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港中小学学校教学文化看香港基础教育

2018-02-09 18:35邓莹源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香港学校能力

◆邓莹源

(广东省韶关市浈江区教育局教研室)

教育,对每个人起举足轻重的影响,香港教育具有其优良的传统。香港的教育制度,融会了东西文化的特点:既保存了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又能不断吸收西方现代教育的最新观念、理论和经验。香港的家长和社会,非常重视下一代的教育。香港有不少优秀的学校,培养了不少优秀的毕业生,在香港社会中担当栋梁的角色,或于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要使香港教育符合社会期望和承担历史使命,必须尽最大的努力,保存和发扬这些优良的传统。

笔者有幸于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被国家教育部委派到香港特别行政区担任教育交流指导教师,在这一年里,每周1天到香港教育局校本专业支援组工作,每周4天进驻香港分布在离岛区、九龙区、香港岛、新界区的6所学校进行支援服务,通过共同备课、观课、议课、示范课、工作坊、讲座等活动,能够近距离地去接触、触摸香港的中小学学校教学,接下来笔者将尝试从香港中小学学校教学文化去窥视香港的基础教育。

一、什么是教学文化

在谈及“从香港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文化看香港的基础教育”这个话题前,笔者想先谈谈什么是教学文化。所谓“教学文化”主要指影响、决定学校教学中,师生教学活动的隐性观念和思维方式。应该既包括教师的,也包括学生的,但教师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通过学校教学,让全体学生至少是大部分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获得能力,感悟方法,学会思维,学会学习,在课堂中获得自尊、收获自信,达成自主,培养起我能学习,我会学习,我愿意学习的观念,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它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层次,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学会思维—收获自尊、自信、自主。

二、从香港优秀教师评选看香港教学的导向

“香港优秀教师评选”是由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组织,旨在推广教育工作者追求卓越的文化、彰显教学成果、表扬教师的贡献。选举分以下五个组别进行,分别是教学组、关爱组、教育管理组、国情教育组、教学研究组。赴港交流的一年里,笔者有幸被邀请成为“香港优秀教师评选”教学组的评委,下面将尝试透过“香港优秀教师评选”教学组的评选原则和注意事项来看看香港课堂教学的导向。

教学组的评选原则是:(1)符合教育原则;(2)具有教学效能;(3)具有普及意义;(4)教师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侧重观察学生的接受度和表达能力)。注意事项是:(1)课堂录像应未经剪接;(2)除候选人有特别说明原因,一教节应为40分钟,如该课节为连节,则总篇长80分钟;(3)教案(教学大纲)篇幅以四页为上限,但为了完整的呈现教学效果可以加附页,可以有前测,后测,工作纸和试卷和练习题,对教师的创造性的工作还是鼓励。由此可见,香港的教学崇尚科学性、效能性、普及性,讲求真实、公平,关注人性、守时,追求简约、规范,最为关键的是以学生的学来评教师的教,更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香港教育的基本情况

要了解香港基础教育,我们再来看一组有关香港教育的基本数据:(2016年最新)。

1.学校数目:小学528本地,44非本地,一共572所;中学476本地,30非本地,一共506所;特殊教育60所本地,1所非本地,一共61所。其中,本地指官立,津贴和直资计划学校,非本地英基和国际学校,幼稚园包括所有幼儿园和幼儿中心。

2.学生数目:小学约337558人,内地3824人,非华语8290人;中学约352609人,内地约2139人,非华语7576人;特殊教育约7770人。其中,南亚裔的学生数量增长很大,他们是以非法移民、难民身份进入的。

3.教师数目:小学约21876人,接受培训百分比96.2%;中学约27782人,接受培训百分比96.4%;特殊教育约1678人,接受培训百分比约98.5%。

4.师生比例:小学约14.1︰1;中学约12.8︰1;特殊教育约4.6︰1。

5.教育方面的开支:2016年全年教育支出79122百万港元,等于人民币63297百万,占政府开支总额约18.5%,其中约90%为经常开支,最主要的是老师的薪水和补贴。政府认为投资教育很值得,社会发展应着重于人才的发展。

四、香港中小学教学文化

香港的教学导向、香港教育的基本情况等等,共同形成了香港中小学教学文化:

(一)学生为本新课程

1.灵活多样的新中央课程

2002年,教育统筹局为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出了灵活开放的中央课程架构:五种基要的学习经历(德育及公民教育、智能发展、社会服务、体艺发展、与工作有关的经验)、八大学习领域(中国语文教育、英国语文教育、数学教育、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体育)、共同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创造力、协作能力、运用资讯科技能力、运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研习能力)、价值观和态度(坚毅、尊重别人、责任感、国民身份认同、承担精神),同时鼓励学校根据本身的情况,就课程规划、学与教及评估等方面,把中央课程架构作为校本调适。

2.多元化的校本课程

学校根据本身的情况和优势,在灵活开放的新中央课程架构里,享有设计校本课程的自主权和空间。发展校本课程需要学校发展出紧密的协作文化,校长要和教师共同商议、决策及承担。因此,笔者看到香港有些学校会专门开始中国民乐学习课程、中国国学课程等校本课程。

(二)教学方法齐创新

新的学校课程架构由“学习领域”“共通能力”“价值观和态度”三部分组成。2001年的《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报告书,建议教师在各学习领域或跨学习领域,以四个关键项目帮助学生发展独立学习能力,分别是:德育及公民教育、从阅读中学习、专题研习、运用资讯科技进行互动学习。

(三)教学语言重平衡

香港教育史上,课堂教学语言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在传统上,香港学生在小学阶段,大部分都透过母语(中文粤语)学习,社会上对这个安排亦已有共识。虽然香港是一个华人社会,但是由于以往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在1974年以前,英语是香港唯一的法定语言,所以政府文件都是以英文书写。故此当时的社会风气使家长认为子女必须学好英语才有前途,并普遍把母语教育视为次一等的教育。

为了检讨中学教学语言,2006年香港教统局发表了《检讨中学教学语言及中一派位机制报告》,报告指出当时香港最多只有约40%的中学生有能力以英语学习。为此,教统局提出“母语教学、学好英语”的理念。

(四)学习空间全方位

“全方位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提倡让学生在真实情境脉络中进行学习。切身的体验、开放的学习环境,不但增加学生的投入感,更有助学生培养一些课堂学习难以掌握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使学生能作全人发展,具备多样化的能力。在全方位学习的架构下,大部分课外活动均可纳入学校课程内,成为重要的学习经历。

(五)全校参与显关爱

“不应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而是要让所以学生都有发展潜能的机会”是香港教育一项重要的基本理念。因此香港学校肩负照顾学生学习差异的责任。形成学习差异的因素包括:与生俱来的能力、不同的社会及经济背景、不同的学习经历及学习动机等。

香港德贞女子中学透过全校参与来发展支援活动,例如领袖训练计划、历奇体验营。校长黄美美修女说,历奇体验营让学生提升自我形象,使她们能勇于面对挑战,教师发觉一般成绩较差的学生的自信心比以前增强了,而且更学会听从教师的指示,专心上课。成绩较好的学生,也透过这些活动,了解自己的短处,并勇于完善自己。

(六)小班教学空间新

香港的教育界人士在《小班不只是梦想》书中,指出了推行小班成败的最主要因素不是政府,而是老师。香港的教师能否利用小班的优势提升教学质素?老师需要什么专业培训和配套措施?这些都是香港教育界要面对的问题,而香港教育界亦期望小班教学研究能就这些问题给教育界人士一些启示。

(七)教育类别更多元

根据学习多元化和机会拓展的理念,香港的教育制度照顾不同类别学生的需要。特殊教育、融合教育、资优教育因此得到发展。

1.特殊教育再出发

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在1999年9月改组,将特殊教育协调委员会重新定名为特殊教育需要委员会,专责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制定合适的课程。这些课程亦是基于一般学校的普通课程,学校再为学生编订适合的课程。特殊学校并举办多元化的活动,以加深学生的学习经历。

2.融合教育新尝试

1997年9月,香港政府在公立学校推行为期两年的融合教育先导计划。随着先导计划的完结,融合教育在1999/2000学年起,逐步推展至其他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计划的特色是鼓励学校采用“全校参与”的模式,来照顾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同时,亦希望能透过同辈辅导和校内各持分者的参与,令全校的师生都学会关心别人,尊重个别差异,从而建立互助互爱的校风。

3.资优教育创天才

香港教育统筹局致力紧贴国际教育的趋势,引用美国联邦教育局的方法,采纳以多元智能为基础的广阔定义,界定资优儿童是在以下一方面或多方面有突出成就或潜能的儿童:包括智力经测定属高水平、对某一学科有特强的资质、有独创性思考,能够提出创新的意见;在绘画、戏剧、舞蹈、音乐等视觉及表演艺术方面特具天分等。

世界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香港也不例外,在这样的大变动之中,每一个人都需要迎接新的挑战。沟通、自学、应变、合作、创新等能力,已是每个人在社会立足的必备条件。而品格、胸襟、情操、视野和素养,又是个人进步、成功与杰出的重要因素。希望笔者今日从香港中小学教学文化看到的香港基础教育,能给内地教育界的同仁对核心素养下的基础教育改革起到些许的启发。

参考文献:

[1]曾荣光。21世纪教育蓝图——香港特区教育改革议论[M].香港特别行政区:中文大学出版社,2006.

[2]基础教育课程指引:各进所能 发挥所长[R].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教育局,2002.

[3]郭少棠.育才创新路:香港十年教育回望[M].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教育局,2008.

猜你喜欢
香港学校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香港之旅
学校推介
香港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