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谋划产业链招大引强

2018-02-07 22:16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林骏
浙江经济 2018年6期
关键词:引擎产业链工作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林骏

“浙商回归”推进六年来,全省共引进项目15000多个,项目到位资金达到17600亿元。这些项目与资金为浙江的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了新动能、注入了新活力,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为全省企业发展所欢迎。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两个高水平”的发展目标,对浙商回归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浙江省委书记车俊也对浙商回归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浙商回归要扩大内涵、招大引强、培育新动能和强化服务”。新时期,要积极筹划产业链招大引强有关工作,将此作为“浙商回归”工作的主抓手。

进一步提高对产业链招大引强的认识

产业链招大引强是一种精准招商新模式,以培育产业集群为目标,以绘制链式全景图为基础,以“建链、补链、强链”为重点,以招引标杆性企业和引擎性项目为核心。“招大引强”主要指向“三大三强”,“三大”是指投资规模大、市场占有率大、产出效益大,而“三强”是指创新能力强、资本实力强、辐射带动强。“竞争”与“流通”是市场经济最明显的两大特征,市场竞争已由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发展为产业链与价值链的竞争。竞争主体与形态都将发生变化,当然产业链竞争也将更加激烈与残酷。

产业链招大引强有效整合了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力量,是精准施策、加强有效投资的新方法。产业链招大引强遵循市场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律,更好地促进有为政府的建设和发挥有效市场的作用,可促进健全招大引强市场化机制,实现资源要素集聚和最优化配置。

产业链招大引强有效推进了产业链攀升和价值链提升发展,是精准发力、加快推进全省产业集聚集群的新抓手。产业链招大引强可以加快带动技术链、资本链、人才链、创新链的全方位提升突破,加强政策链、生态链配套完善,全面增强全产业链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话语权,大大提升全产业链经济产出效益,推进产业链持续攀升和价值链持续提升。

产业链招大引强有效提升了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是精准聚焦、加速迈向制造强省的新通途。产业链招大引强有效承接国际国内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装备制造业,建立一批具有战略引领性作用的产业链,完善一批具有基础支撑性作用的产业链,强化一批具有优势示范性作用的产业链,全面提升浙江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完成浙江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

进一步明确产业链招大引强重点内容

围绕“建链、补链、强链”三大抓手,谋划一批引领浙江发展的重量级产业链。一是“从无到有”构建一批引领战略发展的未来产业链,瞄准全球前沿科技,聚焦新动能培育,遴选一批“万亩千亿”高能级产业发展平台开展建链工作。二是“从缺到全”完善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链,锁定国际高标准,聚焦正在加快培育的新兴产业,在已有较好新兴产业基础的产业集聚区、省级以上开发区、高新区开展补链工作。三是“从弱到强”强化一批起到支撑作用的传统产业链,对标行业先进水平,聚焦已有坚实基础和区域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遴选一批产业配套较为完善、已具有一定产业集聚度但整体上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的园区开展强链工作。需要强调的是,建链、补链、强链既是三大抓手,也是产业链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应贯穿在产业链发展的始终,持续推进产业链攀升和价值链提升。

围绕“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战略方向,形成若干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根据省主体功能区布局导向,围绕“四大建设”谋划产业链招大引强战略布局,突出杭州湾核心地位,强化四大都市区主引擎作用,聚焦发展“五廊带”(沪嘉杭湖科创大走廊、杭绍甬智能制造大走廊、沪甬舟海洋经济大走廊、甬台温临港产业带和金义绿色科创大走廊),加快推进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开放大平台建设,打造浙西南生态旅游带,推动大运河(浙江)文化带建设。建立产业链招大引强平台的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机制。促进区域产业链招大引强平台合理布局和专业分工,发挥全省15个产业集聚区的主体平台作用,构建一批“万亩空间、千亿量级”产业大平台,重点推进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发展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特色小镇,强化国际产业合作园和山海协作园的产业链招大引强功能。

围绕产业链招大引强靶向标杆性企业重点导向,培育一批世界级一流企业。全面系统精准绘制产业链招大引强全景图,聚焦欧美发达国家以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区域,重点招引一批产业链靶向标杆性企业。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民营500强和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加大本地龙头企业以商引商、以企引企的力度。

围绕“152”省市县长项目工程建设重点,拉动万亿量级有效投资。围绕浙江省产业链招大引强产业导向,以浙商回归为牵引,坚持民资、国资、外资一起上,突出招引大项目好项目,尤其是产业链招大引强引擎性项目,并与“152”省市县长项目工程密切衔接,纳入投资浙江回归牵引“5213行动计划”推进实施,招引一批国际先进前沿性产业项目、推进一批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项目、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带动一批上下游配套项目落地,拉动万亿量级有效投资。

进一步聚焦产业链招大引强重点工作

加快产业链招大引强重大课题研究。在全国省级层面系统开展产业链招大引强课题研究和全面推进产业链招大引强工作,是一项创新性很强的研究课题和工作。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后,省发改委已经争取了3年共1000余万元专项经费开展课题研究,其中2018年课题由六项任务组成,包括战略举措研究、指导意见(试行)和指导目录(2018年版)、评价方法、数据库建设、重点产业链构建、试点方案。各市及相关单位务必高度重视,积极做好省级层面课题研究和工作开展的协调配合,并结合各地市产业链招大引强工作,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聚焦若干重点领域,开展本地有关龙头企业情况摸排和产业基础数据梳理工作。

强化产业链招大引强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产业链招大引强工作牵涉到战略谋划、区域布局、平台构建、机制设计等,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全省要坚持“一盘棋”总体思路,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八大万亿产业规划方向,统筹推动全省未来新兴和传统产业协调均衡发展,协调推进产业链招大引强大平台精准定位和错位发展。省里已着手研究初步形成了《工作指导意见(试行)(征求意见稿)》,将按程序加快推动指导意见作为暖场性的政策文件尽快出台。各市要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产业链,做深做实重点产业链研究,深化细化产业链招大引强路径,做好产业链招大引强平台布局和专业分工。

建立“一链一策”的政策供给和服务配套机制。产业链招大引强是一种指向性和靶向性很强的精准招商模式,对产业政策供给和服务配套精准性要求非常高。省里计划下半年出台省产业链招大引强指导目录(2018年版),并围绕指导目录中的重点产业链,建立省领导联系指导重点产业链发展机制,建立精准化、差异化、个性化的“一链一策”政策供给和服务配套机制,对产业链引擎性项目优先配置土地、环境容量、能耗、财税、金融、人才、科技等要素资源,加大产业投资基金支持配套力度。各地市务必加强政策集成供给和服务力量配备,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个性化定制产业链招大引强政策,对引擎性项目采取“一项一议”,全程做好引擎性项目跟踪服务工作,加快推进引擎性项目落地。

建立产业链招大引强评价体系。产业链招大引强研究和工作涉及学科和专业领域众多,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借智借力发挥智库力量。全省将建立省级产业链招大引强专家库、大数据库,科学设计招前评估论证机制,有效预估产业链发展趋势,动态评估标杆性企业投资可能性,建立引擎性项目评审机制,加强招前招后绩效评价。各地市务必加强专家力量配备,在全省评价体系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各地专家库和评估论证机制,加强产业链招大引强数据库建设,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管理。

开展省级产业链招大引强试点探索。产业链招大引强既是一项课题研究任务,更是一项招商工作抓手,操作性、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需要抓紧开展试点工作探索,加快经验积累和模式创新。全省计划3月开展第一批产业链招大引强试点工作,立足区域产业链、产业集群发展特色优势,按照“九个一”来细化省级试点要求,即围绕1条产业链、形成1个试点方案、出台1个支持政策、明确1个高能级承接平台、支撑1个特色小镇产城融合、组建1个产业联盟、设立1只产业基金、举办1个年度论坛、锻炼1支专业队伍。鼓励各市各单位大胆创新探索,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总结一批产业链招大引强的浙江经验。

落脚到引擎性重大产业项目谋划盯引和落地上。产业链招大引强,产业链是方法、是途径,招大引强是目的、是结果,最后都要落脚到实实在在的大项目、好项目上。到2020年,全省将绘制构建50条以上重点产业链全景图,组织盯引落地实施200个以上引擎性重大产业项目,引擎性项目投资原则上须20亿元以上。2018年投资浙江回归牵引“5213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引擎性项目数须占本市项目总数的10%以上。“5213行动计划”作为投资浙江回归牵引工作的“尖子班”“标兵营”,加大考核权重、优化考核导向,既注重工作总体进展,更注重推进质量,加大省市县长项目工程、引擎性项目落地占比的考核权重。各地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党政“一把手”招大引强领衔责任,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推广“标准地”试点经验,强化力量整合,列出时间表、画好路线图,挂图上墙、对标作战,确保目标任务高质量落实。

猜你喜欢
引擎产业链工作
筑牢产业链安全
新海珠,新引擎,新活力!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车坛往事4:引擎进化之屡次失败的蒸汽机车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蓝谷: “涉蓝”新引擎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
One Engine Left只剩下一个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