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理论依据与战略路径

2018-02-07 08:39唐皇凤
治理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执政党制度能力

□ 唐皇凤

谋求参与或执掌国家政权是任何现代政党的本能,而谋求有效和长期执政,则是任何执政党孜孜以求的首要目标。因此,努力创造优良的治理绩效,有效应对重大执政考验和探寻长期执政之道,是任何执政党都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就世界政党发展史而言,能够长期有效执政的政党为数不多,而中国共产党则是善于创造长期有效执政奇迹的典范。当今世界格局波谲云诡,全球治理体系面临深刻变革,全方位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任务十分繁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世所罕见,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具有空前的紧迫性和异常的艰巨性。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不仅成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要求和战略重点,而且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在我国现代国家建设的整体格局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在明晰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理论逻辑的基础上,厘清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维度,并深入探讨新时代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路径。

一、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依据

政党被视为“现代人对政治艺术的最大贡献”*[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刘晓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09页。,既是人类政治生活的组织化载体,也是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成为“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工具”*[美]罗杰·希尔斯曼:《美国是如何治理的》,曹大鹏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27页。。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近70年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的具体实践表明,我们党具有对时代大势进行前瞻性把握的战略能力、对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的高度敏锐性和高超洞察力、以及审时度势的政治决断力和行动力,彰显了强大的长期执政能力,确保了我国高质量且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是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功能定位主要取决于国家推进现代化的路径、模式与内在逻辑。在早发内生型国家,政党是现代化变迁的产物,是新政治秩序的体现者和完善者,其政治功能主要体现为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而在后发外生型国家,政党主要是应对社会政治危机的产物,是现代化的领导者和推动者,社会成长和平稳转型对强大执政党的内在需求更为迫切。在一个社会力量相对薄弱、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的超大规模社会推进现代国家建设和构建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政治秩序和相对高速的经济社会发展,首要的是需要一个强大的执政党组织。强势政党是一个富有内聚力和组织力的政党,凭借政党自身强大的组织性力量自上而下地控制整个官僚队伍甚至军队系统,同时自下而上地进行社会动员,进而建立一种有机协调的制度和秩序体系。重要的是,强大执政党的生成必须以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为根本依托。

就现代化的逻辑而言,成功的现代化必须仰赖于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的整体全面发展。但是,美好事物并非总是并肩而立与相伴而行,现代化发展不是顺畅和必然的过程。相反,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发展,是一个内部存在巨大张力的复杂系统,各有其不同的运动轨道和建设规律,完全有可能相互抵牾。现代化发展的肇因不仅是资源的投入,更为重要的是诸多关键体系的有效综合,而作为实现有效发展之关键前提的体系合成能力是由政权提供的。*参见[美]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24页。在中国,执政党组合各种治理资源,整合多元治理力量,着力实现各种关键体系的综合,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中心节点,成为编织国家权力组织网络的主导力量,也是中国发展与稳定的轴心力量。当今时代,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各种利益关系的复杂程度均前所未有。没有党站在全局的高度把握发展方向、制定发展战略、理顺重大关系、统筹各方面工作和协调各种重大利益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就有可能误入陷阱、陷入混乱而举步维艰。世界上许多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长期停滞不前,主要原因就在于执政党软弱无力,无法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长远的战略规划,无力推行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举措,丧失了战略规划能力和社会引领能力的执政党直接导致国家治理失败,甚至沦为“失败国家”而诱发整体性的社会政治危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顺利迈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但仍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虽然已经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但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这两个条件的结构性约束下,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仍然对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和长期执政具有强大的内生性需求。超大国家规模和人均资源相对贫弱的矛盾、赶超发展战略和发展不平衡态势的矛盾,最终集中表现为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这些矛盾至少还要存续30年,使得一党长期执政体制仍然具有很强的合法性和正当性。*陈明明:《新时代的政党建设:战略目标与行动逻辑》,《治理研究》,2018年第1期。因此,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既是创造人类社会现代化新模式和开辟现代化新路径的中国经验,也是新时代我们党主动顺应现代化逻辑和有效防控现代化风险的战略抉择。

其次,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具有独特历史使命、战略任务和精神气质的先锋队型政党。党的先进性和超越性不仅成为其具备长期执政资格的证据,也是其长期执政合法性和正当性的有力保障。有学者通过对一党制国家政权寿命的比较研究,发现政党组织的不同起源是解释面临重大危机时这些执政党具有不同存活概率的关键因素。共产党在创立和建国的过程中一直面临强大的反对势力,而积贫积弱、高度贫困化的社会使得其寻租的空间很小,不断加强政党自身建设,为其潜在盟友提供充足的话语权和决策权,使得它在面对危机时具备更强的柔韧性和生命力。*[美]Benjamin Smith:《政党与政权的生命》,严小青、王正绪译,《开放时代》,2008年第3期。这种在革命战争年代培育出来的结构弹性和强大调适能力,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后长期执政能力的根本来源。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一直到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以强大的思想政治动员能力和全面渗透控制能力,实现了分散化社会的高度组织化和政治整合,为全体中国人民谋福祉,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共同利益,党的全面领导和长期执政一直服务于国家与民族根本利益的有效实现。我们党作为具有强烈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的现代政党,正是基于长期执政的现实需要,使之能够聚焦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和整体利益,超越某个阶层或利益集团的眼前和局部利益,具有超强的战略规划能力。这种超越性能够确保执政党具有极强的政治行动能力,提出鼓舞和激动人心的发展愿景,并有效动员和激励全体人民为实现伟大事业而甘于奉献与牺牲,进而创造国家建设的奇迹。*唐皇凤:《变革型政党:对中国执政党建设历史经验与未来愿景的一种理论解读》,《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因此,中国发展的鲜活历史经验表明:在中国这样历史悠久、规模巨大、转型深刻和发展迅速的国家,要形成既能推动社会转型,又能保证制度巩固;既能不断扩大民主,又能保证国家稳定;既能创造快速发展,又能保证权威秩序;既能容纳多元分化,又能维持内在一体的政治建设,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以其特有的理论、战略、组织和工作体系,成功地将政治建设与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创造中国特色的政治建设方略。*林尚立:《论人民民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77页。

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也是确保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坚实政治基础。作为一个党员和党组织数量规模均十分巨大的大党,处在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环境下,保持党员队伍和党的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十分不易。中国共产党是能够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勇于和善于自我革命的现代政党,而这种自我革命性恰恰成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来源。具体而言,党的自我革命根源于:(1)党的性质和宗旨给予党自我革命的决心和勇气;(2)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严格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能够认识面临的复杂形势、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使党的自我革命按照社会需要和人民意愿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并取得最佳效果;(3)我们党的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组织原则,能够保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自我革命有序推进,既解决问题又保持全党的团结统一;(4)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能够保证自我革命能够依规进行、突破阻力、防止偏差;(5)我们党“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三大传统和优良作风,为自我革命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效方式。所有这些特征和优势,使我们党成为具有强大自我革命能力的政党。*姚桓:《勇于自我革命是应对执政考验的密钥》,《人民日报》2018年3月25日,第5版。因此,作为勇于和善于自我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既是执政党本质属性的外在展现,也是党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目标。

最后,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是新时代实现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根本保障。使命和责任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精神气质,中国共产党具有使命型政党的典型特质。诚如十九大报告所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党的历史使命不仅是确立党在我国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居于中轴地位的依据和前提,也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有效运转的重要润滑剂和燃料,是激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之源。党的历史使命决定着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价值取向,也是判断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有效性的重要尺度。*唐皇凤:《使命型政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政治基础》,《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作为一个始终承载着促进国家统一、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文明复兴等重大历史使命的现代政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使命承载,决定了执政党自身建设的运动轨迹,为提升政治合法性和增强社会凝聚力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强大的主体力量,党也在完成这个历史使命的过程中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组织者和引领者。

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凸显了党全面领导国家建设的历史逻辑和发展脉络。从瑞金的执政初探到延安的局部执政,再到新中国的全面执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党在领导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科学设定党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目标,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全面实现党的执政理论与实践创新,推动执政党的理性化和现代化。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稳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坚实制度基础。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以及新时代赋予执政党的独特历史使命,圆满实现党在新时代给自己设定的历史使命和规划的发展蓝图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理由。当然,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但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在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具体的长期执政实践中,在化解矛盾、推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政治认同度,持续不断地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

二、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般说来,在一个主权国家连续执政达到或超过20年就可视为长期执政。而一个政党能否长期有效执政,则主要取决于它能否有效回应日趋多样化的社会诉求,争取民众广泛而持久的支持和政治忠诚。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将近70年的历史充分表明,我们党具有其他一切政治团体所不具备的执政能力。这种强大的执政能力植根于党的根本性质、执政宗旨和成熟的理论指导,来自于确保党长期执政的战略部署和制度安排,更源自于其持之以恒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许宝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7年第12期。长期执政能力就是指执政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掌握和运用国家机器,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法律、行政、思想教化、道德感召等手段,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内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的本领和水平。长期执政能力既包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处理执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包括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通过执政完成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能力。结合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内外执政环境的结构性变化,我们认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主要将在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第一,学习能力是党长期有效执政的核心要素。“学习”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的鲜明特征之一,“学习型政党”则是这一革命实践经理论总结后提出的党建模式。*陈明明:《新时代的政党建设:战略目标与行动逻辑》,《治理研究》,2018年第1期。学习型政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增强政党成员通过掌握或影响国家政权来实现自身奋斗目标的长期执政能力,学习型政党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成功秘诀。在急剧变革的当今世界,面对风起云涌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以信息革命为先导,以3D打印、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为代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基因工程以及生物技术为主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刻改变了民众的思维图式和行为习惯,执政党面临着全新的执政环境,对执政党驾驭科技革命浪潮的能力构成了严峻挑战。学习能力是执政党战略能力、创新能力和调适能力的基础,其本质是能够及时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了解不同历史条件下社会发展和运动的一般规律,从而保持信息、思维和价值观与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和相互匹配性。重视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鲜明特色,也是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动力和源泉,是其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国共产党着眼于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时刻站在时代前列引领社会发展潮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学习能力造就了强大的中国共产党。如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共44次,第十七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共33次,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共组织集体学习43次。其中,十八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内容不仅涵括“五个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改革、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等国家治理领域的重大议题,而且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等纯理论性问题。中国共产党这种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品格,为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制度化的学习能力建设成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抓手。

第二,战略规划能力是党长期有效执政的重要支撑。在多党制条件下,各政党之间基于周期性选举的竞争压力,往往为了竞选急功近利,热衷于追随短期民意,难以有效协调选民短期利益诉求与国家长远发展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治理失效,甚至国家失败。战略规划能力体现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能够从对人民、国家和历史负责的态度出发,以广阔的视野和战略远见,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有效地部署各地方、各单位发展的合理战略。德国著名学者韩博天等人认为,规划是中国政策过程和国家治理的核心机制,新型规划体系是各级政府进行战略协调、主导资源调动、实施宏观调控的基本政策工具,为有效引导或干预经济主体的活动,塑造或制约各级政府的行为提供了独特的治理机制。*[德]韩博天、奥利佛·麦尔敦:《规划:中国政策过程的核心机制》,石磊译,《开放时代》,2013年第6期。近年来,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吸引了世界的眼光,赢得了普遍的赞誉,各种各样的战略规划开始被普遍视为中国独特的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执政所形成的战略体系,不仅有长期、中期和短期的发展战略,而且有国家和地方的发展战略;不仅有政治与经济的发展战略,而且有社会与文化的发展战略,形成了全覆盖的战略体系。就形态而言,战略体系包含的战略规划形态包括: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军事的具体发展战略与规划;各类区域建设和各领域发展的战略规划等。*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基础与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7年版,第126页。总之,完备的战略规划体系和高超的战略规划能力是我们党长期执政能力的有机构成要素,为可持续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战略支撑。

第三,组织能力建设是党长期有效执政的关键。执政党自身组织的完备性和有效性是政党执政有效性和长期性的首要前提。通过组织建设和组织网络渗透夯实执政党的权力组织网络和拓展国家治理空间是我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经验,而党的严密组织网络和强大组织化力量则是其长期执政能力的根本保证。在组织化调控为主的历史阶段,组织能力建设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战略突破口。*唐皇凤:《社会转型与组织化调控: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网络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47页。在一党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执政主体具体化为中国共产党的代表,执政的对象是国家权力机关和经济社会公共事务。根据党章等党内法规规定,组织化的党委或者党组是所在国家权力机关的领导核心。这样一种个体、集体和组织化嵌入机制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意志能够在国家权力机关中得到充分实现。*严宏:《中国共产党社会组织党建策略选择:支配、适应、互惠抑或协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年第1期。作为长期执政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主要依托以“党管干部”为核心原则的干部人事制度,通过党员代表合法进入和掌控国家政权、并确保其党员代表在国家权力机构中出任关键职位并占据主导地位的方式保障其长期有效执政。党的执政能力首要体现为党的组织网络向经济社会组织有效渗透的能力,执政党强大的组织力是中国社会具有较高的内聚力和发展活力的重要政治基础,也是我们党执政有效性的根本保障。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经济契约和市场伦理在不断浸润和侵蚀中国社会,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逐渐让位于金钱和物质激励,执政党内部的党员、领导干部经历世代更迭,其知识结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执政党传统的动员方式逐渐失灵,其组织能力面临空前的危机。因此,不断加大组织创新的力度,改革和调整党内治理结构,推进市场化条件下执政党主导的权力组织网络的适应性调整,形成体系健全、功能完备、运转高效的执政党权力组织网络,是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重心。

第四,制度创新能力建设是党长期有效执政的根本方略。较高的制度化运作水平是衡量政党现代性的关键指标,执政党自身的制度化程度直接决定其实际的执政能力。因此,制度创新能力是执政党长期执政能力的关键要素,实现制度化治理是执政党建设的核心。*唐皇凤:《社会转型进程中的执政党建设:中国经验及其理性审视》,《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有学者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中,制度变迁所带来的贡献率超过45%~48%*陈雪莲:《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7年第6期。。制度建设在现代化建设战略格局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制度创新能力成为提升党的全面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的关键环节。具体而言,党的领导和执政制度体系创新的三个维度包括:(1)政党内部治理制度创新,如中央和地方党委会制度、党组制度、巡视制度、纪律检查制度、问责制度、监督制度等;(2)党领导国家和军队的制度创新,如党领导人大和政府的制度安排、党管干部制度、党领导军队的制度、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3)党领导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度创新,如党领导经济的制度化工作体系,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领导制度,党对企业、大学、社区的领导制度,以及党对“两新”组织的领导制度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对制度创新提出了十分迫切的需求。我们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以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为重点,确保党的各方面制度能够更加成熟和更加定型。新时代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需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以体制变革与制度建设为重点,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畅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监督党的组织和干部、向上级党组织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渠道,切实加强廉政制度建设,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第五,价值引领能力是党长期有效执政的基础性力量。价值整合是治国安邦的固本之策,价值引领能力不仅是党长期执政能力的有机构成要素,也是多样化社会实现有效的社会整合和政治调控的重要保障,提高价值引领能力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民族精神、主导时代风尚,不断提高党领导和驾驭意识形态的能力,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重要经验,也是我们党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对于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而言,执政的价值体系包括:(1)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3)凝聚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核心价值;(4)用于教育公民、维持基本社会秩序的道德信仰。*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基础与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7年版,第126页。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各种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强化执政党的价值引领能力关系党的执政安全和国家前途命运。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征程中,我们需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才能切实提升党的价值引领能力和长期执政能力。毋庸置疑,理论创新和价值引领能力建设是新时代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性、基础性工程。

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主导性要素,政党执政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国家治理的质量和水平。党的长期执政为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机制、保障机制、纠错机制和调适机制,成为促进我国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制度要素,缔造了人类社会变迁史中的“发展奇迹”和“稳定奇迹”。长期执政能力建设造就了强大的执政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稳固的政治保证。

三、新时代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路径

提升长期执政能力是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难题。一个政党取得政权后,因地位的改变、权力的腐蚀和利益的诱惑,往往会丧失进取精神和斗志,滋生消极怠惰情绪和腐化腐败现象,最终被人民所抛弃。对于长期执政的政党而言,腐败滋生蔓延、党内分裂困扰、反对力量挑战、民众审美疲劳等,都属于执政考验中的大概率挑战。*近年来,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党老党丧失或一度丧失执政地位,就在于这些政党没有经受住严酷的执政考验,如苏联共产党、日本自民党、印度国民大会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突尼斯宪政民主联盟、埃及民族民主党等。参见黄卫平:《执政时间越长面临考验越大》,《人民日报》2018年3月25日,第5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是长期而复杂的,面临的“四种危险”是尖锐而严峻的。如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党内形成利益集团的风险凸显;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民众利益分化日益加剧,执政党的政治代表性面临重大挑战;以及随着执政时间的增长,社会基础性结构变革剧烈,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面临严峻挑战。为有效应对新时代的执政风险,切实保障党的长期执政安全,我们亟需实施的战略举措包括:

第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全面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是新时代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目标指向。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要带领13亿多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全面领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依然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此,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要为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化、法治化、专业化水平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我们亟需完善各级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经济工作方针政策的体制机制,明确和规范各级党组织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责权限,切实保障各级党组织履行“议大事、抓大事,强化重大事项的决策权、监督权,把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的职责,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确保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形成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我们亟需优化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为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提供坚实的主体力量支撑。以制度化的方式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专业学习、调研思考和实践历练,使他们成为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家里手,不断提高党长期有效执政的本领。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是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

第二,执政党勇于善于自我革命,切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内部糜烂往往是一个政权灭亡和执政党垮台的主要原因。同样,腐败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面临的最大威胁。在应对执政考验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经验就是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以极大的自觉自省进行执政党自身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从而达到质变和飞跃。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建设方面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应对执政考验的密钥。*姚桓:《勇于自我革命是应对执政考验的密钥》,《人民日报》2018年3月25日,第5版。勇于自我革命的关键就是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治党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是中国共产党有效完成自身历史使命的根本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既是党的建设的基本形态,也是党长期执政的基本要求。只有持之以恒地全面从严治党,才能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与强大战斗力,才能有效提升党的全面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在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战略格局中,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是与党的政治建设和纪律建设高度一体的实践过程,只有严格的纪律约束、完善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不断健全政治巡视制度,建立和加强市县党委巡察制度,才能够确保党的主张体现并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总之,全面从严治党的力度、效果与党的领导和执政能力提升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勇于善于自我革命,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增强执政党的自我控制能力。同时,我们也急需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外部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实现执政党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不断改善和优化公共权力的运作品质。

第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优化党的组织和制度体系。优化和完善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内治理制度体系,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不断增强党的全面领导力和政治行动力,是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我们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党支部要担负好直接教育、管理和监督党员、以及组织、宣传、凝聚和服务群众的职责,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注重从产业工人、青年农民、高知识群体中和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和主体力量。另一方面,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对执政党的制度创新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时代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要保障党的全面领导,体现了新时代党的使命和担当,在党的领导体制改革和纪律检查制度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法律制度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等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构筑起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社会系统工程。同时,执政党要有效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制度创新和改革实施的持续深化,让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

第四,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以执政方式的现代化助推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在新时代执政党建设的战略格局中,执政方式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既是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基本要求,也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与关键。作为长期执政的政党,中国共产党需要有能力对急剧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做出科学判断,有效把握和严格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党的执政规律,有能力形成领导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将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变成改革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不断提高科学执政能力。我们党需要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及时有效地回应人民群众的社会需求和政治期待,党群关系的密切程度是检验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强弱的晴雨表。因此,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制度化联系,完善党的干部教育制度、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和干部监督机制,切实履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承诺,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作为国家治理领域广泛而深刻的革命,依法执政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们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保证党确定依法治国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工作机制和程序。完善党委依法决策机制,促进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互联互动,通过纪法衔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切实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不断提升执政党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

第五,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新时代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的战略突破口。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也是确保党全面领导和长期执政的根本依托。党和国家机构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重要载体,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需要通过机构改革使党的领导这个最大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科学设置党和国家机构体系、合理配置其职能、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和执政体制机制,确保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权责更加协同、监督监管更加有力、运行更加高效,加快构建适应新时代新任务要求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亟需以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为战略突破口来提升党的长期执政能力。按照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基本要求,我们需要加强和优化党对深化改革、依法治国、经济、农业农村、纪检监察、组织、宣传思想文化、国家安全、政法、统战、民族宗教、教育、科技、网信、外交、审计等工作的领导,不断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切实优化党的组织、宣传、统战、政法、机关党建、教育培训等部门职责配置,优化设置各类党委办事机构和党的派出机关,按照精干高效原则设置各级党委直属事业单位,更好发挥党的职能部门作用。同时,统筹设置党政机构,准确定位、合理分工、增强合力,防止机构重叠、职能重复、工作重合,确保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有序协同;统筹优化各层级的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确保从中央到地方的政令统一、运行顺畅、充满活力。总之,科学合理的党和国家机构设置是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保证,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有效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大举措。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同时承担领导党和执政党的双重角色,履行领导和执政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党的这种独特地位决定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要靠党来指引,发展的蓝图要靠党集中全体人民的智慧来描绘,经济社会转型深化中日益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需要党来统合协调。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应对长期执政的历史考验过程中,我们党需要更加自觉地平衡好社会各阶层、各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不仅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在物质文化生活方面的更高要求,还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要求,从而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和巩固党的长期有效执政地位。

四、基本结论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党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从此深刻地相互关联;党的全面领导成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引领五千年文明大国的整体转型;党的长期执政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事实,为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社会,市场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全球化强烈互动的实践表明,全面而迅速的现代化发展需要纳入一种秩序和规范之中,成为一种持续、均衡而安全的发展势能和惯性,才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均资源匮乏、现代制度体系尚不成熟、社会发育程度不高的超大规模国家,要有效领导和驾驭全面快速的现代化变革浪潮,必须具有强大的领导力量,以校准国家前进的航程与方向,有效调和日趋复杂而激烈的利益和价值冲突,在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内外部环境中确保国家生存和发展的足够空间,最终建成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我国现代化发展对于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内在要求,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里,不但没有随着现代化发展而减弱,而是在日益增强。在全面现代化的新时代,强大的领导力量对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仍旧起着决定性作用,强大的中国共产党依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为杠杆,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是新时代执政党建设的美好愿景。□

猜你喜欢
执政党制度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略论陈云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