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体系与模式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下)—以实践教学体系与培养模式为中心

2018-02-08 14:01董郑峰
中国音乐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音乐学音乐专业

董郑峰

就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体系与模式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全面的“师范性”人才培养模式与考核机制

正如前文①所述,我们的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中小学输送合格的音乐师资,它与音乐学院培养“高、精、尖”的专业表演、创作、理论研究人才的目标有着根本的区别。这就要求学校的相关领导、教师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就应该给学生贴上“师范”“教师”等教师教育的标签,让学生对自己以后的专业学习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规划。同时,对各任课教师及班主任也进行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的指导,这样师生双方目标明确、定位准确才能齐心进行后续教学。

不过,也有不少学校虽然对于“师范性”的定位是清晰的,但却缺乏一个有效的考核机制,尤其在教育实践环节。现有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训、见习、实习、微格教学、汇报演出、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环节,都集中在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年内,时间紧促、任务繁多,所以很多教育实践环节基本上只是一个形式而已。其主要问题在于,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校外实习基地涉及地域过于宽泛,加上学校对学生的顶岗实习管理不到位,疏于指导,再加上没有一个硬性的考核机制,就更难以真正发挥教育实践应有的作用了。

其实,学生都很“聪明”,他们清楚地知道学校设置的哪些课程容易拿到学分,哪些课程容易挂科,以及挂科后最终能否补考通过等。说白了,学生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毕业时能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我们可以抓住这个关键点,对于一些音乐教育类的实践课程加大考核力度,甚至与毕业证、学位证直接挂钩,“强制”学生认真学习,才能最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这些实践课程一定要逐渐渗透在四年的学习时间中,同时学校要有一个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而不是一下子“堆”在“大四”毕业之前让学生完成。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跟自己的根本利益发生直接关联,才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由此笔者联想到类似的很多案例,比如自从体育成绩算入中考总分后,操场上主动锻炼的人越来越多;自从教师的绩效考核与工资挂钩以来,报课题与搞科研的现象奇迹般发生……这些充分说明,触动不到根本利益,改革只是空谈。因此,师范教育还真得从根本问题上进行硬性考核,才能有效改变很多不尽如人意的现状。

令人欣喜的是,好消息已经传来。“从2017年开始,江苏省将试点音乐、美术纳入中考,并将考核结果计入中考总分……根据江苏省教育厅部署,今年(2017)4月前江苏各市要公布初中毕业生艺术素质测评方案,2020年前全省初中毕业生艺术素质测评结果计入中考成绩。”②此外,河南、云南等省也即将开展此类试点工作。这样,学生的艺术学习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当然效度如何,还需要接受时间的检验。

(二)严把招生环节与生源质量关

面对本省与外省学生招考标准的差异问题,招生工作人员应设计一套科学、有序的招生方案,尤其在招考内容方面,尽量做到考查的深度与广度相对一致,尤其要注重对学生音乐基本技能(乐理、视唱、练耳,即所谓“小三门”)以及音乐学综合理论(如中外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等)的考查,这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入学后教师的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问题,更影响学生未来四年的理论与技能的全面提升与拓展问题,最终关系到学生毕业时的理论根基。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入学前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是获取知识最多,也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每个经历过的教师、同学都应该深有感触。但是,如果考核力度很弱,甚至有些重要内容省略不考核,那么学生不但没有打下坚实的基础,还会为临时抱佛脚的学生带来“投机机遇”。长此以往,必定会造成恶性循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受高考应试机制的影响,很多考生在中小学阶段从未接触过音乐课,因此他们的音乐基础知识几乎为“零”。但是当我们翻开普通高中的音乐教材时会发现,上面的内容还是很全面、很精彩的,倘若学生没有这个重要的“地基”,而直接进入高校“建大楼”,其恶果可想而知。例如,高校的音乐史论课是在一定音乐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但由于学生本身没有一点儿音乐史基础,再加上文化课水平较差,最终这些课程对他们来说就会枯燥、无味,产生不了共鸣,对教师而言就更不敢奢求他们具备反思与批判能力了。

因此,招生单位不能单纯地只为完成招生计划这一项基本任务,更重要的是要招到德才兼备的优质生源,这样才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三)以试点学校为切入点,全面反思并推进音乐学(教师教育)教学改革

为贯彻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要求,教育部于2007年5月召开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院系分管教学工作负责人会议,研究确定了四十四所高校作为实施《方案》和《纲要》的试点学校,这对提高我国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建设水平与教学水平将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笔者所在的高校也在试点当中,但是近十年来,改革的成效并不明显。反倒是舞蹈学专业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渐显示出其特色和优势,并于2013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

结合兄弟试点院校和我校自身的情况进行反思:第一,因生源质量的差异,导致部分试用教材不能有效使用。如融作曲技术“四大件”于一体的《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教材,原本是为了改变以往绝大多数院校采用分科教学而引发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针对性和实用性缺乏的问题,为改变作曲技术理论学科“事倍功半”的教学现状而组织编写的。③但是,不少试点高校干脆分别开设传统的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但是像复调学、配器法、乐队编配等培养学生编创能力的课程就基本不开设了。第二,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机会太少,教育实践机会更少。在“演不精,教不明”的情形下,音乐专业学生的“复合型”如何体现呢?第三,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定位不明确,或者说明明知道是师范型院校却不以师范的模式去培养,最终导致“试点单位”只是一个挂在墙上夺人眼球的装饰品而已。大学教师往往只专注自己本学科的教学,很少深入到中小学校中去了解音乐教育的状况和一线音乐教师的呼声,没有很好地、及时地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为培养适应“新课标”要求的优秀音乐教师创造条件。因此,存在的问题就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动力与目标,只有问题解决了,改革才会有一定的成效。

(四)积极尝试接触新的音乐实践,不断拓展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

前面提到,当下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应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要,以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导向,努力培养既能胜任学校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又能适应社会音乐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音乐教育人才。当然,不是所有的学生将来都适合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更何况当下的教育机构处于“饱和”状态,即便自己是个好“萝卜”也没有适合自己的那个“坑”;也不是所有音乐专业的学生将来都会从事本专业,能适应社会需求才是王道。因此,我们在人才培养理念上还需要本着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例如,有些学生尽管有不少科目学得不尽人意,但是对于流行音乐演唱颇感兴趣,也很刻苦练习,经常参加一些歌唱比赛并获奖;有些学生对于舞台声光电技术比较感兴趣,曾在很多晚会的监控室做助理;有些学生参与了播音主持、钢琴调律、音乐制作等不在师范教育重点研修课程中的音乐实践,但都是一些可以适应社会需求的新的音乐实践,这样的学生就应该多鼓励、积极引导。

(五)将现代化教育理念与手段应用于实践教学改革

2017年3月30日,笔者参加了在山西大学举办的“山西省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其中,四川大学刘莘教授、复旦大学蒋玉龙教授、宁波大学教务处王晓东副处长等教学名师,主要围绕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展开讨论,就如何运用信息化手段,成功地实现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等方面进行了经验分享,通俗易懂地介绍了如何将信息化手段与传统课堂、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式翻转课堂以及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式网络课程等有机结合。④为了使学员亲身感受到信息化教学的优越性,主讲教师还深入浅出地现场指导大家进行课程设计、课程建设、任务管理、数据分析、微课的设计和制作等,让大家对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此外,近三年来笔者所在的高校音乐教育团队还多次到北京、上海、南京等高校去参加各类教育教学会议及培训,为日后进行改革尝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通过翻转课堂、微课等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问题意识及思辨能力,教学效果必定会有明显的提升。

2.5.15 血栓性疾病 术后卧床容易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严重者血栓脱落导致的肺栓塞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建议根据术后冲洗液颜色尽量减少止血药物的使用,并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对于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患者,建议术前常规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检查。术后患者如有下肢肿痛,应尽早行彩超检查。

总之,音乐学(教师教育)原本是一门实践性和社会适应性较强的学科,当下却成为最难就业的学科之一,这不得不让人深思。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除了人才过剩的原因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学生掌握的技能过于单一,没有认真分析市场和社会需求,将自己打造成“复合型”人才。其实在这个方面,各高校可以借鉴一下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那些老牌的中等师范学校的教学经验,因为那里培养出的学生个个都是“多面手”,且样样“拿”得出来。如今我们的高等教育单位拥有如此多的高学历人才,无论在教学环境还是教学设备方面都比早期中等师范学校好,然而在最为关键的人才培养方面却越来越差,这值得认真反思!

另外,21世纪课程培养目标的关键词是核心素养,校长、教师、课程设计人员面临最大的挑战在于:第一,需要我们的关注点发生转向,即如何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到素养的养成;如何从关注“教什么”转向到关注学生学会什么。第二,需要我们的课程观发生转变,重新认识课程的经典问题。19世纪课程的经典问题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20世纪课程的经典问题是“谁的知识最有价值”;21世纪课程的经典问题成为“什么知识最有力量”。随着课程经典问题的转向,我们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让知识成为素养,让知识变成智慧。也就是说,只有那些能成为素养或智慧的知识才有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核心素养,讨论学校如何编制和研发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师如何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校长如何提升自己的课程领导力,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⑤

注 释

① 《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体系与模式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上)—以实践教学体系与培养模式为中心》, 《中国音乐教育》 2018年第1期。

② 刘颖《江苏中考今年试点音乐、美术计分》,《南京晨报》2017年3月7日第A04版。

③ 王安国主编《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序言》,上海音乐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联合出版)2007年版,第1页。

⑤ 高建进《学校音乐教育的‘新双基’—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理论阐释与实践之一》,《人民音乐》2013年第9期。

猜你喜欢
音乐学音乐专业
音乐学人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