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立潮头念初心 改革发展破浪行

2018-01-31 17:45解梦超李凤亭
国际商务财会 2018年12期
关键词:外经贸财税外汇

解梦超 李凤亭

【摘要】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本文通过梳理我国改革开放40年外经贸财税金融体系改革脉络,以时间为序分三个阶段对这一历史进程进行系统总结,分析归纳其中成功经验,从财税金融角度对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提出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改革开放;外经贸;财税;金融;外汇

【中图分类号】F74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外经贸高速发展,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已分列世界第一和第二。伴随着开放步伐不断加大,我国外经贸财税金融体系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发展完善,有力促进和助推了外经贸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首过往,外经贸财税金融体系改革变化之深刻、转移之复杂、使命之艰巨、成果之显著世界有目共睹,因此有必要对这一历史进程进行系统总结,理出一条主线。本文寻着40年来外经贸财税金融体系改革的足迹,进行梳理分析,为未来进一步扩大开放提供成功经验和思考空间。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外经贸经营管理体制

1978 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照搬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外经贸领域呈现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一)社会经济按计划运行

国家经济发展按计划,各级政府、各部门、各行业、企业运行按计划。那时,原外贸部职能管辖的进出口贸易、商品进销调存以及出口收汇、进口用汇也都按计划进行。财务会计依附于计划,按照进出口贸易发展计划、商品流转计划编制财政预算、财务计划,并据以检查执行情况。

(二)政企不分,统收统支

那个年代,企业是政府计划经济的执行者,政企不分、统收统支。外经贸领域,国家实行统一管理的对外贸易政策,由国家计委掌控外汇收支,每年按计划安排进出口,由隶属原外贸部的10家外贸总公司垄断经营。商品由国家定价,统负盈亏,与进出口贸易相关信贷资金按计划安排,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挂钩联动。外贸企业的财务会计部是职能部门,会计人员是二线职工,“一二三四五六七,一把算盘,一支笔,难入党,难提级,运动来了受怀疑”是当时财会人员的生动写照。

(三)对外贸易规模小,外汇短缺

计划经济是短缺经济。1978 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其中相当大一部分还是与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之间记账贸易。年度进出口总额在世界排名第27位。国家外汇储备较少,最困难的时候只够两个月的进口用汇量。

二、改革开放40年,外经贸财税金融体系的改革历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发展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参与国际贸易、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步伐逐步加快,财税金融体系也进入全面恢复重建时期。回顾40年来外经贸财税金融体系改革历程,进展巨大,成绩卓著,建立并完善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顺应外经贸发展的政策体系。40年来外经贸财税金融体系改革历程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1978~1991年) :破旧立新,体系重建

我国的改革开放,放眼全世界没有先例,没有借鉴对象。要打破长期形成的计划经济模式和观念,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同样,我国外经贸财税金融体系改革也处于不断尝试重建阶段。

1.外經贸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是伴随着外经贸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进行的。国家首先对外经贸企业经营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外经贸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第一步,是由统一经营、统负盈亏改为定额补贴、承包经营。最开始实行的是将补贴核拨给各外贸总公司,由总公司统一承担出口计划,核定换汇成本、核定盈亏、承包经营;随着贸易口岸增加,经营主体下放,实行块块管理。国家下达出口商品计划和财务盈亏指标,由各省区市外经贸主管部门承包经营。

2.会计制度改革

1987年,为了发展经济、支持扩大出口,促进外经贸企业管好、用好、核算好资金,原经贸部与财政部联合制定并发布了《对外贸易企业基本业务统一会计制度》。同年出台了《外贸企业出口成本管理办法》。1989年11月,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初期新形势、新变化,两部又对《对外贸易企业基本业务统一会计制度》进行重新修订完善。

随着我国开放的大门初步打开,外资开始涌入。1979年起,我国相继制定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外合资经营所得税法》。1985年,为了满足外国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发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

3.金融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信贷计划管理、利率集中管理的体制,外贸企业运营资金由中国银行一家供应。改革开放后,改变了之前“大一统”模式,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开始向外贸企业融资,形成中工建农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同台竞争的局面。同期,中信银行、光大银行两家民营资本银行成立,中国第一家股份制银行——中国交通银行诞生。

金融宏观调控的中介目标由单一的货币发行量转为货币供应量和货币发行量双重监测,M1成为金融宏观调控监测的重点目标。从1981年开始发行国库券,1985年起发行金融债券,1986年起发行企业债券,1987年起发行重点建设债券。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于1990年12月19日、1991年7月4日正式挂牌营业,交易的品种包括债券和股票。有价证券市场的改革发展,拓宽了外经贸企业的融资渠道,推动了外经贸企业快速发展。

1989年起,我国开始出现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但发展一直不理想。1990年承保率只有0.5%。此阶段,出口信用保险一般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承办,以短期信用险为主。

4.外汇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前,人民币长期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人民币被长期高估。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增长,固定汇率制度的根基发生了动摇。1985年至1993年,官方牌价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实行双汇率制。

(二)第二阶段(1992~2011年) :加速发展,日新月异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步子要快一点。自此,外经贸财税金融体系改革进入了加速发展新阶段,各项外经贸促进政策不胜枚举,在此摘选此阶段标志性事项论述。

1.外经贸企业改组改制,成为市场经营主体

90年代初,外经贸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取消补贴、自负盈亏,同时进行“利改税”。企业自负盈亏后,不再每年向主管部门上缴利润,而是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从财务角度与主管部门脱钩。1993年,推进外贸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1998年底,推进“政企分开”,国有外经贸企业相继与主管部门脱钩,划归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或者省区市级国资委管理。政府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对企业实行行业管理。

国有外经贸企业改组改制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的,主要方式是进行股权多元化。通过试点、推广,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国有大中型企业已经成为股权多元化、经营国际化、组织集团化、管理现代化、积极开拓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的跨国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大都以资产重组、股权转让、职工持股、依法破产等不同方式完成了改组改制工作。改组改制打破了原来经营管理体制的束缚,使外经贸企业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营主体,成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生力军。

2.会计制度改革

1993年1月新的《企业财会制度》在全国实施;同年,自7月1日起,我国会计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先后发布了《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和13个分行业会计制度,这是我国第一部企业会计准则。对外经贸行业按照《商品流通企业财务制度》和《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来组织自己的财会活动;外资财会方面按照《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执行。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上交所和深交所的创立,资本市场众多参与者开始重视和使用会计信息,我国适时制定发布和实施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2000年12月《企业会计制度》颁布,使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更加准确,给予企业更多的财务决策自主权,外经贸企业盈亏不用等财政部门批准后再计入损益。

2001年后,随着我国加入WTO,更深入、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为了更好地融入国际产业链,我国会计准则必然要与国际趋同。基于此,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虽然新《准则》不再区分内外贸会计,但外经贸会计仍保留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如进出口贸易核算、加工贸易核算、外汇收支、国际结算、出口退税、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等内容。此次会计改革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2008年4月22日,欧盟委员会宣布2011年底前,允许中国证券发行者进入欧洲市场时使用中国会计准则。中国成为欧盟确定的继美国、日本和加拿大3国之后第4个“等效准则”国家。对执行等效准则的中国跨国公司,在欧盟上市时可按照其等效准则编制报表,而不必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调整,这意味着欧盟在资本准入方面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

3.金融体制改革

金融体制改革与外经贸运行密切相关,1991~1998年逐步放开金融机构对利率的定价权;1999 年至今以规范的形式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利率管理和金融机构自定利率的范围,强调利率杠杆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2001年以后我国按照入世承诺逐步开放金融、保险市场。

组建中国进出口银行:1992年,财政部、原经贸部、中国银行联合组建中国进出口银行。1994年成立进出口银行,其属于政策性银行,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业务是通过调整信贷规模和利率、贴现范围和水平,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协调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促进外经贸企业经营活动的外部环境形成并使之逐步完善。

组建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1998年金融危机后,海外进口商资信状况恶化,我国外经贸企业经营收汇风险不断加大。2001年5月,原外经贸部参与组建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2001年12月正式挂牌运营,风险基金规模40亿元人民币。

4.外汇体制改革及人民币国际化

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外汇收入结汇制,取消各类外汇留成、上缴和额度管理制度;实行银行售汇制,允许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有条件兑换。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避免了利用双轨制下官方牌价与外汇调剂价差异的投机行为。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防止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轮番贬值危机深化,人民币坚持不贬值,主动收窄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汇率形成机制改革: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2006年1月,央行引入询价交易方式和做市商制度,改进中间价形成方式。2007年5月21日,银行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日波幅从0.3%扩大到0.5%,这是建国以来首次调整整日波幅。2010年6月,我国开启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推动人民币汇率的动态管理和调节。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作用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独立性不断增强。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2009年7月,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业务,上海市及广东省内四个城市开始试点。2010年6月17日,商务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试点扩大到20个省区市。2011年8月23日,再次出台文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海外从毗邻国家扩展到境外所有国家和地区。

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2011年《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办法》和《外商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管理办法》开始实施,商务部配合发文,对相关监管要求进行了补充规范。

5.税制改革

1994年我国按照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的指导思想进行了大规模稅制改革。其间与外经贸相关的政策包括:一是对内资企业所得税实行统一。当时考虑到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有可能阻碍引进外资战略,故内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略高于外资企业,之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企业所得税法》,真正实现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二是对商品的生产、销售、进口征收增值税,并选择部分消费品交叉征收消费税。增值税实行价税分离,企业收到出口退税后,不再冲减成本,进入“出口退税”科目核算。三是改革营业税。形成增值税为主,消费税、营业税为辅的现代流转税体系。流转税统一适用于内外资企业,取消对外资企业征收工商统一税。

猜你喜欢
外经贸财税外汇
“十四五”时期财税政策支持现代产业的创新驱动体系构建
财税补助与研发投入:倒U型关系的检验
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外经贸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从“两会”看财税改革走向
临沂首家外经贸企业工会联合会成立
释疑解惑
关于公布荣获“2008年度全国外经贸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及“2008年全国外经贸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特别奖”企业名单的通知
对我国高校财税法教学改革的思考
▲什么是外汇外币和外汇额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