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谎言的顺应理论研究

2018-01-31 21:21任艳丽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期

摘 要:诚实是每个人必须要有的道德素质,因此在人们的观念中,诚实想当然是一种好的行为,然而如果撒谎可以减少事情的危害,得到一个好的结果也未尝不可,这就是善意的谎言。善意的谎言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必定有它的理论支撑。从认知语用的角度来讲,语言是认知过程的产物和结果,善意谎言也不例外。同时,语用对于善意谎言亦有很好的解释力,是对认知的补充。本文从认知语用学视角,以Verschueren(1999)顺应理论为理论基础,尝试从认知语用的角度提出一种新的善意谎言解释观。

关键词:善意的谎言;认知语用;顺应理论

作者简介:任艳丽(1993.4-),女,河北保定人,天津外国语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1

1.善意谎言及顺应理论的研究

首先学界对于善意的谎言的界定已经明确。善意谎言是谎言的一种,但其研究侧重点、研究方法又有所不同。杨偃成(2014)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也对尝试着对善意谎言界定如下: 善意谎言是说话人故意欺骗听话人,但是出于善意的动机,并造成有利于或至少是无害于听话人的语言现象。

语言顺应理论是比利时著名语言学家Verschueren 创立的一种语言学理论,在他看来,语言使用是语言发挥功能的过程,或者说,是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语境的需要不断选择语言手段,以达到交际意图的过程。这里顺应就体现为语言的使用环境和语言结构选择之间的相互适应。本文将从认知语用学视角,以Verschueren 顺应理论为理论基础,从顺应物理世界和社交世界两个方面对善意谎言进行分析。本研究的例证主要选自日常交际片段。

2.对善意的谎言的顺应理论分析

2.1顺应物理世界

根据Verschueren的说法,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是沟通过程中物质世界的两个重要因素。在特殊的环境中,语言使用者所做的语言选择应该适应现实世界。在日常交流中,善意的谎言可以被灵活地选择和使用。

在电梯里,一名员工会见了他所在公司的副总裁。下面的对话发生在他们的小空间里:

职员:您的领带很漂亮,很精致!显得您很精神!

领导:谢谢。(电梯里的日常交际)

电梯是一间狭窄的房间,尤其是其中只有他们两个人,所以员工必须说些话来表达自己对领导的尊敬,以免尴尬。因此,员工选择一个善意的谎言来赞美他的老板,以适应这个特殊的地方,以获得领导的良好印象,并进一步加强彼此之间的良好的社会关系。然而,如果员工在办公室里说了同样的话,而且周围有很多同事,那就不合适了。因为那样会让别人觉得他是在奉承领导。因此,善意的谎言的使用应该适应物理世界的特定空间。

2.2适应社交世界

不管人们在什么时候进行交流,都会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将他们的语言选择适应社会世界。这些语言的选择往往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比如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制度权力,社会规范等等。善意的谎言,作为一种语言选择,一定要适应这些社会因素。一般来说,语言的选择与广泛的社会因素相互适应。因此,当语言使用者使用善意的谎言时,他必须考虑一些重要的社会因素。口头交流需要遵守社会交往的具体规则。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社会规范,在庄重场合下的社会规范比在非正式场合更严格。

在一個聚会上,B在人群中来回穿梭。所以A认为B是一个没有自尊的女人。但是当B向前走,向A问好时,A依然会和B应和。

A:干杯!

B:你一个人在这还挺自在,也不往里边凑。对了,我今天看起来不错吧?!

A:恩……是啊,您今天真漂亮!

B:谢谢。(走开,又去拿了一杯酒)(聚会日常交际)

舞会场景是一个相对正式的场合,社会礼仪规范了人们的言行,因此所有的参与者都应该跟随他们。虽然A不赞成B的行为,甚至感到厌恶,但他仍然用善意的谎言来赞扬B。因为A也是这个聚会的参与者,他的言辞也应该适应当前的交际环境并且适合于当时的社会规范。在公众中,一些传统的社会规范限制了人们的语言选择。尤其是在像上面这样的正式聚会上,大多数客人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因此,用一个善意的谎言来赞美B只是一种遵循的特定社会规范的表达方式。

3.结论

本文试图用Verschueren 的顺应理论来分析善意谎言这一语言现象,并试图解释其本质及其运行机制。从顺应物理世界和顺应社交世界两个方面对示例进行了分析,以帮助人们在日常交际中能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提高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 J. (1999/2000).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London: Edward Arnold. 北京:外研社.

[2]何自然,张淑玲. (2004). 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J]. 外国语. (6):25-31.

[3]钱冠连. (1990). 语用学:语言适应理论--Verschueren语用学新论评述[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61-66.

[4]张淑玲,何自然. (2006). 非真实性话语研究述评[J]. 现代外语. (1):37-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