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阈下标准化物流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2018-02-08 06:10严雪晴曹雪梅
中国储运 2018年1期
关键词:一带标准化一带一路

文/严雪晴 曹雪梅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加速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极大地推动了标准化物流人才的培养进程。同时,标准化物流人才的发展,也极地大促进了“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标准化物流人才的培养问题和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一带一路”战略对标准化物流人才的要求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其中设施联通、贸易畅通是和物流密切相关的。通畅的物流加速和推动“一带一路”的建设,物流的发展必须依靠标准化物流人才的发展。同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标准化物流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主要体现在国际标准研制、国际贸易规则与法规制定、外语语言等方面[1]。

首先,从国际标准研制方面来看,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标准化物流人才要想很好地适应“一带一路”战略的要求,需要掌握国际标准这一“国际通用语言”,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研制、起草和修订工作,力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拥有国际标准的话语权。

其次,从国际贸易规则与法规制定方面来看,需要大量参与制定国际贸易规则、惯例、外贸法规和精通国际物流运营技术的标准化物流管理人才。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物流活动跨越国界,对标准化物流人才的能力要求更高,不通晓外贸规则、惯例、法规,不懂国际物流运营技术的物流人才难以胜任跨境物流的工作。

最后,从外语语言方面来看,需要大量既懂外语又懂国际物流专业知识的规划与操作人才。“一带一路”沿线涉及65个国家,掌握一门或几门外语有利于与国外客户沟通与交流,掌握扎实的物流专业知识有利于对国际物流发展进行科学规划。

二、“一带一路”视阈下标准化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标准化物流人才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标准化物流人才结构呈现不合理态势,主要表现在知识结构、人才比例结构、年龄结构三个方面。首先,从知识结构方面来看,通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法律、国际贸易、语言、物流标准等多领域知识的人才相当奇缺,具有国际视野和掌握国际物流标准研制的标准化人才甚少。其次,从人才比例结构来看,我国高端标准化物流人才占标准化人才的比重不到8%,高端标准化物流人才占高端人才的比重不到1%。最后,从年龄结构来看,高层次的标准化物流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操作人才,年龄偏大,青年高层次标准化物流人才较为短缺,导致标准化物流人才断层,出现青黄不接局面。

2.复合型标准化物流人才稀缺

标准化涉工业、 服务业、 农业等众多领域, 对人才所需掌握的能力要求较高, 既要求其具备足够的标准化知识,又需要其对行业、技术有着充分的掌握[2]。目前,我国标准化物流人才主要分为三大块,操作型标准化物流人才主要在物流工作岗位一线从事标准化相关工作,包括分拣员、理货员、冷链配送员等,这类物流人才按照现有标准进行操作,多数操作人员仅依据标准行事,从不总结经验,对于物流标准创新和物流产业发展的贡献较少;管理型标准化物流人才主要对物流管理活动实践中出现的重复性问题进行科学规范,但对物流工作岗位一线的技术发展情况不甚了解,且其工作内容同技术的结合度较低,对技术性较强的标准化工作难以胜任;技术型标准化物流人才因人数较少,无法有效深入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领域。

3.物流标准化人才数量质量亟待改善

当前,物流标准化人才的培养主要存在企业内训、学校教育和培训机构培训三种形式。企业内训是企业内部培养所需人才的一种方式,通过对本企业从事物流工作的员工进行标准化基础知识、技能的短期培训,满足企业对标准化物流人才的需求。但是,这种内训存在较大不足和缺点,标准化人才培训的质量还处于较低水平,数量极其有限。从标准化国民教育体系来看,我国目前开设标准化工程专业进行招生的学校只有中国计量大学、广东理工学院和青岛大学三所高校。三所高校每年招生人数大约100多人,人才培养数量少,难以满足“一带一路”对标准化人才的需求。从物流标准化人才培养来看,开设物流标准化课程的学校甚少,物流标准化人才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都存在较大不足,这种状况亟待改善。从培训机构培训这一层面来说,短期的非系统的培训,这种应急式的培训模式,有着先天性缺陷,难以保证标准化专业人才队伍的稳定和数量[3]。

三、“一带一路”视阈下标准化物流人才培养的对策

1.优化标准化物流人才结构

针对目前我国标准化人才结构不合理的实际情况,应该从知识结构、人才比例结构、年龄结构三个方面进行改善与优化。在知识结构优化方面,加大课程体系的建设,在教材内容中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法律、国际贸易、语言、物流标准等多领域知识的比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通晓国际物流标准研制的标准化人才。在人才比例结构方面,加大高层次标准化物流人才培养力度,通过中国标准化协会、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标准化领域的专门机构培养标准化高端人才。在年龄结构方面,大力培养一批中青年高端标准化物流人才,缓解标准化物流人才青黄不接状况。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标准化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上,与研究型本科院校存在显著的差别。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标准化物流人才培养中要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需要,培养能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端人才。

为此,应用型本科院校首先应该着力于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开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历史文化、贸易地理、法律法规、语言和物流标准等方面内容,开阔标准化物流人才的知识视野。通过复合岗位群的设置,培养一专多能和适应多种岗位需求的复合型标准化物流人才。在复合型标准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就业渠道更广阔,有利于学生适应不同岗位工作要求,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通过复合课程设置,培养具有复合能力结构的标准化物流人才,摒弃了能力结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复合型标准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及通过相关考核,可获得多个资质证书。

其次,加大与中国标准化协会、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标准化领域专门机构的合作,联合培养一大批年轻有为的标准化物流高端人才。

最后,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构建与完善标准化物流人才实践教学体系。

2.建立和健全人才交流机制

由于标准化涉及的领域广阔,包括工业、 农业、 服务业等众多领域,对标准化物流人才的要求较高。但是,目前我国标准化物流人才被限制在岗位范围内,操作型标准化物流人才、管理型标准化物流人才和技术型标准化物流人才,主要在各自岗位范围内从事本职工作,相互交流较少,三类人才难以实现整合与优化。建立和健全国内人才交流机制,就是要打破三类人才岗位局限,通过不断交流轮岗,培养复合型的标准化物流人才,创新高层次标准化物流人才的环境,为标准化物流人才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机制与保障。另一方面,通过国外学术、技术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标准化物流人才。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加大对外交流的力度,通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职业技能比赛等形式,丰富学生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3.构建一个导向、一个核心、五方平台协同培养模式

我国物流标准化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企业内训、学校教育和培训机构培训三种形式,这种人才培养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产业升级和“一带一路”发展的要求。为了适应“一带一路”发展的需要,应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政府、学校、培训机构、企业、行业协会五方协同合作、五方联动的标准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4]。根据产业升级的客观需要,通过政府、学校、培训机构、企业、行业协会五方平台的联动与协同合作,转变标准化物流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政府、学校、培训机构、企业、行业协会五方合作,改善标准化物流人才培养的环境与条件,不断推进物流标准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加强专业引导培养和职业规划培训,不断完善标准化物流人才培养的内容,为标准化物流人才适应产业升级和“一带一路”发展要求提供良好的平台保障。

[1]严雪晴.“一带一路”和产业升级视阈下农产品冷链物流高技能人才供需论析——以广东省为例[J].中国储运,2016(8):115~117.

[2]楼红耀. “一带一路” 建设背景下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路径探究——以温州市为例[J]. 轻工标准与质量,2016(1):20.

[3]顾兴全.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标准化+服务”为例[J].中国标准化,2016(11):130~133.

[4]严雪晴.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发展路径与对策[J].当代职业教育,2016(5):6~10.

猜你喜欢
一带标准化一带一路
标准化简述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交通运输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