪里,语句的翻译等等都能够作为高考命题的参考对象,而且今年的文言文考察的知识点几乎都能够从书本上找到,因此语文书本可以称为是知识点的汇集之处,紧抓书本并不是一句无用之话。

二、 2017全国卷一文言文题型题量分析

首先,全国卷一文言文的类型是人物传记,这一点也符合一直以来命题的主流。据以往试卷来看“二十四史”里的人物和事物的传记占据了半壁江山,其中又以人物传记更为受命题老师的欢迎。原因在于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即可,人物传记恰好能够满足这一标准,它多以人物经历过的事件为书写重点,人物单一、情节简单,通常还添加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这就降低了命题的难度,而且目标性也很明确。再加上人物传记一般都是通过描写人物的经历来体现某种高尚的品格,这也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性。因此,“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依旧会是今后出题的首要选择。

其次,这次考试考了三个选择题和两个翻译题,也与以往的题型类似,并没有出现什么重大的变化。选择题中多考察学生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断句和文章整体的理解,简而言之就是有没有读懂文章。而翻译则是考验学生能不能够分析出特殊句式的用法等等,与往年出卷的题型相比可得出题型一般都会是有选择题和翻译题组成,且分数的赋值变化也很小这是值得庆幸的地方。

最后题目的数量也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动,因为它的分值基本已经固定在20分上下,由三道选择题和两道翻译题的形式出现,最多也就是在翻译或者选择上多一题少一题的区别,除非提前有过声明会进行重大的改革创新,否则这一方面并不需要过多的阐述。

三、 2017全国卷一文言文考点分析

先来分析选择题,第一题它考察了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这需要学生大量的文言文阅读来培养自己的语感,在理解文章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语感加上句式固定的主谓宾形式,就应该能够准确地选出正确的答案,相对来说这一考点并没有什么特别技巧性的东西,需要的只是大量的练习和强大的语感。一切来源于四个字“熟能生巧”。

接着第二题它考验了学生翻译文言实虚词的能力“以字行”、“姻亲”、“母忧”和“私禄”四个词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姻亲,正确翻译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产生的亲属,而它给的答案中前半部分是正确的,后半部分的解释画蛇添足了。由此可见现今文言文的考验已经越来越细致,它并不会给你一个完全错误的解释,而是在正确的解释之前或之后添上两三笔,这就需要学生认真审题,真正意义上理解考核的文言实词的用法,不能够被正确答案虚虚实实的现象所迷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对题目难度的增加,对于考生的要求也是一种提高。

然后第三题是考核学生对全文的理解,这变相的等于四句翻译题,需要学生对于全文的理解,特别是一些虚词的用法上要尤其当心。试题的正确选项B中首先它读起来就不是很通顺,最后的称为微子主语应该是弘微,但是它的表述并不是很清楚。所以,学生要通读全文在大致理解的基础上有把握地审题、结题。

相比于历届的翻译,今年的翻译题并没有特殊句式或者特殊词语的考察,总体来说是比较简单的,仅仅只是按词翻译即可,想要得到高分就看考生平时的文言文积累如何,并没有捷径可走。

总而言之,高考文言文有了那么多年的试题作为参考,我们大致已经摸清了它的考察范围,无非就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断句、翻译、全文概括等等之类的题型,形式上已经不能够做出多少变化,所以未来出题的走向只会向细节处发展,由这次文言文的选择题能够窥探出它更需要学生细心审题,认真思考,静下心来解题。当然,最基础的文言文基本功也不能够忽视,在有着深厚文言文功底的情况下,再怎么复杂的题目终归是能够解决,期望将来的考生都能够交上一份自己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王庆雷,朱学勇.课本的影子与考场的镜子——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文言文试题解读及2017年备考建议[J].广东教育:高中版,2016(10):4-5.

[2]单伟娜.2011-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Ⅰ文言文试题与高中文言文教学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6.

作者简介:洪华南,福建省南安市南星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全国卷高考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浅谈2016年高考英语全国卷Ⅰ卷阅读信度效度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