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不忘初心的光明使者

2018-02-07 04:44
中国民政 2018年24期
关键词:何伟何氏义诊

2018年9月13日,在第十届“中华慈善奖”表彰大会上,何伟作为何氏眼科的创始人,荣获“慈善楷模”称号。自1995年,中国首个以防盲治盲为目标的眼科机构——何氏眼科在辽宁沈阳成立23年以来,为广大患者提供国际领先的医疗服达3000万人次;为10万名贫困患者实施了公益复明手术;免费培训基层医生5万人次;投入公益预防总费用超4000万元。

1989年,还在留学期间的何伟随导师松井孝夫组织的国际义诊团来到抚顺义诊,在义诊结束的当天晚上,手术室外一对衣衫褴褛的祖孙俩“扑通”一声跪在何伟面前,细问之下才知道,小孙子已经父母双亡,三年前爷爷又因白内障失明,孝顺的孩子为了照顾爷爷,打算放弃学业。爷爷说:“你要不给俺治,俺就吊死,免得拖累孩子。”何伟震惊之余,立刻为爷爷进行了手术。手术成功后,孩子留给何伟一张纸条:“谢谢何大夫救了我爷爷的命”。何伟第一次意识到,对于贫困患者,眼睛的健康关系到生存。那一晚,何伟失眠了,祖孙俩的身影一直出现在眼前。回国,办平民医院,为父老乡亲治眼睛——这念头似乎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决定时刻。

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中国的医疗环境百废待兴,东北地区发展尤其缓慢。1995年,何伟回国创业,在自己的家乡辽宁沈阳建立中国首个以防盲治盲为目标的眼科机构——何氏眼科,填补了当时中国东北地区的技术空白,先后创造了中国眼科手术的七项“第一”。曾任中国医科大学眼科主任的关家琇教授回忆起何氏眼科初建院的情势,感慨万千。“作为东北中心城市,沈阳眼医学界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而何氏眼科作为第一家民营眼科医院,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无疑是个壮举。”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何氏眼科从教育预防、公益救助、能力建设、推动倡导等方面深耕,建立了高质量、可支付、可复制、可持续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防盲治盲模式。

居住在沈阳市苏家屯区烟台村的村民孙春亮,一家三口(爸爸和姐姐)患有先天性白内障,因家境贫困,他们几乎放弃了治疗的希望。2004年,何氏眼科与国际奥比斯眼科飞机医院共同合作开展“眼见为实”白内障患者复明项目,在筛查过程中,何伟注意到了这一家人。经多方会诊后,何伟为三人在同一天免费实施手术,并取得圆满成功。2016年9月,当国际奥比斯眼科飞机医院再次落地沈阳,在公益项目启动仪式上,孙春亮激动的表示:“感谢何氏眼科,感谢奥比斯,我才能重见光明,重新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我家大棚里的西红柿都长好了,请大家一起品尝……”

2008年,何伟首次当选为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作为唯一一个来自民营医院的政协委员,何伟时刻牢记政协委员使命,倾听民声,反映民情,他每年两会提案涉及的内容多与扶贫相关,几乎每项提案,都关注到村医培训、基层防盲等农村医疗建设问题。

阿旺是西藏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眼科主任,有着40年眼科从业经验,2015年8月,通过参加 “爱之光·西藏光明行”活动,结识了何氏眼科。在此次活动中,何氏眼科17位专家为500多名藏区百姓进行了眼病筛查,为87位白内障患者进行了复明手术,同时捐赠了药品和手术耗材。汉语说得不是很好的阿旺表示,何氏眼科让他深受感动,医生们顶着高原反应,不知疲惫地工作着,总想再多做一个复明手术。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是何伟二十年创业离不开的座右铭,同时也是何氏眼科持续发展,砥砺前行的助推器。何伟坦言,作为医者,离不开对患者的一片真心,更离不开高端的技术,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医生的“心术”,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猜你喜欢
何伟何氏义诊
关于农村自建房现状及房屋安全的思考研究
义诊在草原 潘义奎 油画 112cm x 180cm 2020 年
海内外专家联袂义诊 合奏中医惠侨最强音——江苏2018年“中医关怀团”南美慰侨义诊纪实
爱心义诊
何氏“十全大补粥”
野餐记
拉我一把
非法行医瞄上“义诊”
何伟委员再度呼吁设立“中国眼角膜捐献日”
官儿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