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推拿六法配合腹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2018-02-05 06:44屈玉疆李勇涛刘俊昌王新军
中国中医急症 2018年1期
关键词:腹针椎动脉颈椎病

赵 丰 屈玉疆 李勇涛 刘俊昌 王新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主要临床症状为眩晕、头痛、颈肩痛等,该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日趋年轻化,据报道[1],40岁以下人群中,CSA 发病率高达 10%,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目前手术和药物是治疗该病常用方法,均能够改善临床症状,但手术创伤大,风险大;长期药物治疗易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停药后易复发,降低患者治疗依从性[2]。腹针属于中医特色物理疗法,能够减轻对神经根压迫和刺激,从而缓解眩晕[3]。腹部推拿六法通过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达到治疗目的,且无副作用[4]。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腹部推拿六法配合腹针治疗CSA患者,以期为此类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纳入标准: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西医、中医诊断标准[5-6],且经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年龄≥18岁;依从性好,配合本次研究者;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颈椎、椎管内或者脑部肿瘤者;脊柱伴脊髓损伤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治疗部位患有严重皮肤损伤;自身有传染性、免疫性疾病;合并有严重心、脑、肝、肾等器质性疾病;脊髓型、神经根型等其他类型颈椎病;骨髓炎、骨质疏松症、神经根症状明显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本院收治的CSA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观察组男性35例,女性 24 例;年龄 29~74 岁,平均(43.68±10.24)岁;病程 2个月至5年,平均(2.35±0.21)年;病情分级中轻度12例,中度28例,重度19例;文化程度中高中16例,专科21例,本科22例。对照组男性33例,女性26 例;年龄 28~71 岁,平均(43.54±10.33)岁;病程 4 个月至 5年,平均(2.42±0.27)年;病情分级中轻度 14例,中度28例,重度17例;文化程度中高中15例,专科20例,本科24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分级、文化程度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饮食指导、健康教育等基础治疗,包括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当活动颈部等。对照组给予腹针治疗。腹针前检查肝、脾是否触痛,对每个部位的压痛、积结进行甄别,有助于医师进一步了解上述症状的出现是否与疾病本身有关,同时腹部的一些的反应可帮助医师对疾病进行明确诊断,从而对针灸处方进行调整,以使疾病的诊治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使用酒精棉局部消毒,取长为25~40 mm的一次性针灸针。取穴:取中脘、关元穴为君、臣穴,针刺地部(深刺),针刺深度为25~45 mm;取商曲穴为使穴,针刺天部(浅刺),针刺深度5~15 mm;取滑肉门为佐穴,针刺人部(中刺),针刺深度为15~25 mm;神阙穴加艾条局部照射。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20~30 min,每日1次,每周 5次,持续治疗 4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腹部推拿六法治疗。推拿方式包含摩腹、点腹、牵腹、推腹、揉腹、顺腹,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摩腹:患者取仰卧位,使用指面着力于神阙穴,沿着下脘、石门、天枢进行顺时针环转,环形平移摩擦着力面。掌面着力于神阙,顺时针作环形平移摩擦,压力保持平稳、均匀。2)点腹:选择气海、巨阙、天枢、水道、关元、中脘、梁门、中极等穴位,使用拇指指端用力按压,保持刺激到达深层组织,屈曲肘关节,内外摆动前臂和腕关节,并联合拇指关节共同作用,按压力度刚中带柔,循序渐进。3)牵腹:对肩关节和双上肢进行固定,以髋关节为支点,将左侧下肢牵拉至最大限度,并对按摩左侧腹直肌和腹外斜肌。以同样方法牵拉右侧下肢,保持力度平稳、缓和。4)推腹:沿着腹部任脉,使用掌根单线擦拭脾经、肾经以及胃经,由始于巨阙穴终于中极穴。速度缓慢、动作平稳。5)揉腹:将大鱼际着力于腹直肌,并带动腹直肌作回旋动作,将掌根着力于腹内斜肌,在垂直于肌腹方向带动腹外斜肌来回动作,以皮下深层组织产生摩擦为宜。保持手法平稳、渗透。6)顺腹:将掌根着力于全腹,推揉腹直肌,按揉腹内、外斜肌,力度适中,重视手法协调性。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症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7]对临床症状进行评估,该量表包含眩晕16分,颈肩痛4分,头痛2分,日常生活和工作4分,心理和社会适应4分。分值越高,临床症状越轻。2)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3)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0(IL-10)表达。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检测患者血清IGF-1、TNF-α、IL-10表达。采集空腹时肘静脉血5 mL,以3500 r/min的速度进行离心,分离血清后备用,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进行评估,其中疗效指数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即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之差与治疗前积分的百分比。临床痊愈:头痛、眩晕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可正常工作和生活,疗效指数≥95%。显效:头痛、眩晕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劳累时有轻度症状,对工作和生活无影响,疗效指数为70%~94%。有效:头痛、眩晕等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但不稳定,疗效指数为45%~69%。无效:头痛、眩晕等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疗效指数<45%。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之和与总人数的百分比。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描述,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2。治疗前两组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和工作、心理和社会适应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和工作、心理和社会适应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组 别 时 间 眩晕 颈肩痛 头痛 日常生活和工作 心理和社会适应观察组 治疗前(n=59)治疗后对照组 治疗前6.32±1.29 1.41±0.23 0.93±0.16 11.64±2.36*△ 2.57±0.35*△ 1.53±0.22*△6.25±1.34 1.34±0.25 0.97±0.14 2.65±0.36 2.49±0.33 3.32±0.41*△ 3.46±0.41*△2.61±0.38 2.53±0.32(n=59) 治疗后8.37±2.14* 2.16±0.32* 1.24±0.21*3.09±0.42* 3.14±0.40*

2.3 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 见表3。治疗前两组 LVA、RVA、B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 LVA、RVA、BA 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cm/s,±s)

表3 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cm/s,±s)

组 别 时间 BA LVA RVA观察组 治疗前 43.75±4.22(n=59) 治疗后 51.64±5.10*△对照组 治疗前 43.68±4.16 36.42±5.29 37.96±5.24 43.74±6.18*△ 44.28±6.17*△36.57±5.24 37.59±5.31(n=59) 治疗后 48.73±5.02*39.87±6.22* 40.35±6.13*

2.4 两组血清IGF-1、TNF-α、IL-10表达水平比较见表4。治疗前两组IGF-1、TNF-α、IL-10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IGF-1、IL-10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TNF-α表达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4 两组血清 IGF-1、TNF-α、IL-10表达水平比较(±s)

表4 两组血清 IGF-1、TNF-α、IL-10表达水平比较(±s)

组 别 时 间 IL-10(μg/L)IGF-1(μg/L) TNF-α(pg/mL)观察组 治疗前 5.32±1.17(n=59) 治疗后 9.58±2.39*△对照组 治疗前 5.21±1.22 124.64±15.11 21.46±6.20 153.67±18.35*△ 13.17±4.01*△123.52±15.32 21.37±6.14(n=59) 治疗后 7.94±2.28*138.46±18.49* 16.73±4.25*

3 讨 论

CSA属于临床常见颈椎病类型,由于椎间盘退行性变、椎间盘突出、关节突关节增生等刺激和压迫椎动脉,造成椎动脉狭窄,进而导致椎-基底动脉血供不足,最终引发CSA。CSA主要症状是疼痛、眩晕等。疼痛与炎症介质存在密切联系,大量资料证实[9],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细胞与生长因子均参与疼痛形成,尤其是TNF-α。TNF-α由淋巴、中性粒细胞等产生,属于内源性血管收缩肽,在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参与作用,其能增加血管通透性,激活胶质细胞,破坏脊髓屏障。TNF-α处于低表达状态时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而高表达则预示病理状态[10]。此外CSA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刺激椎动脉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大量TNF-α。IL-10属于抗炎因子,能够维持机体炎症细胞因子平衡,通过控制炎症反应,从而稳定机体内环境。IGF-1是存在于脑组织中的多肽类生长因子,由肝脏合成,以蛋白结合形式存在,与其受体结合能够参与骨细胞生长,并能有效调节骨组织代谢。IGF-1能够减少骨胶原退化,并通过增加骨质沉积,从而刺激成骨细胞分化和增殖,进而刺激骨生长。

中医学将CSA归于“眩晕”“痹证”等范畴,认为该病由风、寒、湿交杂而致。《素问》云“诸颈项强,皆属于湿”;《灵枢》指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弦,皆属于肝”;《内经》指出“邪在肾,则病肩背颈项痛”。中医学认为该病病机为外邪入侵、正气亏虚,感而发病;风寒湿邪、首伤太阳、筋脉失养、经络不通,发为痹证;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气虚不升、髓海空虚、发为眩晕[11]。该病属于虚实夹杂之症,治疗原则是疏经通络、补脾益肾、健脾养胃、益气活血[12]。腹针属于中医特色疗法,腹部是十二经脉之海所在,肝经、肾经、脾经、心经等络脉均属于腹部,因而腹部与全身脏腑、四肢相连接。针刺腹部可通过调节相应脏腑功能而达到治疗目的,且针刺由深至浅可对脏腑、经络、筋骨等进行辨证论治[13]。深刺中脘能够健脾和胃;针刺气海和关元能够达到培肾固本之功效;商曲位于颈肩结合部,针刺该穴能够改善颈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14]。腹针治疗CSA的作用机制是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加速血液循环,通过调节交感神经,使其释放乙酰胆碱等介质,提高LVA、RVA、BA血流速度,减轻临床症状[15]。腹部推拿六法也是临床治疗CSA常用方法,腹部是全身循环系统的聚集处,以神阙为轴心,集中人体肝、肾等重要器官,此外还通过经络向全身输布气血。通过摩、点、牵、推、揉、顺等推拿手法直接刺激腹部肌肉群,有效缓解肌肉痉挛,间接作用于肾经、肝经等,可通过经络达到远端治疗目的[16]。此外能够直接刺激皮肤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反射,增加血管运动中枢兴奋型,通过提高皮温促使血管舒张,加快血液循环,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从而缓解临床症状。

有研究采用腹部推拿六法配合腹针治疗CSA患者,发现治疗后患者头痛、颈肩痛等症状显著改善,治疗效果确切[17]。本研究发现,观察组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和工作、心理和社会适应评分、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提示二者联合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本研究检测后发现,观察组LVA、RVA、BA优于对照组,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似,提示二者联合能够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此外本研究于治疗后对与CSA相关的血清因子进行检测,发现观察组IGF-1、TNF-α、IL-10表达优于对照组,推测二者联合能够改善患者血清因子水平,从而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1] 刘东钱,胡迪,尚荣安,等.养血舒筋汤配合卧位平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及对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7,12(1):96-99,103.

[2] 张炎华,刘文静.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20例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19):17-19.

[3] 周斯斯,宣丽华.腹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黑龙江中医药,2016,45(3):64-65.

[4] 冯意伟.推拿联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2016,39(2):44-45.

[5] 泮金亮.浅议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J].中医正骨,2016,28(8):76-78.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28-229.

[7] 王文春,张安仁,卢家春,等.改良《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及评价[J].西南军医,2007,9(4):145-146.

[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7.

[9] 梁粤,皮敏,侯冯彬,等.颈夹脊穴正清风痛宁透皮给药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清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子水平的影响[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4):26-28.

[10]詹文吉,林俊山,方云添,等.推拿对颈椎病患者外周血中TNF-α 的影响[J].光明中医,2013,28(3):529-531.

[11]王争羊,段虹,罗晓阳,等.手法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影响[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4,16(4):301-302.

[12]李波,陈淑贤,梁嘉文,等.孟氏十二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医学报,2014,29(12):1846-1847.

[13]王海都,袁利红.通阳利湿方联合中药外敷治疗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 39 例[J].河南中医,2015,35(9):2138-2140.

[14]谢丹,秦敏.腹针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0例[J].河南中医,2016,36(1):151-153.

[15]谢仙丽.针灸推拿配合走罐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2):65-67.

[16]王冠.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2):207-210.

[17]张风华.手法复位推拿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1,28(8):59-61.

猜你喜欢
腹针椎动脉颈椎病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观察
游泳 赶走颈椎病
彩色多普勒评价椎动脉走行异常的临床价值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腹针加局部痛点围刺法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腹针结合仙人揉腹法治疗经间期出血案
腹针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