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广场空间使用者行为与环境响应研究

2018-02-02 01:24付艳华陈芳泽单希琼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辽宁沈阳110000
中国房地产业 2018年3期
关键词:城市公园人流使用者

文/付艳华、陈芳泽、单希琼 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 辽宁沈阳 110000

1、引言

在当前的广场设计之中,场所感的物质维度被片面强调,作为服务主体的使用者却被忽视了。这就导致开敞华丽,充满形式感的公园广场随处可见,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却依旧得不到满足。在这种态势下,设计者只有真正走进环境,走进使用者,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创造出充满活力的使用空间。环境行为学正是研究、探讨外界环境与人类自身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围绕“人与环境”展开研究,可有效弥补现有城市公园设计当中对使用者视角的遗漏,为设计者提供了更为合理更为人性化的设计思路。

基于此,本文选择城市公园的广场空间为研究对象,行为注记为研究手段,对使用者行为进行记录与分析,探寻城市公园广场空间中使用者行为在环境中的表现,为城市公园广场空间的规划提供有力的依据。

2、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收集

青年公园位于沈阳市南运河河畔,占地面积28.3公顷,地处青年大街的中心地带,景观良好,交通便利。周边用地以居住用地为主,承载了大量居民的日常活动。公园有六个大小形状不一的硬质广场,可基本满足研究需要。研究主要分调研和分析两个阶段。调研阶段运用行为注记法对公园广场上的使用者行为进行观察记录。第二阶段为分析阶段,将行为地图上的原始数据进行空间分析,总结行为特征。

3、广场空间使用者行为特征分析

空间中的行为是使用者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相似的环境空间中,使用者行为既展现出一定的共性规律,又由于空间的细微差异而有所不同。使用状况良好的空间环境可为不同需求的使用者提供易停留的舒适场地。以下对广场空间中的使用者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力求找出使用者行为的共性规律及差异性影响因素,以此指导场地设计。

3.1 使用者行为流动模式

广场空间的使用者可分为穿行人流,闲散人流和静态人流三种流动模式。穿行人流主要指路过广场的使用者,广场空间仅仅作为其行动路线的载体,这类人流对公园广场的群体性停留行为有一定的干扰。闲散人流指没有明确目的地,移动路线相对随意的使用者。在广场内设施完备,活动丰富的情况下,可能在空间驻留。静态人流是指在广场中驻停、休憩,开展活动的使用者,较多的静态人流可极大的增强广场的空间活力。

3.2 使用者行为分布特征

(1)边界效应

公园广场的空间占用显示出明显的边界效应。使用者在进入广场空间时,倾向于选择在空间的边界逗留,只有在边界空间趋于饱和的情况下,才逐渐向广场中心位置扩散。这是由于广场的边界空间视野宽阔且有一定的隐蔽性,满足了使用者公共性和私密性的需求,从而受到使用者的欢迎。同时还发现,形状越规则的广场,使用者分布的边界效应越明显,方形、原形广场的边界效应最强。

(2)领域性

除边界效应外,广场上开展群体活动的使用者还表现出明显的领域性。即在一个广场中,当某一群体活动的使用者首先进入场地并开展活动时,即使广场上有充足的使用空间,其他的大型活动使用者也不会继续占用该场地,而是选择其他广场甚至宽阔少人的道路开展活动。在环境心理学中,阿尔托曼将其称为“领域性”,即个人或群体为满足其需求而拥有或占用某个场所或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领域性会造成场地空间浪费,可通过适度视线分隔减弱。

(3)表演-观看模式

对有大型群体活动开展的场地的使用者进行观察分析,发现场地中大型活动群体与其他使用者之间自然形成了“表演-观看”模式。广场靠近中心的位置通常被广场舞、功夫等大中型健身群体行为占据,而边缘的座凳、树下则密密麻麻的分布着诸多观看活动的使用者,与建身群体形成典型的“观众”与“表演者”对应关系。此类模式对环境有正向诱导作用,可带来场地使用的良性循环。

3.3 使用者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对各公园的不同广场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公园广场自身空间环境要素也对使用者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广场的空间尺度与群体活动规模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其并非决定性因素。舒适的小气候、良好的光照和适度的空间分隔是决定广场空间可以用的有效面积的关键因素。同时,过大的交通干扰会降低空间的使用率和群体行为的发生率。此外,研究发现广场的形状也对使用者的群体行为存在重要的影响,边界圆滑或规则的广场空间利用率较高,而有尖角、形状不规则的广场空间利用率较低。

4、基于行为分析的环境响应策略

针对上述特征及影响要素分析,提出以下五点空间环境相应策略。

4.1 明确广场功能

不同功能广场的使用特点不同,广场设计应充分考虑空间的主要使用功能。以交通、集散为主要使用功能的广场应设置在公园主要出入口或道路交叉口附近,并尽量减少地形起伏变化与植物、设施遮挡,保证空间的连通性。以活动承载为主要功能的广场则相反,在设计时应尽量避免与公园主要道路直接相连,并在场地边缘种植适当的植物进行视线遮挡,保证空间的内向性,减少场地内的穿行人流,为静态人流创造相对私密、舒适的空间环境。

4.2 灵活设计边界

广场空间使用者展现出明显的边界依赖效应,设计良好的广场边界可吸引使用者聚集停留,开展社交活动。具体设计时,可运用低矮的石台,广场外平缓的地形起伏,简单的树篱形成相对开敞的边界空间。而高大的树木、视觉对比强烈的景墙可有效提升空间的封闭性,创造稳定、易识别的边界。同时,可利用虚实相生的构景手法,创造具有一定变化的柔性边界,用曲线、折线等变化灵活的线条代替均质直线,以延长广场边界的可利用长度,吸引更多使用者驻留。此外,在设计时应注重边界空间的使用舒适度,注意休憩设施的合理布置、良好小气候的创造等。

4.3 适度空间分隔

广场上开展群体活动的使用者领域性较强,容易造成空间浪费。因此在设计面积可容纳多个群体活动的广场时,应对其空间进行适度分隔。通过铺装材质、植物配置、界面色彩、广场平面形状的变化可对使用者心理进行引导暗示,达到“心理分隔”的效果,运用植物、小品、休憩设施等实物布设可对使用者行为及视线进行阻隔,达到“实体分隔”的效果。同时在进行空间分隔时应注意把握适宜度,过于细碎和过于封闭的空间都会降低空间利用率,因此在进行空间分隔时要尽量保证空间的连续性与渗透性。

4.4 整合多种空间环境要素

广场中的行为是使用者与多种空间环境要素互相作用的结果。如广场空间的小气候、广场的尺度、形状等都对广场空间的使用行为存在一定的影响。可通过遮荫避雨设施的布设和植物的种植创造良好的小气候,通过场地活动容量计算确定具体的空间尺度,通过采取矩形、圆形或不规则的袋型等广场形状提高空间的可用性。其他细部设计如舒适座椅材质、平坦且防滑的地面铺装、老年使用者的无障碍设计等都是设计者需要考虑的要素。

结论:

现有公园广场构图严谨规则,形式华丽但使用效率低下,其根本原因是设计者的设计视角与使用者的使用视角之间出现了偏差。本研究运用环境行为学理论方法对城市公园广场中使用者行为习惯进行分析并以此指导广场规划,以期从使用者视角解决当前广场设计中的问题,是城市公园广场空间环境设计方法探析的一次有益尝试。

[1]Van den Berg A E, Koole S L , van der Wulp N Y .Environmental Preference and restoration: (How) are they related?[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ehology,2003.

[2]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约翰.O.西蒙兹[美],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3版)[M].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扬・盖尔[丹麦],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城市公园人流使用者
我将打扫城市公园
多次人流可导致宫腔粘连致不孕
无痛人流危害多,是保是流不要拖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浅析城市公园中的景观设计
论城市公园设计
浅析城市公园种植设计
抓拍神器
心理护理干预在无痛人流护理中的作用
浅谈PAC对人工流产术患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