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素辨证在中医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2018-02-09 09:38张双伟张竞之王蔚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24期
关键词:病性证素病位

张双伟 张竞之 刘 彬 王蔚琳 梁 文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教研室,广东 广州 510260)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医诊疗理论体系的一大特色。辨证论治分为辨证和论治两个阶段,辨证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是临床诊疗的开始和关键所在,更是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的重要环节。“方从法出,法依证立”,没有准确的辨证,必然会导致立法、用方的错误[1],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此为三大关键,一有草率,不堪司命。然三者之中,识证尤为紧要。”因此,在中医临床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辨证能力和方法的培养。

1 证素辨证在临床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传统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辨证的理论和方法错综复杂,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病因与气血精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多种辨证归类方法。这些辨证方法都是古人从不同的角度对人体生理病理本质的认识,但偏重一隅,需相互补充。

中医辨证是在医学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既有客观实在性,又有主观思辨性。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和疾病的证型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关系。中医辨证,主要是凭借医生四诊收集的病理信息,从疾病的表现并结合病人体质、环境、发病经过及治疗效果对生理、病理进行逻辑推理。由于疾病的外在表现不固定,再加上体质、环境等方面的干扰,病理表现更为复杂,根据医生的经验判断,主观因素较多,规范性不强,随意性较大,使得临床上两位医生诊疗同一个患者时,得出不同证型结论的现象比比皆是,从而影响了辨证论治的继承和传授,以临床经验作为辨证论治手段的模式,要通过长期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在临床教学中很难发挥效果。

证素辨证是依据临床证候,辨别出病位、病性证素,然后由证素组合成证名[2]。根据病变本质,将证候归纳为具体证素单元,如肺肾气虚证的病位证素是“肺”“肾”,病性证素是“气虚”。证素单元是疾病现象的本质反应,是以具体存在的症状、体征为判断依据的,不是理论的抽象或主观的判断。因此,证素辨证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性,便于操作,易于掌握,在临床教学中可执简驭繁,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 证、证候、证素的区别与联系

“证”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是疾病在演变过程中各种病理因素在体质、自然环境、社会心理等因素和多种矛盾综合作用于机体的整体反应。“证”不是若干症状简单的堆砌或组合,而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机动性。钱学森曾指出:“中医辨证论治的‘证’,用系统科学的语言来说,就是功能状态。辨证是指辨别病人的功能状态,然后开药,用药物使病人从不正常的病态调整到正常的功能状态,也就是健康的功能状态[3]。”

“证候”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不同部位、层次发生相应病理、生理变化引起整体反应状态的临床表现特征的理论概括,是机体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出现的互相关联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的组合,即“证”的临床表现情状,包括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的特征,称之为“证候”。“证候”是“证”的外候,是可以观察到的随时变化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临床信息[4]。如“肺肾阴虚”不是证候,而“咳嗽痰少,声音嘶哑,腰膝酸软,形体消瘦,口燥咽干,骨蒸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才是“肺肾阴虚证”的证候,赵氏[5]指出:“证是证候的病机概括,证候是证的外在表现,两者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证素”是与生理、病理相关联,以病机学说为基础,并能由可测量和观察到的症状、体征等信息集合的概括[6],通过对证候的辨识而确定病理本质,是辨证所要辨别出的心、脾、肺等病位和气虚、血瘀、亡阳等病性的最小单元,是构成证的基本要素,具有不可分的特征。证素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证候信息群中某些具体症状、体征信息的表达,不是理论的抽象。证素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在临床实际中,某些证素总是与另一些证素共存共见。

证候是现象,证素是本质。证素不是指症状、体征等的临床表现,但每一个证素都有相应的特征证候,证素的确定,都必须以特定的证候作为依据,即以症为据,从症辨证[2]。辨证的对象是“证”,辨证的依据是“证候”,证的组成要素是“证素”。

3 证素辨证在中医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无论是八纲辨证、脏腑辨证,还是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辨证方法,其实质均是对疾病病位和病性的辨别,即对证的基本要素“证素”的辨别。可见,证素辨证是在传统辨证方法下的继承和提升,使主观抽象的辨证过程易于规范可操。

临床上常见的证名,都是由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组合而成,如心肺气虚证由病位证素“心”“肺”和病性证素“气虚”组成,寒滞肝脉证由病位证素“肝”和病性证素“寒滞”组成等。一个完整、规范的证名,一般应当有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不能只有病位而无病性,或只有病性而无病位。

3.1 病位证素 病位证素是证素辨证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寒热、虚实、气血变化等病理变化落实到某个病位,临床用药治疗才能有明确的靶点,有的放矢。中医病位不同于西医所指的内脏、器官、血管、神经、皮肤等仅具有空间、形态意义的部位,还包括了功能性的位置[7]。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即是指脏腑的功能定位。因此,中医的病位是时空性病位和功能性病位的集合。

同时,病位证素存在单一病位证素和复合病位证素之分。单一病位证素是单一脏腑、组织、器官出现功能失调所表现于外的客观征象,如出现“心悸,头晕,失眠多梦,健忘,舌色淡,脉细弱”等症状和体征,可以定为单一病位证素为“心”。但是,人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在生理上既分工负责,当发生病变时,它们在病理上又相互影响,出现复合病位证素,如肝经气火上逆犯肺,而使肺失清肃所出现的“胸胁灼痛,头胀头晕,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咳嗽阵阵,舌红苔黄,脉弦数”的症状,则为复合病位证素“肝”和“肺”。因此,在临床教学中,病位证素的辨别,不可执泥于具体病位的归属,需要结合病因病机的动态变化综合判断。

3.2 病性证素 在辨别病位证素的同时,还应对病性证素进行判断,如实证中有寒、热、痰、瘀的不同,虚证中有气、血、阴、阳的区别,只有确定病性证素,才能为立法处方提供依据。

证候是疾病的外在表现,而非病变的本质,但对病性证素的确定,都要以证候为依据,进而结合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传统辨证方法综合判断。如从面唇青紫,舌质暗,可知病性证素为“瘀血”;从畏寒肢冷,下肢浮肿,舌淡胖可知病性证素为“阳虚”等。由于病理过程的复杂性,病性证素也存在复合证素的情形,如“气虚血瘀”“气阴两虚心血瘀阻”等均为复合病性证素。在临床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症为据,全面收集证候,从症辨证,确定病性证素。

3.3 证素辨证中证名的确定 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是辨证的核心,一个完整的证名是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结合。由于疾病的病位证素、病性证素均具有单一或复合性,它们之间组合形成的证名就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证名要求既能反映病人证候本质,具有高度概括性,还应是规范的中医术语[8]。证名可为单证素或多证素的组合,如病位证素为“心”,病性证素为“血瘀”,对应证名为“心脉瘀阻证”;也可为多证素的组合,如病位证素为“心”“肾”,病性证素为“气虚”“阴虚”,则对应证名为“心肾气阴两虚证”。证名是对机体病理反应的整体概括,既要精炼规范,又要准确全面,在临床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灵活准确地将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归纳为完整的规范证名。

4 小结

疾病的过程,是正邪双方在体内不断斗争的过程,临床上病情千变万化、证候复杂多样、证名互不统一、辨证易生多歧,但辨证的本质无非是对疾病病位、病性的辨别,抓住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便抓住了病变当前的病理本质。证素辨证是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确立的辨证思维模式,根据证候作出证素判断,根据证素的变化确定不同的证名,用有限的证素统领无限的证候和证名,这种辨证思维模式既符合辨证实际,又便于学习,容易掌握,应用于中医临床教学,将有利于学生辨证能力和方法的提升。

猜你喜欢
病性证素病位
膝骨关节炎患者中医证素及证型分布特征研究
糖尿病前期中医证型及证素特点分析
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和中医证素分析
脾系藏象病位与病性特征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基于“风痰瘀虚”的高血压脑小血管病病性证素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研究
八珍汤加味序贯中药包热熨治疗气血两虚型子宫腺肌病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案例举偶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