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咏物诗 一位高尚人

2018-02-01 10:53王秀娟
领导之友·综合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石灰石于谦烈火

王秀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明代政治家于谦的一首托物言志诗。一般的咏物诗只是描写事物的具体特征,而这首《石灰吟》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托物寄怀,以石灰作比,借以言志,表达自己不怕牺牲、为国尽忠的意愿和清白正直的崇高气节。诗不仅言志,也来自于生活,于谦的这四句诗其实就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千锤万凿出深山

诗开头用了“千锤万凿”四字,既写出了石灰原料的来之不易,需要无数次地锤击开凿,经受多少磨炼,才能将其从山中开采出来,也暗示石灰石本身是非常坚硬的,具有一种坚强无畏的品格。人也是如此。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在成就大的事业之前,多数都要经过一番艰苦磨炼,方能横空出世,扮演重要角色,于谦也不例外。他虽然出生于仕宦之家,祖父当过兵部主事,但祖父和父亲诚信忠直、鄙污轻财的品格,对少年于谦的影响很大。他少年时就崇拜文天祥,为文天祥题写赞辞。于谦非常聪慧,而且勤奋好学,《皇明大政记》称他“少读书,手不释卷,过目辄成诵”。12岁时,他寄住慧安寺,专心读经书。16岁时,又读书于吴山三茅观。17岁时,乡试不第,遭到挫折。一个人,在挫折面前,是挺进,还是退缩,这是英雄与懦夫在性格上的分水岭。于谦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不服输,不气馁,学益笃,志更坚。他后来回忆自己苦读的经历时说,“我昔少年时,垂奢发如漆。锐意取功名,辛苦事纸笔。”史书也记载他发奋读书的情景:面壁读书,废寝忘食,“濡首下纬,足不越户”。二十年寒窗,千锤万击,23岁考中进士。一个读书人,一个平常人,不经历千锤万击,不经过刻苦攻读,是不能金榜题名的。

古今中外,英雄豪杰,只有经受千锤万击,磨炼刚毅大志,涵养聪明才智,陶冶优良品质,才能登上历史舞台,作出一番恢宏事业。于谦考中进士,表明他走出深山,迈入仕途,生命跨进一种新的境界。

烈火焚烧若等闲

石灰石被开采挖掘出来以后,还需要在炉窑中经过熊熊烈火燃烧,通身被烧透,最后成为粉末。于谦在这首诗中写道,面对烈火的焚烧,石灰石泰然自若,将其看成平常的事。“若等闲”三个字貌似轻松自如,实际惊心动魄,显示了一种勇于接受艰难困苦的磨炼、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而“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衬托出石灰的顽强。现实中的于谦也是铁骨铮铮。

于谦从23岁中进士,到正统十三年(1448年)被召回京,共27年,是他居官清正廉明、心受“烈火焚烧”的时期。在河南,他屡布大政,生平《行状》,列举十端:劝杂粮米,备物堰水,减价集卖,诚祷祈雨,税粮折色,种树浚井,分豁差遣,修筑堤岸,抚娠流民,减征粮布。在江西、河南、山西时,他屡屡平反冤狱、救灾赈荒、兴修水利、疏解流民。

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当时,在外地做官的人,每逢进京朝见皇帝,都要带一些从当地搜刮来的土特产品,以献给皇帝或朝臣。但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两手空空,连土特产也不带。有人劝他给朝中的权贵送些礼物,以便求得庇护和重用,于谦就写了一首《入京》表明心迹其中有两句是“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间阎话短长”,我就是要清清白白地进京朝见皇帝,免得被老百姓唾骂。因为他不肯巴结权贵,遭到当时把持朝纲的宦官王振的嫉恨,被投入监狱,差点儿被判死罪。后来吏民纷纷上书,恳请留人,他才得以保全性命。即使遭遇到这样的迫害,于谦仍然保持着他的品格,不肯向权奸屈服,面对迫害,他视若等闲,依然特立独行,不向恶势力低头。

粉骨碎身浑不怕

诗中的“粉骨碎身”,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的情形。石灰经历了最初的千锤万凿,经历了进一步烈火焚烧,又经历更残酷的粉身碎骨,仍然保持着它那种高尚从容的本色。傲视严酷的折磨,傲视生死本身。“浑不怕”三字,更让我们看到了石灰的胆识和倔强。于谦何尝不是如此?

1449年,蒙古瓦刺部族入侵,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唆使之下领兵亲征,在土木堡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官军人等死伤者数十万。瓦刺的军队长驱直入,一直打到北京城下,明朝面临着京城就要沦陷的极大危机。于谦在这个紧要关头,挺身而出,斥迁都,惩阉奴;立新君,主战守i督军民,卫京师。当时国中无主,朝廷大乱,有人主张南迁。于谦力排邪说,痛哭斥之:倡导南迁的,应该立即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一动则大势去,宋朝就是例子。当时,朝中上下都依赖重视于谦,于谦亦毅然把国家的安危视为自己的责任。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他还力排众议,坚持固守京城。为了不让瓦刺挟持明英宗以挟制明朝的阴谋得逞,于谦还拥立了明英宗的弟弟明景帝即位。他沉着应变,整饬兵备,部署军力,亲自率军出战,在北京城外打败了瓦刺的大军,迫使瓦刺退兵。在危急关头,于谦心怀忠诚,靠着胆识,力挽狂澜,拯救了明朝。一介书生,一个官员,不经粉身碎骨锤炼,焉能成为英烈豪杰?但是,泰极否来,月盈则亏,他的生命又升入一种新的境界。

要留清白在人间

经过了几道工序,石灰石化成了粉末,但毫不足惜,因为献给人间的是一片清白。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作者在直抒情怀,借着石灰之口,一语双关,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表现出作者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于谦做到了。1457年,不甘于“太上皇”身份的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复辟帝位,他忌恨于谦当初拥立明景帝的行为,杀害了这位民族英雄,其家属被关押、充军。

于谦像一颗流星从天庭中陨落了,但他划破黑夜的长空,给人间带来光明。“要留清白在人间”,成为他留给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也为人们尤其是党员干部留下了宝贵遗产。我们诵读《石灰吟》,就要像于谦那样疾恶如仇,对权贵毫无媚骨,对黎民百姓殷殷关切,忧民之所忧,急民之所急;就要經受得起各种严峻考验,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提高抵御各种风险和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就要敢于担当,承担并负起责任,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责无旁贷地挺身而出,全力履行自己的义务,在承担义务当中激发自己的全部能量;就要加强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坚守精神高地,做到耐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经得起磨难,从而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高点。

(责编/刘博)endprint

猜你喜欢
石灰石于谦烈火
成鹰之路
果子单
采石场大变身
烈火中的小英雄
国学魅力
除夜太原寒甚
那一夜
浅谈湿法脱硫石膏品质优化
湿法烟气脱硫制浆系统中西门子S7—300PLC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