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县草原生态危机及治理措施探讨

2018-02-02 02:34李启文
中国水土保持 2018年8期
关键词:民勤沙化牧草

李启文

(民勤县草原工作站,甘肃 民勤 733399)

1993年5月5日,一场震惊中外的特大沙尘暴席卷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吞没了大片的草原、农田,摧毁了无数民房畜舍,中断了交通、通信,造成不少人畜死亡,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近些年,我国北方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率不断上升,仅2000年一年就发生了12次,也多次影响了北京,引起举国上下的重视[1]。而民勤荒漠草原的严重退化和沙化是形成这些沙尘暴的原因之一。因此,重视和研究民勤草原退化、沙化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对策,加快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对保护我国大西北乃至全国类似区域生态环境,促进人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民勤草原的自然地理特征

民勤草原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右旗接壤,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所包围,总土地面积160.16万hm2。民勤草原属典型的温带内陆性极干旱气候,干旱少雨,风大沙多,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年平均降水量110 mm,年平均蒸发量2 644 mm,干燥度大于4;年平均气温7.8 ℃,年均日较差15.2 ℃,最大日较差32.3 ℃;全年日照时数3 028 h,平均无霜期157 d。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干旱、大风、干热风、沙尘暴、冰雹、霜冻等。

民勤县是一个半农半牧县,境内有荒漠、半荒漠草原136.05万hm2,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85万hm2,占草原总面积的62.5%。民勤草原植被多为旱生、超旱生、盐生的灌木和半灌木,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稀少。根据现有植被特点,综合考虑其地形、气候、土壤等因素,将民勤天然草地划分为砾质荒漠草地、沙质荒漠草地、盐渍草甸3个草地类10个草地组19个草地型,草地植被共有36科115属152种[2]。根据近10年测定,植被盖度在8.5%~30%之间,平均鲜草产量204~2 250 kg/hm2。受地理位置、气候和水土等因素的制约,草原植被稀疏,植物种类贫乏,结构简单,形成荒漠草原特有的植被景观。

2 民勤草原的历史与现状

民勤在史前时期曾是水波浩渺的内陆湖泊。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之际,谷水水系及其终端湖在民勤形成了水草丰美、鸟兽繁盛的湿地绿洲,是早期的游牧民族渔猎樵采的乐园。西汉时期,民勤境内的自然资源和开发利用基本平衡。明清以来,人口迅速增加,开渠引水、垦荒屯田成为常事。至20世纪,石羊河上游各大支流均被拦截利用,民勤的生态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只能靠河道渗漏水和汛期洪水,加上祁连山冰川萎缩,植被资源和水土资源被过度开发,水干风起,草木凋零,沙进人退,风沙干旱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头号灾害。

民勤草原开发利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近五六十年发生严重退化演变,退化面积已达78.4万hm2,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92.3%,其中:重度退化面积30.0万hm2,占退化草原的38.2%;中度退化面积29.7万hm2,占退化草原的37.9%。这些退化草原主要分布在红沙岗和东湖两个牧业镇。

3 民勤草原退化、沙化的特征

(1)草群结构简单化。草地植被日趋低矮,种类减少,原有的一些建群种或优势种逐渐衰退消失,有毒有害植物数量相对增加,每年因误食毒草而死亡的牲畜达1 200头(只)。草原盐渍化加剧,一些原有的芦苇荡变成了碱土滩。

(2)草群中优良牧草生长发育减弱,数量减少。植被盖度降低30%~70%,产草量降低40%~70%,而不可食植物数量相对增加。

(3)草原环境恶劣。主要表现为沙化、盐碱化,地表严重裸露,表土松散沙化且贫瘠,风蚀加剧。

(4)鼠虫害猖獗。鼠害严重地区可造成牧草毁灭性的灾害,虫害严重区白刺类植物枯萎死亡,致使原有的固定半固定沙丘开始移动,造成严重的沙患。

(5)家畜生产性能降低。畜产品数量减少,品质下降,母畜产仔率降低。据测算,目前民勤草原放牧的骆驼、绵羊胴体质量分别比20世纪50和60年代降低了20~30和7~10 kg。

4 民勤草原退化、沙化的原因

民勤草原退化、沙化既有人类不合理利用等直接原因,又有生物生态学机理、气候因素和社会经济等深层次的根源。但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科学的认识,忽视管理,经营粗放,超载放牧,掠夺利用,加剧了荒漠化的进程。

4.1 草原退化、沙化的直接原因

(1)超载过牧。大量研究表明,草原牧草利用率保持在产量的50%左右,才能使牧草正常生长,单位面积上持续获得最多的畜产品。根据测定,民勤荒漠草原可利用牧草(鲜草)产量正常年份为6亿kg,理论载畜量为21万个羊单位,而夏季放牧的家畜最多时达29万个羊单位,草原牧草利用率超过70%,大部分牧草被啃食殆尽,夏秋季节很难看到牧草开花结实,加之过分践踏,导致牧草来不及恢复、生长,年复一年,生机衰退,牧草产量和品质下降,地表裸露,风蚀、旱化、沙化、盐碱化加剧。

(2)鼠虫害加剧了草原的退化和沙化。自1996年以来,每年有20万hm2草原发生白刺夜蛾虫害,严重区虫口密度达1 450头/m2,唐古特白刺(Nitrariatangutorum)、泡泡刺(Nitrariasphaerocarpa)等毁于虫口,每年因虫害损失的牧草达0.82亿kg。同时,每年有30万hm2的草原发生鼠害,以长爪沙鼠、大沙鼠为主的鼠害重灾区面积达16.6万hm2,平均有效洞口数高达1 430个/hm2,每年因鼠害损失的牧草达0.63亿kg。

(3)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民勤县农牧区共有耕地8万hm2,机井9 980眼,年超采地下水4.288亿m3以上,地下水位较40年前下降了12~28 m,地表干土层增厚,导致大量植物枯死。

(4)降水和地表径流锐减。民勤降水量偏少,特别干旱之年,降水量不足50 mm。唯一流进民勤的石羊河,流入民勤的水量则由20世纪50年代的每年6亿m3减少到了2016年的2.82亿m3,草原上的河流、湖泊全部枯竭。

(5)人为破坏和不合理利用。民勤草原上开矿、修路等开发建设项目接连不断,给项目区及其周边造成很大破坏,使其成为不毛之地。近10年来,仅红沙岗镇境内草原上的新路总长就达930 km,被破坏的草原面积达557.7 hm2。

4.2 草原退化的生物生态学机理

民勤荒漠、半荒漠草原生态要保持相对稳定或动态平衡,难度相当大。生态系统中的水平衡矛盾尤其突出,平均年蒸发量是年降水量的23.6倍,加之长期的人畜活动,使得牧草子系统和土壤子系统中的营养物质被高频利用,物质和能量积累入不敷出,致使草原生机逐渐耗竭,植物种群结构、生产能力逆行演替。草原是地球生物圈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以土-草-畜为主体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要使它保持相对稳定或平衡,经营管理就必须遵循生物生态学的基本原则[3]。

4.3 人口压力与草原退化

民勤人口从20世纪60年代的18万人左右,发展到现在的27.37万人,人类所从事的生产、生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加大了向大自然的索取力度。在人口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草原原有的稳定机制被打破,面临着沉重的危机。

4.4 草原退化的社会因素

(1)草原管理责任不完善。民勤草原管理中存在着责、权、利不清,建、管、用不统一的问题,致使有限的资源与无限的利用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2)草原执法工作不到位。草原法虽然颁布实施多年了,但由于相关部门之间不能够很好地协调,致使草原管理有法难依,草原资源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以经济效益为上,盲目开发和超限度利用,把注意力集中在多养多收上,甚至以牺牲草原为代价而建设项目、开矿采石等,必然加剧草原的退化。

(3)农牧民的经营观念陈旧。大部分牧民认为草原是公有的,而养畜是自己的事,少养要吃亏,这种草畜权属上的矛盾,实际上是造成吃大锅饭、吃官草、抢牧滥牧最根本的社会思想根源。全县有40%的放牧点不同程度存在超载现象,如此必将导致草原的退化和沙化。

5 民勤草原退化沙化的治理对策

草原退化、沙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为压力超过了承载能力,所以要治理退化沙化,必须以减轻人为使用压力为目标,严格控制牧畜量,使脆弱的荒漠草原植被得以休养生息,这样退化、沙化才有可能得以控制或扭转,生态系统才可能逐步趋向良性循环。因此,决策上必须科学、合理,追求近利勿舍远功,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矛盾时应先考虑生态效益[4]。

(1)落实草原产权,推行有偿使用制。为扭转民勤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中人、草、畜三要素彼此分离、互相脱节的状况,应依照草原法明确草原责、权、利与建、管、用的关系,充分调动牧民建设和保护草原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强草原法制建设,完善草原监管制度,加大对草原的监控力度,严禁人为破坏。

(2)调整牧区产业结构,从根本上减轻人为压力。民勤草原上共有农牧民765户,放牧家畜达3.2万头(只),大部分草原处于超负荷状态。因此,必须调整牧区产业结构,鼓励牧民向农区或城市转移,限定牧区人均养畜数量上限,划定足够的草地,落实草畜平衡,彻底减轻草原的压力,使牧区人畜发展与草原生产力相适应,防止再度破坏。

(3)从草原的休养生息和生态保护出发,搞好退牧还草和封区育草。一是对退化严重的草原实施退牧还草,搞好草原的休牧、禁牧工作,给牧草提供休养生息的机会,使其积累足够的营养物质以繁殖、结籽,逐渐恢复草原的生产能力;二是对中度退化草原封育10年;三是对退化较轻的草原在牧草生育期进行季节性封育,即从牧草返青开始至结实成熟(4—9月)实行全面休牧舍饲,冷季放牧利用。

(4)加强草原改良和保护工作。充分利用飞播和人工补播的手段,对立地条件较好、适宜人工种草的草原适时进行补播,增加植被种群数量,提高牧草产量。加强草原的鼠虫病害预测预报,对可能形成灾害的区域适时治理,切实保护好草原植被。

(5)人工影响天气,增加有效降水。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体系,适时进行人工降水,增加降水量,促进草原植被的恢复。可采用飞机作业的方式进行人工降雨,或建立固定或移动式地面人工影响天气体系,采用火箭炮进行人工降水,形成配套有效的网络体系,最大程度地实施人工降水。

(6)建立高产优质人工草地,减轻草原放牧压力。建立高效的草畜生产体系,改变靠天养畜的传统方式,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增加草料生产,发展暖棚养殖,加快出栏,提高商品率。将牧区的0.8万hm2耕地全部建成人工或半人工草地,舍饲圈养家畜24万个羊单位。通过人工和半人工草地的建立,既可发展高效畜牧业,又可转移草原上的放牧家畜,从而有效地减轻天然草原的压力。

总之,尽管民勤草原荒漠化形势严峻,生态保护和建设任务艰巨,但只要群策群力,立足于民勤草原的生态实际,遵循客观规律,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科学建设草原、治理草原,一定会实现草原生态治理的目标,使民勤恢复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风貌。

猜你喜欢
民勤沙化牧草
2.82亿亩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在判定土壤盐渍化、沙化中的应用
牧草病虫害及牧草保护工作探析
养兔牧草品种咋选择
牧草的种植管理与利用
杨晓东 摄影作品《民勤压沙组照》
“醉”美民勤风
初探优质牧草周年均衡供给高产栽培技术
土地沙化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
陕西沙化土地连续15年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