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视阈下少数民族认同建设

2018-02-01 14:38薛涵予
贵州民族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薛涵予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探索国家意志、权力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并且与社会发展、政治以及民族文化等联系日益紧密。尝试将少数民族认同建设放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下开展探索,这是在社会转型阶段做好民族认同工作的新思路[1]。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少数民族民族认同辩证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引少数民族认同建设的方向

少数民族认同建设是新时期民族认同危机现实需要,是提升民族凝聚力、加快民族传承和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动态、系统的社会性工程,是对传统少数民族认同观的改革,是科学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作为科学意识形态系统,是指导我国社会转型期少数民族认同建设的指南。在马克思主义形态理论作为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产生了一些新思想与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为少数民族认同建设提供行动指南,确保少数民族认同建设实现和谐发展。

(二)少数民族认同建设顺应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现实诉求

少数民族认同建设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实践要求。民族认同是渐进性的发展过程,主要包含民族归属感、自我、卷入以及态度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这几者间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当今世界多种思想文化交汇碰撞,多种价值理念互相交融,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文化融合与碰撞日益频繁,民族社会意识逐渐复杂,少数民族主流意识与价值观受到冲击与挑战[2]。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要满足少数民族自我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围绕主流意识形态,不断提升民族认同,整合民族多样化社会意识,巩固少数民族主流意识与价值观地位,引导人们建立正确的民族意识与认同行为,将加快民族认同建设之路,实现少数民族健康传承与发展。

二、少数民族认同建设的重要基础

(一) 民族发展史

民族构成元素不仅包含经济等物质方面,也涵盖了宗教、习俗等精神方面的,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其悠久的发展史。历史认同的前提是留存历史记忆,重现历史记忆需要通过历史意识,以此来界定是否属于其本民族的历史。如果出现历史认同错位,就会出现对民族的疏离感,不认同自己属于该民族。因此,少数民族历史是民族认同建设的基点。比如壮族源自先秦时期的古越国,这是壮族的源头,这样经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一直发展到现在,当提起壮族时,壮族的源远流长的发展史自然成为其民族认同的基点[3]。

(二) 语言文字

少数民族语言的载体是语言,是族群认同的基本标志。在一个民族拥有了共同的语言沟通,才能构建互相认同的基础。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创造了属于本民族的文字,并作为其民族通用的文字传承下来,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使用。同时,再加上少数民族群众非常重视民族教育,这样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就实现代代传承,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区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工具,这样讲同一种语言的少数民族群众间的距离就更为亲近,也成为民族认同的重要因素。壮族的语言是壮语,分别属于澳台语系或者台—卡岱语系,划分成汉藏语系侗语族,包含南北两种方言,在方言下包含20多种次方言。从唐朝之后,壮族使用的文字是“土俗字”,现在使用的是1955年确定的《壮文方案》,使壮文使用更为规范化,更易于使用与推广[4]。

(三)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在特定的民族发展的历史、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民族族群所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重点包含婚丧、衣食住行以及节日习俗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是区别“我族”与“他族”标志。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通过不同代际间的传递,一直延续着少数民族对本民族的认同。比如蒙古族在其发展中形成了区别于他族的风俗习惯。服饰方面,蒙古族人习惯穿滚边的长袍,头上戴帽,腰上系带,脚穿靴;饮食上主要是乳、肉为主,多住在蒙古包中。婚丧仪式较为复杂,在习俗上展现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蒙古族的节日也比较多,比如那达慕大会、成吉思汗纪念节、麦德尔节等,尤其是蒙古族人喜欢的那达慕大会,在节日期间举办类型多样的蒙古族传统体育活动。这些风俗习惯被蒙古族人生活中逐渐积累下来,渗透到蒙古族的审美观、价值观与伦理观中,对蒙古族认同发挥了重要作用[5]。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融入少数民族认同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价值是能科学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属于科学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科学的世界观,是指导社会实践的行动指南与行为依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核心是其源自实践,能更好指导实践。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视角来探索少数民族认同方面的问题,能提升对少数民族认同问题的看法与态度,指引人们开展科学的少数民族认同实践。实际上,少数民族认同问题是在当下少数民族社会情况下出现的,考虑到不同民族现实的情况的差异性,每一个少数民族面临的认同问题存在差异,就算是在同一少数民族内,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对少数民族认同也会存在差异性,所以,探索少数民族认同的建构需要基于少数民族的现实情况,从少数民族当前的民族认同问题出发,使用民族认同的理念与方法,开展民族认同实践,提升少数民族对民族认同问题的效能。

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视阈下少数民族认同建设的举措

(一)明确少数民族认同建设的要求与原则

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本身是逐步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在构建过程中势必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少数民族认同建设中,需要立足少数民族自身的需要与民族认同发展的基本要求,科学把握少数民族认同建设的新情况。一是倡导传承与创新密切结合。马克思主义民族认同理论是与时俱进的思想系统。进行少数民族认同建设,需要将传承和创新全面结合起来。既要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开展选择性的传承与发扬,也要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相结合,做到与时俱进,丰富民族建设的内涵。二是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认同是从实践发展到认识,又从认识再发展到实践的这样的一个循环过程不仅是意识与觉悟,也是实践行动。构建少数民族认同,需要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讲工作,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其头脑,进一步拓展民族认同的社会实践平台,开展好少数民族认同实践教育,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民族认同的有机统一,提升少数民族认同意识。三是坚持普遍性与具体性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们所处的条件和环境是存在差异的,这样意识形态也就存在差异性。少数民族认同建设是针对某一少数民族采取的任务,但是作为该少数民族内的个体来讲,在进行建设过程中势必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统筹推进整个少数民族的认同,也要注意关注个体差异性,开展有针对性的建设[6]。

少数民族认同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是重要品质。开展少数民族认同建设,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素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下的民族认同从本质上来讲是强调以人为本,实习爱你人发展和民族认同发展的可持续。在少数民族认同建设中需要做到以人为本,将少数民族的认同发展的需要作为少数民族认同建设的出发点,将民族认同建设和少数民族自身实际有机结合,实现依靠少数民族群众个体的力量,来推动其实现全面发展。一是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开展好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将民族意识与家国情怀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其民族认同感、使命感与责任感。二是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水平。要全面结合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政治情况,积极开展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讲教育活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武装头脑,科学指导社会实践,从思想上能全面构筑防止和平演变的措施,端正其态度,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水平。

(二)强调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积极开展少数民族认同教育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重点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这是指导人们科学处置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的思想武器。通过大量的发展表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科学处置少数民族现象和问题的指导思想。新时期开展少数民族认同教育,需要坚持以该理论为指导,通过对人们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教育,使广大少数民族群众能科学认知并理解少数民族认同的现实问题,分析并研究民族认同的发展规律,确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认同观,在维护少数民族地区团结与社会稳定中贡献力量。一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下,全面探索并创新壮族群众民族认同教育的内容。少数民族认同不仅是理念,也是实际存在的过程。在开展民族认同教育中,需要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互结合的基本原则,探索民族认同教育的基本容,全面挖掘少数民族教育的内容,做好精神文明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内容贯穿到少数民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加强少数民族群众认同教育的实效性。二是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作为指导,完善少数民族群众的认同教育机制与路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本身是持续发展的、开放性系统,做好少数民族群众民族认同建设,需要把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教育主题,全面探索与改进壮族群众认同教育的路径,积极依托并全面发展民族社团组织,构建政府主导、社会与家庭密切配合的教育机制,推动少数民族认同教育的开创性发展[7]。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托,系统优化少数民族认同环境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重大成果之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丰富的少数民族认同方面的内容。环境作为社会存在,对少数民族认同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将起到一定的潜移默化作用。在新时期开展少数民族认同建设,需要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优化少数民族认同建设环境。在当下,少数民族群众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想意识等出现了新情况,这使得少数民族认同建设环境出现了新情况[8]。一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环境建设。在少数民族地区积极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逐渐渗透到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建设等多个方面,增强并改进少数民族风气,消除在社会环境中出现的不适应少数民族认同的负面因素,开展健康向上的民族民俗活动,指导少数民族建立和谐民族人际关系。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构建好的家庭环境。少数民族认同的形成,是从家庭中来获取的。少数民族家庭需要全面承担起民族认同建设的重任,提升民族认同的认识,并确立科学的民族价值观,建立好的家庭文化氛围,通过家庭教育的方式,推动形成好的民族认同建设环境。

(四)创新少数民族认同建设内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是与时俱进的一个过程,开展少数民族认同建设,就是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创新内容与方法。首先,注意引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还要注意加快“五位一体”社会建设步伐。一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最新成果引入到民族认同建设中,发挥好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大对少数民族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其次,大力加快“五位一体”社会建设步伐。少数民族群众认同建设与发展,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支持,做好少数民族认同建设过程,就是要推动少数民族认同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9]。其次,创新少数民族认同建设的方法。一是坚持全面渗透。少数民族群众的民族认同需要从少数民族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从民族认同的状况与层次出发,坚持循序渐进的方式,通过实践深化,加快少数民族认同意识建设。二是发挥好各个主体间的协同效应,形成合力。考虑到少数民族认同建设是长期系统性过程,需要发挥好政府、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等主体的作用,形成少数民族认同建设的合力。

总之,少数民族认同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面对新时期少数民族认同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必须帮助少数民族群众确立科学的民族认同观,因此,将少数民族认同建设放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下来研究,是社会发展转型期开展民族认同建设的新举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少数民族民族认同之间是辩证关系。实现少数民族认同建设需以少数民族历史、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为基础,所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下开展少数民族认同建设,既要明确少数民族认同建设的要求与基本原则,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开展少数民族认同教育,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托,全面优化少数民族认同环境,创新少数民族认同建设的内容与方法,最终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下少数民族认同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徐柏才;孙明福.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状况与教育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1,(17):82~87.

[2]陆树程;崔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元问题——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的一种理解[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8):77~83.

[3]杨生平.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存在论转向——兼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J].贵州社会科学,2011,(1):26~33.

[4]陈冬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4):17~23.

[5]安宝洋.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性思想及其时代价值[J].贵州民族研究,2014,(11):11~14.

[6]潘彤.乌鲁木齐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状况调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30.

[7]曹文星.蒙古族青少年民族认同问题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思考[D].东北林业大学,2014:23.

[8]罗志佳.群众路线视域下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J].贵州民族研究,2014,(8):52~55.

[9]曹丽琼.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68.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