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概念辨析、逻辑维度、当代省思

2018-02-06 21:23张全峰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

张全峰

摘要:《共产党宣言》科学归纳了资本主义文化形成的历史进程,对世界历史境遇下的文化发展趋势作了详尽的阐发。透过“世界文学”,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文化发展的具体进路,呈现了文化随生产力、生产关系、全球化而发展的基本逻辑,提供了文化建设与文化治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文学”思想考察当今诸多的文化现象与有关文化发展的思想观点,可以获得多方面的思想洞见。文化具有经济性,也具有政治性;具有民族性,也具有融合性;文化发展具有被动性,也具有主动性。文化保守主义、文化封闭主义、“普世价值说”与文化发展的基本逻辑相背离。创新、交流、自主应成为文化建设与文化治理坚持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世界文学”;概念辨析;逻辑维度;当代省思;《共产党宣言》

中图分类号:A1;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8)01011007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对于多种学科都具有经典的意义。在其蕴含的多方面思想中,丰富的文化思想是一个重要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文化哲学学科价值[1] 。它科学地揭示了民族文化的发展进路,清晰地呈现了马克思主义分析文化的逻辑维度,完整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今天,文化已从边缘走向人类舞台的中心,文化与个体生命意义的相关性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文化与民族国家稳定发展的相关性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对文化的认识仍存在诸多异议甚至谬见,文化治理的实践中也不乏争议与失误。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考察《共产党宣言》中的文化思想就极具时代意义和文化治理的实践价值。

一、“世界文学”的概念辨析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充分肯定资产阶级历史上起到过的建立大工业、促进交通业与开拓世界市场等革命性作用的基础上指出:“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財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2]276马克思和恩格斯“世界文学”范畴的提出引起了广泛关注,至今仍是学术研究的热点。

“世界文学”范畴上承歌德。面对拿破仑战争失败后德意志民族文学艺术上的统一意识与欧洲相对和平环境中的地缘政治同质化、联系广泛密切、翻译增多、文学交流密切的背景,歌德最早提出、论述了“世界文学”概念。其要点有:其一,世界文学是一种世界主义理想的表达,是一种各民族文学由孤立割裂而融合形成的统一体;其二,世界文学是一个对话和交流的平台,是彰显民族文学价值的场所,在此各民族文学可以相互交流、互相补充、相互促进[3]。概括而言,歌德“世界文学”范畴的内涵主要有:其一,主要作为纯粹的“文学”术语使用,主要含义为文学艺术;其二,地理范围局限在欧洲的地域内,本质上是“欧洲文学”;其三,从历史根源上看,歌德“世界文学”基于基督教的普世主义和世界主义思想、文艺复兴后欧洲人形成的世界观念以及拿破仑战争以后欧洲一体化趋势加强[4]的历史背景,其意图在于从文学艺术上实现德意志民族的统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资本主义发展基础上形成的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出“世界文学”概念,一方面,继承了歌德“世界文学”的思想;另一方面,结合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科学预见到“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转变的历史趋势,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意义。当前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世界文学”范畴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马克思和恩格斯“世界文学”的概念界定为一种单纯的“文学”概念,并从全世界文学的总和、文学经典之作、各国文学的广泛联系三种意义上理解这一概念;另一种是将马克思和恩格斯“世界文学”的概念界定为一种“精神文化”的概念,更具体地说是一种“文化全球化”的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中文版编者将“文学”注解为:“德文是‘Literatur,这里泛指科学、艺术、哲学、政治等方面的著作。”柏拉威尔指出,“马克思使用literatur和literarisch并不单指富于想象力的文学作品”[5],这种意义的“世界文学”具备了一般意义上的世界的精神文化的含义。显然,根据文本揭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规律,将马克思和恩格斯“世界文学”范畴作为“精神文化”范畴理解是较为恰当的。实际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文学”与歌德的“世界文学”既具有历史的一致性,同时也包含了崭新的内涵:一是突破了单纯“文学”的概念,具备了广泛的文化范畴的意义;二是超越了欧洲地域界限而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三是在资本推动的全球化的基础上,从世界社会经济的矛盾运动以及资本主义发展所形成的世界市场的层面展开,这使“世界文学”的范畴得以重新建构。在此,马克思和恩格斯“世界文学”范畴就具备了精神文化方面的一般意义,提供了一个广泛的理解文化的视角。

二、“世界文学”展开的逻辑维度

事物是过程的集合体,坚持从发展过程中把握客观事物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共产党宣言》中“世界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本质上体现了这样的逻辑进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率先在欧洲少数国家确立,这些国家最早实现了“资本主义文化”代替“封建的宗法的文化”的历史进程,开启了“现代性文化”的时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资本主义文化跨越了地域、民族与国家的界限而走向全球的范围,地域的、民族的、国家的文化产品因而具有了世界性的意义,“世界文学”得以形成;由于“现代性文化”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文化,并非是一种理想性且具有全人类普遍精神的文化,“世界文学”在性质上必然由“资本主义文化”走向“共产主义文化”。如有的学者所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文学”由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文学和共产主义时代的世界文学两大部分构成,前者是实际所指,后者是潜在所指[6]。发端于少数资本主义国家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资本主义文化”,发展为普遍的世界性的“现代性文化”,最终发展为代表全人类普遍利益的“共产主义文化”,构成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世界文学”的基本逻辑。实际上,“世界文学”展开的逻辑本质上体现了文化随生产力、生产关系、全球化而发展的历史进程,既体现了文化发展的基本逻辑,表达了马克思主义把握文化的逻辑维度,也提供了文化治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endprint

(一)生产力与文化发展辩证统一的逻辑维度

从直接的物质生产出发解释社会意识的生成与发展,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当人们谈到使整个社会革命化的思想时,他们只是表明了一个事实:在旧社会内部已经形成了新社会的因素,旧思想的瓦解是同旧生活条件的瓦解步调一致的。”[2]292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维度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主线。在以往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研究中,受长期以来对阶级斗争的强调的影响,相对于生产关系的维度,对生产力维度的重视相对不够。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文化属性认识上的偏差,过度强调文化的阶级属性甚至将其唯一化,客观上影响到了文化治理与文化发展。

精神产生于物质,精神交往根源于物质交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是人们之间建立起来的普遍交往的基础。18 世纪末、19世纪初工业革命发生,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生产率空前提高,资产阶级随之在全球范围内开拓商品市场与原料基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分工的发展、交换的扩展推动着交往的扩大与深入,也推动着精神交往的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资产阶级建立大工业、扩大现代交通与开拓世界市场的基础上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276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人们生产生活的地域性被打破,各民族在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进一步加强,地域性的、民族性的文化必然实现交流融合。资产阶级改进了生产工具,发展了极其便利的交通,将一切民族都卷入到了现代文明中。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资产阶级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在追逐利润的基础上建构了世界市场,扩大了人们之间的交往,推动着精神交往的发展,使精神生产与消费超越了地域与民族的界限而获得了世界性的意义。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文化”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具有的革命性作用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一是冲破了封建宗法等級观念的束缚,奠定了构建现代理性文化的基础。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进程中一切僵化的关系和保守的观念都被破坏了,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被置于不停的变化发展之中。二是创造了发达的科学文化,地域的、民族的片面性和狭隘性被突破,世界性的精神文化生产活动得以实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尽管对资本主义文化的缺陷与弊端有着深刻的认识,对资本主义文化持批判性的观点,但对于基于生产力发展而发展的文化的进程是充分肯定的。

就生产力的维度而言,文化体现出了生产力的属性,商品属性也就成为了文化产品的重要属性。这就有助于实现文化治理中的思想解放,突破单一的文化政治属性与阶级属性的束缚,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更好地进行文化治理。

(二)生产关系与文化发展辩证统一的逻辑维度

《共产党宣言》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科学地归纳了资本主义文化形成的历史进程,对世界历史境遇下的文化发展趋势作了详尽的阐发,提出自由人联合体的文化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实际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揭示了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既齐头并进又具有接续关系的文化发展进路,即由“封建的宗法的文化”发展为“资本主义文化”,由“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发展为“世界文学”,由“资本主义文化”发展为“共产主义文化”。“现代性文化”代替“封建的宗法的文化”“共产主义文化”代替“资本主义文化”,从社会形态更替的角度说明了文化的发展进程;“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发展到“世界文学”,则从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角度描述了文化的发展进程,根本上也是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其中,“现代性文化”代替“封建的宗法的文化”事实上构成了“世界文学”的逻辑起点,“共产主义文化”代替“资本主义文化”则是“世界文学”发展的逻辑归宿。

首先,《共产党宣言》篇首归纳资本主义发展的具体历史进程中,明确地对“资本主义文化”代替“封建的宗法的文化”进行了归纳。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取得统治地位后,也逐渐取得了政治上的统治地位。资产阶级在取得政治统治地位的过程中,资本主义文化也取代了“封建的宗法的文化”成为了主导文化。资产阶级破坏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社会关系,破除了人们身上的封建羁绊,建立了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文化观念。资本主义文化在终结封建的宗法的文化的统治地位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这种新的文化时代的来临,冲破了封建的宗法的等级观念的束缚,将各民族带入了现代文明之中,并使人类社会处于永不停息的创新发展的变化之中。在此,“现代性文化”代替“封建的宗法的文化”的历史进程得到了清晰地呈现。

其次,“世界文学”的形成,实质上是“现代性文化”代替“封建的宗法的文化”的历史进程的持续发展,是资本主义发展走向全球的具体表现和结果。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将一切民族都卷入到资本主义的生产实践与生产关系之中,迫使它们采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建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扩张的进程中,发源于少数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民族文化也逐步实现着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的进程中具有了世界的性质,在共同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跨越地域、民族与国家的文化观念不断产生,这就使“世界文学”逐步形成。显然,以资本主义全球扩张为基本背景的文化全球化的本质必然是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文化的全球化,此时的“世界文学”的主要构成必然是资本主义文化。

最后,在分析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文化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文化。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由于其无法克服自身的基本矛盾,必然为更高级的生产关系所代替。生产关系的变革必然导致观念的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终结必然导致资本主义文化统治地位的终结,与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文化必然诞生。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2]293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最终完成了对文化发展进程的揭示。如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90 年德文版序言中所说,马克思将实现《共产党宣言》所提出的原则的希望寄托于工人阶级精神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文化发展进程的分析没有止步于资本主义性质的“世界文学”,而是科学地预见到了资本主义世界文学走向共产主义世界文学的历史趋势。endprint

(三)世界性与民族性辩证统一的逻辑维度

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问题是文化全球化中的重要问题。“世界文学”范畴提出后,关于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的关系成为一个广为关注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肯定了生产世界化、交往世界化、消费世界化基础上形成的精神交往、精神生产、精神消费的世界化,充分肯定了新文化传播的积极性和文化交流的积极意义。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否认民族文化的特殊价值,马克思世界文学的内涵是丰富的,而不是单一的、同质化的。即为不同语言表达的世界文学内涵是丰富的,既是总体的世界文学,也是具体的各国文学。同时,伴生于“世界文学”形成过程中的“文化侵略”现象也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正面关注。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为了追逐利润,资产阶级不得不在世界范围内开拓市场,掠夺原料,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最广泛的殖民地。“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2]276277马克思和恩格斯既看到了新文化传播的积极意义,即促进先进生产力、先进文明的传播,同时也明确揭示了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扩张的过程本质上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世界扩张的过程,是殖民者对被压迫民族的压迫和剥削,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压迫、剥削的扩展。在此,“世界文学”被呈现为资本主义文化的全世界扩张,呈现出对被压迫民族的文化的征服和消灭,而不是各民族文化在平等基础上交流交融的结果。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扩张过程中殖民者对被压迫民族的压迫和剥削的批判性的态度是鲜明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世界文学”世界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的逻辑,包含的基本内容有:其一,生产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建立、交往的扩大使“世界文学”得以形成,在世界范围人们生产、消费等方面一致性的基础上会形成一些共同观念;其二,在资本主义扩张中形成的“世界文学”,是以资本主义文明为基础的,是资本主义文化扩张而形成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形态。如欧阳桢所说:“全球化的隐含的假定是某种主导文化——假定是西方文化或美国文化——将征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7]因此,彼时和现时的“世界文学”仍是具体历史阶段的文化,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而不是超越阶级、民族、国家的“自由人联合体的共同文化”。概括而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文学”思想体现了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一是全球化会推动不同民族、国家形成共同的思想文化观念;二是在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社会状况存在巨大差异的背景下,在阶级对立、意识形态斗争、利益冲突存在的社会中,不同地域、民族、国家仍会保持各自文化的特殊性。

三、“世界文学”思想的当代省思

“世界文学”是经济全球化、交往全球化的必然产物,实质上是文化全球化的具体体现。马克思和恩格斯“世界文学”思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为我们提供了科学认识文化、把握各种文化现象的钥匙,也蕴含着文化治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如何科学认识民族文化、正确对待民族文化仍然是一个必须面对而又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围绕坚守与创新、传承与借鉴产生了不同的对待民族文化的观点,即固守民族文化传统的文化保守主义、反对文化交流的文化封闭主义、主张全面借鉴外来文化的全盘西化论等。这些理论观点与当前高涨的民族意识及文化相对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相交织,对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一)保守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天启神示的文化观、理性决定论的文化观的本质区别,在于以“现实的人”为历史出发点,将物质活动和社会分工作为精神文化生产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物质生产活动的变化必然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存在的变化,必然导致人们观念的变化。坚持发展、进步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内容。与多元文化主义的相对主义观点相比较,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显著特点是发展和进化。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世界文学”的分析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文化观。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肯定了资产阶级以现代文明代替“封建的宗法的等级观念”的历史作用,肯定了资本主义文化代替封建文化的进步性。其次,充分肯定了在资本主义扩展过程中,资本主义文明扩展的进步性。最后,充分肯定了共产主义文化代替资本主义文化的必然性。随着物质生产、社会实践等的发展,文化必然会发展。对于文化而言,进步与发展是必然,这既是其被动性的结果,也是其自主性的结果。

二战之后,后发民族国家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对自身传统文化的重新肯定与复归。同时,在世界性的民族主义浪潮的推动下,一定程度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也有所滋生。在中国,既存在理性的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与肯定性的实践,也存在非理性的“全面复兴儒学说”;在中国的边疆民族地区,既存在党和国家基于保护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正确的执政理念与实践,也存在狭隘民族主义影响下的拒斥现代文化、主体文化的“文化保守主义”。

客观而言,文化保守主义既过高地估计了文化对于保持民族特性的作用,将民族简单地等同为一个文化实体,同时,也错误地理解了民族文化的特殊性,简单地将民族文化特性等同于民族文化的传统性。于是,在文化保守主义者看来,民族的特征就在于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特征就在于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民族文化中“旧”“老”“古”的东西。他们简单而不加分析地认为保持民族特性,就要将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一个神圣整体而盲目固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文化保守主义者笼统地、盲目地肯定民族传统文化,其实是一种对工业文明造成的异化的反叛,是对摆脱工业文明弊端的一种期待,而并不是對传统文化的理性肯定[8]。这显然不是一种理性的、建设性的观点。对于民族文化,应坚持发展的文化观,积极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重点做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9]。

(二)封闭与交流endprint

“世界文学”一定程度上是以工业文明为代表的现代文化与各种传统文化的交流融合,是资本主义的民族国家文化与传统社会民族国家文化的交流融合,是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因此,就“世界文学”而言,其本身就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融合的结果。从这一角度看,“世界文学”表达了开放的文化观。客观而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分工的发展、交换的需要推动着交往的扩大与深入,也推动着精神交往的发展,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只能主动适应,而不可阻挡。

但是,民族文化发展中的“文化封闭主义”也是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文化封闭主义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对现代生产、现代生活不能很好地适应,而对外来文化进行抵制;二是盲目地、整体地过高估计自身民族文化,认为自身民族文化都是优秀的,是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文化,而拒绝与外界交流;三是受文化相对主义的影响,认为文化无优与劣、先进与落后之分,否认文化的进步性,主张整体性地固守民族文化;四是作为一种文化民族主义的具体体现,“文化封闭主义”体现了一种狭隘的民族意识,将文化交流视为文化侵略与同化。概括而言,“文化封闭主义”一般表现为,弱势文化拒斥强势文化,本土文化拒斥外来文化,亚文化拒斥主流文化,将外来文化、主流文化、先进文化的影响笼统地视为文化侵略,视为对本民族利益的侵犯,而极端地、盲目地抵制与主流文化、外来文化的交流。

客观而言,“文化封闭主义”的错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割裂了文化与经济政治基础的联系。尽管全球化主要是指经济全球化,但也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丁·米特尔曼指出:“全球化的概念是相互渗透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意识等。”[10]而在经济、政治、社会、信息等多方面的全球化背景下,人为地阻止文化交流显然是不可能的。二是忽视了文化交流交融这一文化的特殊属性。尽管精神生产与交往的独立性是相对的,但精神交往的内容与形式在形成传统后,会自然地延续。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这既说明了精神与物质的不平衡性,也证明了精神的能动性。文化封闭主义违背了文化发展的基本逻辑。对于落后民族与国家而言,只能自觉地吸收世界文明成果,自觉地推动文化的交流交融,以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推动自身民族文化的发展。

(三)盲从与自主

以唯物史观看待、分析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主张,这与人类思想史上任何形式的唯心主义都有着本质的区别。由于经济基础、地理环境、社会状况等多方面的不同,必然会导致不同地区、民族、国家会有各自特色的文化。就社会主义中国而言,只能坚持培育适合自身特性的核心价值观,而不能盲目照搬所谓的“普世价值观”。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其历史性、阶级性是不言而喻的。“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2]292就当前而言,“世界文学”本质上仍是资本主义文明的扩张。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文化全球化仍主要表现为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普世化。“从既往的历史看,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普世化,全球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某种程度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也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侵略和扩张的历史。”[11] “普世价值观”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道德、宗教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偏见的反映,其全部目的都在于维护资产阶级的现实利益。事实也是如此,不同的阶级之间不但有着根本不同的思想主张,而且就是用同一概念表达各自思想主张时的内涵也是根本不同的。尽管由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在思想观念、文化形式等方面有一定的趋同或者一致,但根本上而言,只要存在不同的利益要求,只要共同的利益基础没有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就必然存在。在当前资本主义处于强势的世界中,由资本主义主要国家强力输出的所谓“普世价值观”也只能是其生产关系与现实利益的反映,而不能成为当代中国的价值观。

《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高度肯定与对资本主义文化弊端的深刻揭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伟大功绩给予了无与伦比的至高肯定,指出在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中资产阶级创造了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的总和都要多、都要大的生产力。另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尽管肯定了资本主义文化代替封建文化的历史进步性,但也对资本主义文化的弊端进行了深刻揭示,认为资本主义将人们的社会关系扭曲成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纯粹的金钱关系。这些经典论述充分揭示了资本主义文化的局限性。因此,《共产党宣言》一定程度上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全球化时期的现代性文化的批判。与之相应地,马克思后来明确提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同艺术和诗歌等精神生产相对立的观点。这些思想明确表达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也为我们吸收、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提供了具体的原则,即“否定之否定”。

实际上,“一元文化论”“普世价值论”的共同错误在于淡化、弱化、放弃了文化的主体性,是一种文化上的“主体自我迷失”。有人认为文化全球化将导致文化的一元化。阿兰·伯努瓦认为,通过市场而实现的民族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同质化,全球文化将走向单一。弗里德里克·杰姆逊则认为“世界文学”的模型将是美国文化或西方文化。一些人立足于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倡导“普世价值论”,主张世界各国都应确立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客观而言,尽管文化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融合、趋同,但就当前的人类历史阶段而言,由地域、民族、种族、阶级、国家而导致的各种文化形态的特殊性仍将长期存在。片面强调文化全球化将导致人类文化形式与内容的同一化或同质化,是一种不正确的观点。从根本上而言,都忽视了文化发展的基础。各个民族国家都需要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中国的社会制度不同于西方国家,中国具有特殊的地理環境、历史传统和文化体系,这些都决定社会主义中国必然要建设自己的文化、培育自己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黄力之.《共产党宣言》:全球化时期的现代性文化批判[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5):18.endprint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大卫·达姆罗什,刘洪涛,尹星.世界文学理论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35.

[4]刘洪涛,张珂.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理论热点问题评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34.

[5]柏拉威尔.马克思和世界文学[M].梅绍武,傅惟慈,董乐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562.

[6]谭成.作为一种理论假設的“共产主义世界文学”——对马克思主义世界文学研究新路径的探讨[J].学术交流,2015(1):170.

[7]王宁.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57.

[8]刘家志.民族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的哲学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02(6):62.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

[10]俞可平,黄卫平.全球化的悖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00.

[11]史炳军,马朝琦.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先进文化建设[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1.

Concept Discrimination, Logical Dimensions, and Contemporary

Reflection of “Word Literature”: A Text Analysis

Based on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ZHANG Quanfeng

(Philosophy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Party School of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ujiaqu 831300, China)

Abstract:The Communist Manifesto scientifically sums up the historical course of the formation of capitalist culture, and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trend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world history. Right through the “world literature” Marx and Engels revealed the specific routes for cultural development, presented the fundamental logic that culture develops with productivity,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and globalization, and provided us with a scientific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of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governance. With Marx and Engels “world literature” thought to examine many of todays cultural phenomena and ideological views of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a lot of insight can be drawn. Culture can be both economical and political, both national and integrative. Cultural development can be both passive and active. Therefore, all these arguments or practices related to cultural conservatism, cultural closedness and universal value theory go against the fundamental logic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Innovation, communication and autonomy should be the principles we have to abide by in the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governance.

Keywords:“world literature”; concept discrimination; logical dimension; contemporary reflection;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编辑:刘仲秋)endprint

猜你喜欢
共产党宣言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关于《共产党宣言》的几点思考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共产党宣言》主要思想的当代解读
《共产党宣言》诞生的地方
对时代观视阈下《共产党宣言》的思考
浅析马克思主义女性解放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