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小衔接存在的误区及改进策略
——以湄潭县A幼儿园与B小学为例

2018-02-09 01:24任春茂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幼小幼儿园素养

任春茂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 遵义563006)

幼小衔接一直是教育界较为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如何有效地进行幼小衔接和实现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无痕过渡,是学界人士孜孜以求的目标。文章以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的A幼儿园与B小学为例,通过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分析农村幼小衔接存在的误区和导致农村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解决策略,以期能为农村幼小有效衔接提供一些参考。

一、农村幼小衔接存在的误区

幼小衔接顾名思义是指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在国外,更多的是用“入学准备”来表述幼小衔接。在我国,学者们对幼小衔接存在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从狭义角度来讲,幼小衔接只关注幼儿园和小学两个阶段的纵向衔接。从广义角度来说,幼小衔接除了关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纵向衔接以外,还强调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园、小学与社区、家庭之间的横向衔接。[1]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幼儿园与小学的有效衔接取得了丰硕成果。可是,一直处在薄弱环节的农村幼小衔接,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审视当前农村幼小衔接的现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强调幼小衔接,忽视小幼衔接

幼小衔接本应包含幼儿园与小学及小学与幼儿园之间的双向互动。但长期以来,教育者们在谈到幼小衔接时,更注重从幼儿园的角度去探讨,由此导致了幼小衔接过程中小学的“缺位”。马克思原理告诉我们,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理论基础上展开的。为了解人们对幼小衔接的认识,文章以“幼小衔接的概念”“幼小衔接的主体”等为核心关键词,设计了一系列题目,并以A幼儿园全体教师和B小学低年级段教师为调查对象进行了访谈。结果发现,在概念理解方面,无论是幼儿园教师还是小学教师,都存在概念模糊现象。受概念理解的影响,在幼小衔接主体认识上,只有少部分的幼儿园教师清楚地知道自己应是幼小衔接的主体,却并未指出小学教师也应是幼小衔接的主体,而小学教师对自己是否是幼小衔接的主体,模糊不清。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导致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更多的是幼儿园竭尽所能地和小学衔接,而小学依然“我行我素”按部就班。

(二)关注知识和技能的衔接,忽略学习品质的培养

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其中特别强调,应重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2]学习品质通常是指与学习相关的学习兴趣、学习风格、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学习专注性等。[3]相关研究发现,良好的学习品质,有助于优良学业成就的获得。因此,学习品质的培养应是幼小衔接的重中之重。[4]那么,在实际的幼小衔接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是否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呢?为了弄清楚这一问题,文章对A幼儿园两个大班和B小学一年级三个班进行了课堂观察。在课堂观察过程中,发现无论是幼儿园大班还是小学一年级,在幼小衔接过程中都存在极端的知识化倾向。例如,在A幼儿园的两个大班中,为了让幼儿提前适应小学的课程安排,幼儿教师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幼儿书写拼音、汉字、背诵古诗以及进行加减运算。这种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方式,导致幼儿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当幼儿进入小学后,随着课堂教学时间的延长、教学内容难度的增大、课后作业任务量的增加等,更进一步导致了幼儿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这种只注重知识与技能,忽略学习品质培养的方法,必然导致幼小衔接无效,加剧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影响到幼儿的后续学习。

(三)农村幼小衔接过程中家庭的“缺位”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强调教学活动应以幼儿的直接生活经验为主,通过保教结合的方式,在一日生活活动、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过程中,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幼儿一旦进入小学,就必须面对陌生的学习环境、不同的人际关系、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及成人对学习的高标准要求,而这些都必将导致幼儿进入小学后的种种不适应。为了有效地减少幼儿入学后的不适应,除了需要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的共同努力外,还需要家长参与其中。家庭是人最初接触的环境,也是人接触最多的环境,家庭对人的成长有着长远、深刻的影响。和谐的家庭环境和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将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实现幼小衔接的顺利过渡。文章通过调查发现,A幼儿园和B小学的大部分儿童属于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到幼小衔接过程中。而对没有在外务工的部分幼儿家长进行访谈时,发现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家长们存在的最大误区就是认为教育应该是教师的事,幼儿进入小学后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生活,责任主要在于教师。这就导致了本应是幼儿园、小学、家庭“三位一体”的幼小衔接,变成了单纯的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幼小衔接的有效性。

二、农村幼小衔接存在误区的成因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结果的出现都有其相对应的原因,所谓有果必有因,无因不生果。农村幼小衔接存在一些误区,其主要与教师的专业素养、人们的价值取向及家长自身的素质密切相关。

(一)教师专业素养不高

教师专业素养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从事教育教学过程所需要的各种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具有其专门性和特殊性,与教师自身的职前教育密切相关。[5]教师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及教育行为。通过对A幼儿园与B小学教师的调查发现,在教师学历结构中,本科学历所占的比例较少,且幼儿教师中有一部分是从小学转岗,他们未经过专业的学前教育培训,缺乏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因A幼儿园与B小学都缺乏教师,导致教师工作任务较重,很少有机会外出学习,对前沿专业知识的掌握较为薄弱。这样就造成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出现了幼儿园“一头热”的现状,且只关注知识与技能的衔接。

(二)功利主义思想盛行

市场经济以利益的多少作为衡量的标尺,导致人们对功利主义思想的膜拜,教育也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十分稀缺,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在“幼升小”的过程中成为牛蛙而非青蛙;为了让孩子能够跳出“农门”,家长们不断地要求幼儿园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幼儿教师迫于外在的种种压力,只能顺从家长的需求。在对A幼儿园的教师进行访谈过程中,教师普遍反映,他们知道幼儿园主要是引导幼儿“玩”,并在“玩”的过程中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但是,现在的家长根本不听教师的讲解,他们只关心孩子今天在幼儿园学会了几首古诗、会写几个字、会数多少数……在对某家长访谈的过程中,其明确指出:“送孩子来幼儿园,就是希望孩子学到知识,如果不会读书、写字,就没办法进入好的小学……”这种只注重眼前利益而缺乏长远考虑的功利主义思想,必然会促使幼儿园教育产生“小学化”倾向。

(三)家长自身素质有待提升

农村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人类聚居地。近年来,随着国家各种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人居环境逐渐改善,农村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农民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农村居民素质提升的幅度,还跟不上快速增长的物质条件。在对A幼儿园和B小学进行调查时发现,家长很少参与学校的活动,很少与教师交流孩子的在校情况,他们评判的标准是孩子期末考试得了多少分。因此,在农村几乎不存在所谓的家园(校)合作。并且在对个别幼儿家长访谈的过程中,发现家长对幼小衔接的概念及重要性等,缺乏必要的认识,这必然会导致幼小衔接过程中家庭的“缺位”。

三、促进农村幼小有效衔接的策略

各种优质教育资源集中于城市,导致农村教育成为了我国教育发展的“短板”,尤其是农村幼小衔接。劳伦斯·彼得的木桶理论告诉我们,要整体提升教育质量,就必须要关注教育中的最短板。因此,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时,更应该重视农村幼小衔接,通过切实可行的策略,让农村儿童顺利实现学习的“蜕变”。

(一)多途径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加强幼小教师“一体化”培训

教师专业素养是一个多维度的结构系统,具有动态发展性,是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6][7]农村幼小衔接存在诸多问题,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专业素养不高。基于农村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现状,可以通过专家讲座、外出培训、示范教学、名师点评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另外,基于农村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对幼小衔接理解上存在的误区,需要农村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深度合作,通过对农村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一体化”的培训,让双方教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与合作,加强教师对不同学段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理解,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8]

(二)利用网络媒体,对幼小衔接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网络媒体被称为“第四媒体”,相比传统媒体而言,其传播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传播信息量更大。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以及农村上网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具有方便快捷特点的网络媒体,正逐步成为广大农村居民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渠道。中国幼教网、中国学前教育网、上海学前教育网等专业网站上,有丰富的幼小衔接信息,可以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到有关幼小衔接的最新研究动态,为农村幼小衔接提供重要的参考,有利于人们对幼小衔接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通过专业引领活动提升家长素质,实现家园(校)共育

物质生活的富足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农村家庭教育也出现了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纵观农村家庭教育,受家长素质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仍然存在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简单等问题。[9]家长作为儿童的“重要他人”,对儿童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家长对幼小衔接有了正确的认知,才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工作,使儿童能够顺利地实现幼小过渡。针对农村家长学历普遍较低、主动学习意识较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现状,可以通过组织与幼小衔接相关的一系列活动,加强幼儿园或学校对家长指导的力度。另外,针对农村很多儿童的父母都外出务工这样一个事实,幼儿园或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视频的方式,让外出务工的家长也参与到幼小衔接相关的活动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家园(校)共育,才能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促进幼小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曹书楷.日本幼小衔接的策略及其启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2]谢应琴.关于农村幼儿园教学活动评价的研究——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解读》[J],教育探索,2014,(11):84-86.

[3]王怡.回归儿童的学习品质:幼小衔接的误区及改进策略[J].教育导刊,2017,(12):9-12.

[4]王宝华,冯晓霞,肖树娟,等.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学习品质及入学认知准备之间的关系[J],学前教育研究,2010,(4):3-9.

[5]郭少英,朱成科.“教师素养”与“教师专业素养”诸概念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0)::67-71.

[6]张翠平,马娜,王文静.我国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养量表编制[J].教师教育研究,2016,(1):75-81.

[7]仲小敏.论科学课程教师专业素养:挑战与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5,(8):79-83.

[8]霍力岩.日本“幼小一贯学校”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6,(5):41-45.

[9]方舟.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家庭教育,2000,(11):4-6.

猜你喜欢
幼小幼儿园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我爱幼儿园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欢乐的幼儿园
提高幼小衔接工作成效的对策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幼儿园应该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