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企业印数管理与库存控制

2018-02-08 06:19李海峰
中国出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印数新书库存

□文│李海峰

对于出版企业而言,图书印数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出版物的图书库存数量、库存成本、仓储成本和企业利润,反映出版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良好、科学的图书印数管理,有利于出版企业控制库存数量和成本,减少企业经营负担,促进企业实现健康良性发展。如何从图书印数管理入手,实现库存瘦身,帮助企业减负,推动企业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出版企业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出版企业的图书库存现状

近年来,受数字出版发展、实体书店关停、新书品种井喷、退货率高企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出版企业的年末图书库存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2017年期间发布的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2012~2016年,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的年末库存数从56亿册增长到了65.75亿册,增长率为17.41%,而同期纯销售只从68.32亿册增长到了70.25亿册,增长了0.28%。本文汇总了以上统计公报的有关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

近两年出版企业的年度存销比情况不容乐观。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2015和2016年的年末库存总数分别为67.83亿册和65.75亿册,图书纯销售分别为67.42亿册和70.25亿册,两年的年度存销比分别为1.01和0.94。图书纯销售数据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全国中小学课本及教参,这些图书采用按需生产模式,几乎不产生年末库存。同期全国中小学课本及教参的销售册数分别是25.17亿册和25.38亿册。将这些销售数据剥离后,两年的纯销售数据分别为42.25亿册和44.87亿册,年度存销比为1.61和1.47。这个比率意味着售完现有库存至少需要大约一年半的时间,如果库存中的滞销书占比较大的话,这个时间将更长。

造成出版企业库存连年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出版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尤其是图书的印数管理能力。图书的印数和库存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印数大则库存量大,印数小则库存量小。根据图书的特性,图书印数一般分为新版书首印数和重版书重印数两大类。出版企业必须充分重视对首印数和重印数的分析工作,建立科学、先进的印数管理体系,从源头着手,保障健康良性的库存状况。

二、从多维度优化新版图书首印数分析

根据《2014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和《2015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2014年和2015年我国出版企业分别出版新书25.59万种和26.04万种,两年共出版新书51.63万种。大量新书的问世,促进了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滞销书的品种和数量也在与日俱增。《2016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显示,2016年我国出版企业的重印书只有23.74万种。这意味着2014年和2015年出版的新书(51.63万种)中,至少有27.89万种图书没有重印,占了总数的54.02%。这些没有重印的新书中,有相当一部分将变成滞销书,成为真正的库存问题。因此,出版企业应特别重视新版图书的印数管理,从多个维度加强印数考量,使首印数既能较好地满足预期销售,又不形成库存问题。

1.加强同类图书比对分析

在确定新书的首印数时,我们应当厘清新书与市场上已有图书的关系。市场上已有图书主要分为两类,其一为出版企业自身已经出版的相同或相近市场细分类的图书,其二为其他出版企业出版的同类图书。应根据新书的市场定位,明确新书与同类书的相互关系,如弥补空缺、同质竞争、升级替代等。如果是弥补空缺型的,那么首印数应重点参考市场潜力;如果是同质竞争型,那么新书的首印数一般不应超过同类书年度销量;如果是升级替代型,那么新书的印数可以参考相关图书历史销量。

2.区分不同的图书分类属性

图书的分类属性直接影响图书的首印数量。在图书分类方法上,每个出版企业都有自己特有的方式。不同的分类有不同的特征,首印数的确定需要与分类属性特征相结合,因类制宜。举例来说,对于教材类图书,教师用书的印数应当小于学生用书的印数;教辅类图书的首印数,应当参考对应学生用书的首印数,且不宜超过其首印数;工具书类图书的首印数应充分考虑印制成本和预期销售,最好一次印刷能满足2~3年销售;学术专著类图书的首印数一般控制在较低的水平;读物类图书的首印数应重点参考同类图书的销售情况。

3.图书定价对首印数的影响

图书的定价会直接影响图书的销量。在经济学理论中,我们通常用价格敏感度(Price Sensitivity)来研究产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产品需求量的变化。价格敏感度一般受产品特点、市场需求、同类产品数量等多种因素影响。价格敏感度低的图书,市场需求受价格的影响较小;价格敏感度高的图书,市场需求受价格的影响较大。在确定新版图书首印数时,需要充分考虑图书的价格敏感度,分析图书定价对市场需求的影响。

4.树立以试销为核心的理念

出版企业在推出一种新书时,一般会对选题的市场潜力和预期销售作充分的研究和论证。但是,当新书真正推向市场时,其实际市场表现往往会和前期的预测产生差距。近两年不到50%的新书重印率就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

因此,在确定新版图书的首印数时,应相对保守,对市场预期进行打折处理,树立以试销为核心的新版图书首印数理念。我们不必过于担心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而应特别注意防范供过于求的状况。如果新书推向市场后销售喜人,我们可以通过及时重印来满足市场需求;如果市场反应平平,那么相对保守的首印数也不会给出版企业造成严重的库存困扰。

三、明晰市场需求,提升重印书印数管理

相比新版图书而言,重印书的印数管理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新版图书的印数管理侧重于预期销售,而重印书的印数管理更注重对既有销量的分析和销售趋势的研判。

1.厘清重印书的需求本质

对于需要重印的图书,出版企业应对图书的实际销售情况进行分析。如果图书版权已经过期,则不应再安排重印;如果图书的年销售数量很少,一般不再安排重印;如果图书只是实现了从出版企业到经销渠道的库存转移,并未实现有效销售,则不必急于重印,可以让图书再销售一段时间,视销售情况再定;如果图书是定制类图书,则应与相关方确认需求后再安排重印;如果图书即将修订或改版,则应根据修订或改版的进程制定重印方案。

2.采集历史销售数据,实现精准印制

重印管理的最大特点是有据可依,重印书的历史销售数据为重印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有助于确定更为精确的印数。出版社一般采集近两年或者近三年的销售数据,通过对其分析确定重印的数量。确定重印数时,还需考虑图书动销率。图书动销率即图书的销售数量与该图书的入库数量之比。公式如下:

图书动销率=图书年度销售数量/图书入库数量×100%

通常情况下,对于年销量较大的图书,年度动销率应控制在90%左右,对于年销量较小的图书,年度动销率可控制在50%左右。举例来说,假如一种书的年销量稳定在5000册左右,那么重印数量可以控制在5000册左右,这种书的年度动销率基本上能达到90%以上;如果一种书的年销量只有1000册或者更少,那么重印数量可以确定为年销量的两倍,也就是一次重印满足两年的销售,这种书的年度动销率就可以控制在50%左右。

3.研判重印书的销售趋势

在重印管理中,研判销售趋势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重印书的销售数据反映的是过往的销售情况,不能代表未来的销售预期,而重印针对的是未来的销售预期。我们应通过对历史销售数据的分析来研判重印书的销售趋势。

分析销售趋势的方法有很多,比较常用的是环比动态比率分析法,即以每一分析期的前期数值为基期数值来计算动态比率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环比动态比率=分析期数值/前期数值

例如,某图书2014年的销售册数是6457册,2015年的销售册数是7648册,2016年的销售册数是8563册。则:

2015年的环比动态比率=7648/6457=118.45%

2016年的环比动态比率=8563/7648=111.96%

平均动态比率=(118.45%+111.96%)/2=115.21%

2017年预期销售=8563×115.21%=9865(册)

根据环比动态比率分析法,我们可以计算出该图书在2017年的预期销售为9865册。需要指出的是,通过环比动态比率分析法计算出来的结果只是一种公式化的理论数值,只能作为参考,切勿生搬硬套。影响图书销售的因素很多,如同质化竞争、相关营销活动等。在确定印数时,需要综合考虑预期销售数据和各种影响因子,以实现重印数量的科学合理化。

4.加强系统研发,实现计算机辅助重印管理

重印管理是一项较为精确的数据分析工作,需要采集不同产品在不同时期的销售数据。我们有必要借助计算机系统来辅助完成印数分析工作。

首先,出版企业应建立较为科学的出版发行系统。该系统可以记录所有图书在各个时间点的产销存数据,并提供强大的数据查询和统计功能,能够根据不同的查询条件,统计出每种图书、每个系列或者每个大类在不同时间段的销售数据,为印数分析提供简单、快捷、全面的数据支持。

其次,出版发行系统应具备印数触发功能。当图书的库存数量低于库存警戒线时,系统能自动触发印制流程,并提供必要的信息,如版权期限、历史销售数据、后续半年或一年的销售预估等,便于印数管理人员参考相关信息完成重印分析并确定印数。

最后,出版发行系统最好能提供图书预订功能。图书预订,即经销商或客户可以对库存不足的图书进行预订。有了预订数据,出版社在安排重印时会更得心应手。

四、处理好印数与图书成本的关系

印数管理除了要考虑销售数量、图书动销率等因素,还需考虑与图书成本的关系。图书成本主要由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构成。固定成本包括设计费、排版费、编辑加工费等,变动成本包括纸张费、印刷费、装订费等。印数小,则单本图书的分摊成本高;印数大,则单本图书的分摊成本就低。印数管理的目标就是做到既满足市场需求,又不造成库存积压,还能降低图书成本,尽可能实现最高的印数性价比。

五、结语

印数管理在出版企业的图书库存控制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出版企业逐年攀升的图书库存总量,对出版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出版企业需要从新版图书和重印书两方面入手,不断提升印数管理能力,向印数要效益。印数管理越科学,企业的库存状况就越健康,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越突出。

参考文献:

[1]沈德军.出版工作中如何降低生产成本[J].现代商业,2017(16)

[2]郭蓉蓉.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析[J].出版参考,2017(6)

[3]林林.出版发行企业供给侧改革路径初探[J].出版参考,2017(7)

[4]黎丹.基于贝叶斯方法的图书印数控制[J].科技与出版,2012(7)

[5]曾巍.高校教材出版的“库存瓶颈”及其应对策略[J].出版发行研究,2013(3)

猜你喜欢
印数新书库存
乌克兰谷物和油料作物库存远低于2020年同期
新书速递
新书讯
房地产去库存中的金融支持探究
营销4C与房产去库存
新书推介
别指望农民工当去库存的“接盘侠”
2015年全国期刊业基本情况
2014年全国期刊业基本情况
主要刊期的期刊出版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