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教学初探

2018-02-09 18:20余序悻
中学语文 2018年27期
关键词:诗眼古诗意境

余序悻

古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精粹。目前,被纳入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经过五千年的历史发展遗留下来的重要佳作。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做好古诗方面的教学至关重要,无论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还是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都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当前针对古诗的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亟待解决,这不利于学生提起学习古诗的兴趣。因此,对于初中语文古诗的教学展开相应的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整体把握,抓住媒介,找出“诗眼”

古诗不同于其他的文体,构成古诗的文字简约而不简单,在古诗中虽然占用的字数较少,但是会经常应用到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等来充分展现诗人内省丰盈的思想感情,让人从古诗中感受到其言语中所表达的内在力量。

就一首古诗来说,其中表达其核心观点的自然就是“诗眼”了。为了让初中生在语文古诗的学习中能够更加全面透彻地理解古诗,就需要教师能够较为准确地理解并有效地向学生传达一首诗的诗眼了。只有学生理解了一首诗的“诗眼”,才能够有助于其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从而有助于学生抓住媒介,全面理解整首诗歌。一般来说,“诗眼”常常是以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词语形式存在着。

譬如,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首李清照的《如梦令》,整首词是这样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仔细分析这首词,可以看出该词主要是描写在晚春的季节,海棠花都凋谢的环境下引起了诗人的感受情绪。在这首词的开始,诗人李清照描写了一种令人悲伤的环境。当深夜风雨来临时,更是进一步激发了诗人李清照的悲伤情绪。可以发现,整首词的中心词句是“应是绿肥红廋”,该句简单易懂,但是却深刻地展现了诗人内心丰富的思想感情。该句不仅展现了词人李清照当时的悲伤情绪,也引发了她对已逝的青春的无限怀念。

二、教师启发,创造媒介,感受古诗的意境

我国古代著名诗人苏轼曾经对另一位伟大的诗人王维做出过这样的评价:“味摩话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话之画,画中有诗。”从这个评价中可以看出诗歌与画作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主要是因为诗歌与画作之间存在较多的相似点,如都存在着结构的美感、也都能够展现一定的色彩美、意境美等等。

通常来说,优秀的诗作都能够用画作来加以展现出来,从而将其中蕴含的美感更加形象地加以展现出来。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给学生传授古诗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指导学生注重学习诗歌中所蕴含的意蕴美,另外还要注意注重体会其中蕴含的意境美,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深层意思。

譬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有这样的诗句,“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这是说,诗人在描写诗歌的过程中,也是注重将语言美与画面美充分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才一起构成了整首诗歌的意境美。当然,诗歌的意境会受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的遭遇的不同而不同。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来说,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采用有效的方法来启发学生理解诗歌,让学生能够明白诗歌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整首诗歌的重要意蕴。

三、反复吟诵,巧用媒介,品味古诗的语言

诗歌可以说是对语言的一种精巧应用,并且是对语言的最为精炼的应用。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生古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诗歌中的语言,能够多次朗诵诗歌去感受诗歌中所蕴含的语言美,这也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诗歌中所要表达的重要思想情感。古诗大多起源于古代人们的生产劳动过程中,诗歌的描写让人们的劳动富有一种节奏美,其语言自然也带有一定的韵律美,这使得我们今天阅读古代的诗歌仍然觉得其朗朗上口,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愉悦。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诵诗歌,并注意指导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注意领会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更好地感受古诗的语言魅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古诗占有重要位置,学生通过学习古诗,不仅有利于加强其感受我国的古代文字、了解我国的古代文化,也有利于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陶冶其思想情操,从而有效提升其语文素养。具体来说,为了更好地促进初中的语文古诗教学,需要教师能够做到准确把握整首诗歌的“诗眼”,注重启发,并带学生反复朗诵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猜你喜欢
诗眼古诗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终究有一枚诗眼
诗眼
诗眼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品读古诗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