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猝死的发生特征及预防研究

2018-02-05 06:55任燕丽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运动性案例运动

任燕丽

随着人们从之前的温饱问题到如今的追求生活质量问题的提升,大多数群众从衣食住行生活所需的要求转向了对运动健身的追求,人们参与运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体育运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同时在运动中出现的损伤也屡见不鲜,运动性猝死发生的频率也逐渐增高[1],诸如体育训练场地,比赛现场,健身房,路边甚至家中,一场场悲剧的发生令人惋惜。本文将着手当下相关案例报道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科学研究分析,对运动性猝死发生特征及原因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探索出预防运动性猝死悲剧的发生的有效措施,让更多的人爱上运动,健康快乐的参与运动,崇尚“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体育宗旨精神,让体育真正的走进每个人的生活。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范围

网页上已公开发布的相关运动性猝死案例的报道以及体育领域的报纸,和中国知网中有关猝死的国内外学术文献资料,以及本科所学的相关书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计算机在中国知网上检索2005年到2015年之间,查阅并下载相关运动性猝死研究的文献资料,结合本科所学的《运动生理学》、《病理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等书籍材料,然后进行分析整理。

1.2.2 数理统计法

通过对上述文献以及报道分析整理数据,然后将数据输入到EXCEL工具中进行数据处理,最后进行分析探讨。

1.2.3 逻辑分析法

通过在计算机浏览器网页搜索关于运动性猝死案例报道,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和所学书籍搜集查阅并进行逻辑分析,查找内容间的相关性进行逻辑联系统一分类整理,最后分析讨论研究其关联得出综述结果和结论。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网页上的相关报道进行统计归纳分析发现,近十年来运动性猝死相关报道逐年增多,无论是普通健身人员还是专业运动员都出现过运动性猝死案例。他们当中男性发生频率稍高于女性;年龄范围较多出现在10岁到60岁之间;而参与的运动项目中则中长跑运动较多,例如马拉松中每年皆有相关报道案例,球类运动则位居第二。具体案例统计结果见表1-2(不完全性统计)。

2.1 运动性猝死的性别及年龄特征分析

在这次不完全统计调查结果如上表1发现,无论是身体强壮的青少年,还是经常参与运动的中老年,都出现过猝死案例,且青中年共30例,占到整个统计数据的75%,60岁以上的老年则相对较少共10例占25%。对于这个结果经分析发现,原因是由于中青年相对较多参与体育比赛和健身活动有关,也和本身对自己身体素质能力的潜意识的高估而对运动性猝死大意有关,他们中大多并不是非常了解正确健身的常识与安全防护能力,因此促成了一起又一起的悲剧。而老年人虽然也较多的意识到运动的重要性并积极的参与,但他们自身身体机能的衰退现象已不能满足运动的耗能需求,加上运动中监督与自我保护意识的缺乏使猝死恶魔伴随左右[2]。对于青中年阶段的范围人群中,女性相对男性来说,更少的参与体育活动,且女性的骨骼、肌肉、神经等各个组织与器官的生理机能远不如男性,在生理学中,女性的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和糖酵解供能能力都比男性较差,而有氧氧化供能系统虽然由于女性脂肪储存及相关的氧化酶活性较高而导致女性相对较好[3],但对于长时间的运动项目时,女性的心脏供血能力还远不如男性,促使女性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差,发生猝死的也就相对较少。

表1 2005至1015年运动性猝死发生的年龄及性别分布统计表

2.2 运动性猝死的项目分布特征分析

表2 2005至1015年运动性猝死发生的项目分布统计表

在表2中,其中大多数猝死案例时发生在比赛现场即运动中,而这些比赛中,全国各地进行的全程和半程马拉松项目较多;其次是各地进行的大小型球类比赛且以足球,篮球为主;除此以外,还有一少部分猝死发生在健身房,球类馆和公园等其他业余运动场地。猝死的发生与这些项目本身所具有的运动性特点有关,例如中长跑的长时间耗氧性,而使时间延长的同时,机体对氧供应的需要量的增高,机体自身的生理机能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能力的局限,导致心脏跳动增加,全身机能指标骤然的增高等导致猝死的发生[4]。

3. 运动性猝死的预防对策

3.1 普及与强化大众健身常识

积极地参加运动固然是好事,值得支持与鼓励所有参与到运动中,从自身做起,养成自我坚持每天锻炼的良好习惯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自己的家人、朋友和身边所有的人共同进入追求健康的生活中。首先,各个社区、学校、政府机构、相关媒体、医学宣传部等都应重视保健基本常识的宣传工作,让各个年龄阶层或各生活区域的大众都能够接触到相关知识的教育中,并渗透到每个人对健康运动的关注度中。在日常生活中能更多的注意,从饮食营养到日常运动等各范围;其次,运动健身者自身更应该注意培养良好生活习惯与健康作息规律,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5],从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做起,杜绝不良嗜好,积极塑造个人良好心理素质与生理素质,有益于每个人的生命质量与生活质量。

3.2 加强医疗相关工作的实施

当下的医学相关工作的研究与更新应尽力的加速,与新型疾病的诞生做好预防工作,同时在各个居民区、学校、办公区、健身房和各个比赛现场更应该重视医疗救助中心站或者值班室的工作,在紧急意外事故发生时,能够降低因救护车与医生在路上延搁的时间差,从而降低更多令人惋惜的悲剧的发生率。除了外在的医疗措施之外,个人也应该重视常规体检,及早发现不良隐患的诱因,在运动与生活中注意身体机能的变化与检测,对于相关猝死发生的先兆应具备一定的认知,并能在运动中及时发现而避免或者立刻停止运动,从而避免死亡的降临。

3.3 注重科学运动健身

无论是普通运动健身者还是专业运动员,对于运动都应具备基本运动常识,能够把握个人运动量的度的分寸[6],并且能够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运动,杜绝运动的不良习惯,真正做到注重科学的运动健身。任何人在运动时都应该凭借个人自感力度的程度,而选择适合自己运动的时间与强度,采取一定的运动方式,按照适合自己的运动频率,结合相关的注意事项,而且能够注重饮食营养的搭配供给,做到运动与营养的互补而健康运动。在运动时也应该注重科学运动方法,比如运动前后的热身等准备活动以及运动后的活动性整理动作,同时能够采取正确的动作参加运动,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而科学地健身。

4. 结论与建议

现阶段虽然人们参与运动的积极性有很大提高,普遍意识到健身的重要性,但是像运动性猝死这样严重的隐患悲剧也应得到注意与重视。即使当下的科技水平有所提高,并且参加运动的爱好者都具备一定的健康运动常识,例如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运动方式和注意事项等知识储备,似乎能够避免和修复一些运动损伤,但运动性猝死这个大隐患还是伴随着每个人,让人猝不及防。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4.1 各行各业在进行健康常识普及的同时,能够把运动性猝死相关的知识加入其中,让更多的人了解猝死,认识到猝死,积极健身的同时能够科学健康的采取正确方式方法进行锻炼,以防患于未然。

4.2 社区,学校,比赛现场,健身房等其他公共场地都应该配备一定的紧急医疗器材设备,以防止运动损伤发生时,错过最佳救护时间而引发悲剧。

4.3 每一位进行体育活动的爱好者都因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在运动前后做好体检等常规检测及时发现隐患,并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及整理活动,根据实际真实情况,按照科学的运动处方进行运动,减少损伤与猝死的发生。

[1] 高晓嶙,常芸.我国大众健身人群运动猝死的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2):83.

[2] 曹士云.老年体育活动中猝死的回顾性调查[J].中国运动医学志,2004,23(6):687-688.

[3] 仇乃民.体育运动与猝死的关系及其生理学机制[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8):160-161.

[4] 曲棉域,于长隆.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3: 210.

[5] 梁莉,石丹青.运动猝死的影响因素、产生原因及其预防措施[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3):6-7.

[6] 李伟,肖琳,谭欢等.力竭性运动对大鼠血浆心钠素、内皮素及心肌血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5):426-428.

猜你喜欢
运动性案例运动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姜黄素对大鼠运动性肾脏裂孔隔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不正经运动范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运动性血红蛋白降低的机理及营养防治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针刺“五泉穴”联合华佗再造丸治疗中风运动性失语3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