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辩(下)

2018-01-31 12:10孙志毅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赤峰市扑克牌同理

孙志毅

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个人体验的联系,强调儿童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这正是幼儿园的一种探究性、发现性、儿童化的教学模式。

当然,“课程”这个名称的使用应该有分寸感。

某种活动内容可否叫“课程”呢?如,“我们园开了包饺子课程、折纸飞机课程”。愚以为不可。课程的内容不等于课程本身。否则,一门数学课程(其他课程同理)可以分出多少课程?儿童固然是不会纠缠什么定义,他们关注的是好玩、有趣,定义、概念和逻辑只是成人表述的需要,探讨的前提。与在医院里一样,患者可以模糊、混沌、似懂非懂,也不必也不可能厘清每一个专业细节,但主治医生却需要对病症明确、准确、正确,二者同理。

活动往往是综合化的,也必然兼顾多个领域。

那天,在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三幼,完整地观摩了一节“扑克牌游戏课程”。教师先是引导孩子们试着把一张扑克牌无依托地立在桌子上,然后是用多张扑克牌做各种造型。总体上是“科学”的成分多一些,因为它有对称、均衡、支点、结构、材料等,但也包含着艺术、语言。可见,幼儿园的课程不“综合”都难啊!

同样的课程设计,老师和孩子的理解居然大相径庭。

那天,在一所蒙古族幼儿园观摩一节主题为“溶解”的课,教师的想法是让学生了解和体验物质溶解的特点,孩子则理解为“独立调制一杯奶茶(糖水、盐水、面糊)”,感觉走两岔去了。有几个环节也需要商榷:其一,“溶解”是学术语言,孩子们难以理解;换成“化了”是否更接近儿童的认知能力?其二,提供的材料是否應该加上一两种不能溶解的?如细沙、木屑。其三,是否把实验材料的标签去掉,让孩子们尝一尝、摸一摸、闻一闻……这是否更强化了探究性和体验性?

小威廉姆·E.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说:“建构主义的课程是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不是那种预先设定的课程。”

佐藤学又说:“所谓课程,一言以蔽之就是‘学习经验。”“因为课程既不是‘教育目标的展开图,也不是‘教学大纲的一览表。”

体验,随机,不过分预设,强调的是“经验”,而不是知识本身,把多个领域的目标融为一体,分不出谁是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赤峰市这些幼儿园探索的课程岂不是与学者想到一起了?受分科课程浸淫太久,就会下意识地把“课程”视为知识体系,强调逻辑链接,看重结构层次,到头来便窄化了“课程”的外延,缩小了“课程”的广度,最终扭曲了人类,特别是儿童认识世界的正途。

就课程而言,园子里还荒芜着不少土地,这正是幼儿园课程的生长空间。

猜你喜欢
赤峰市扑克牌同理
培养孩子,从“同理心”开始
培养孩子,从“同理心”开始
赤峰市大力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
巧算扑克牌
混乱的扑克牌
算扑克牌的张数
赤峰市敖汉旗韩家窝铺辽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班主任应该给学生一颗同理心
赤峰市通联站站长——刘国良
哪张牌是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