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眼量,立德树人
——谈学校德育工作

2018-02-09 18:35赵敬梅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德育生活孩子

◆赵敬梅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冯卯镇南赵庄小学)

“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激情的大树。”苏霍姆林斯基曾如此说。再读这句话,我们是否有一种语义上的陌生感?不是说不知道这句话,而是它真正内在的涵义。在我们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中,“德育”这个词语已经在飞速的偏离它该有的轨道。再看《大学》中的这段论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它讲的是什么?修身!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人!怎样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经济这个词太多的影响了我们,我们浮躁了,舍本逐末,是教育的悲哀。

德之不修,何以树人?德育和智育是同一的,不是对立的,二者相辅相成。

德育我们一直在提,但是收效甚微,为什么?笔者认为,当前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

1.德育工作内容空泛、陈旧

例如,每年,各中小学都会举行“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但是,实际上,学校仅仅是让学生出去扫扫大街而已。学生嘻嘻哈哈的出去,嘻嘻哈哈的回来,其意义何在?如风了无痕;学校里,贴贴标语,喊喊口号,开一场似是而非的报告会,然后,一切照旧。我们的德育内容,基本上不具备操作性、可遵守性,更谈不上实践性。道德教育更是与少年儿童人格和心理塑造处在分离状态。

2.德育目标的层次超越了儿童的心理和年龄特征

课上,老师整堂的社会主义,远大的理想,学生死命的背。什么意思?谁知道!教鞭之下,学生获得了一些空泛概念,昏昏欲睡中,是私塾似的苦难。就像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中所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的德育是从最高级的共产主义教育开始,以最低级的搞好环境卫生教育结束。目前的学校德育,只关注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忽视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更谈不上让学生感受生活。极具生命活力的道德活动变为盲目的对规范与守则的遵从与机械的行为操练。学生中出现的道德人格的双重性与大量道德行为上的两面性不能不说与此有关。

3.德育教育的方法呆板单一

现在,我们的德育是私塾似的教育。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似乎太适应讲课这种传授方法了,所以,把一切都当成是课来讲:老先生在前面摇头晃脑、自得其乐的之乎者也,学生在后面摇头晃脑、自得其乐的颓然乎其间。

学校德育途径单调,以灌输、说教为主。而当今社会新事物层出不穷,少年儿童活泼好动、喜欢创新,老一套的方法缺乏生动性、趣味性和新鲜感,其作用自然十分有限,实效性必然不高。“德育(礼教)的过程,与其说是德育(说礼)的,不如说应是诗化的;与其喋喋不休的说教,不如让学生更多地从情感上去体验。情感的体验是源于生命本体的内在深层的东西,它能从根本杜绝不规范行为的发生。而目前学校欠缺的恰恰是这一点。”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该如何做好立德树人这一角色?笔者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行万里路”,在活动中成长。

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和生活交往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小学的孩子正是一个爱玩的年龄,游戏在孩子的生活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他们的许多习惯和认识,就是在游戏中逐步的养成。我们应当提倡开放式的课堂,摒弃以前的照本宣科

其次,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一本好书,有时候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如果一个孩子热爱读书,那么他会从书籍中得到启迪,寻找到生活的榜样,进而净化自己的心灵,那些鲜活的书中的人物往往就成为他生活的旗帜,书中的道理往往就成为他人生的坐标。学生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光,学校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学生去多读书,读好书,要让学生大致浏览和把握人类文明中最经典、最精华的内容。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读书行为,它对学生良好德性的养成具有深远意义。

第三,低下头,和孩子对话

我们不能因为孩子年龄小,就认为他们就是一张可以随意书写的白纸,他们在生活中同样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大人的忽视,得不到及时的梳理,引导,真的就成了孩子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思想,乃至性格。他们还小,他们什么都不懂,可是他们还很好奇,问题就在这里!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及时,准确,我们的细致、耐心、和爱应该成为孩子身后可靠的大山。

德育不是堂而皇之的说教,“亲其师,信其道”,当孩子愿意亲近你,愿意和你说话,把真实的生活告诉你,德育的春雨才能化作涓涓细流,滋润孩子的心田。学生希望教师成为中间人(学校和社会之间)、引导者、商讨者、唤起者,成为自己的朋友;而不希望教师成为间隔者、强令者、教训者、监督者,成为自己的“先生”。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和学生有一种平等的沟通,一种平等的探讨,一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德性。

第四,睁开眼,看书本之外的世界。

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靠书本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还需要书本之外的东西。“富于内心生活的人,感情只能在友好的环境中发泄。教士在恶魔前面不能祝福,栗树在太肥沃的土地上不能生长;同样,有灵性的音乐家遇到外行会精神不振。在艺术方面,我们的心灵是以周围的心灵作环境的,我们给它们生命力,是和从它们那儿汲取的生命力相等的。人的感情逃不出这个定理,我们的两句成语也是从这个定理来的,一句是:遇到狼,跟着嗥;一句是:物以类聚。但只有天性温柔而繁感的人,才会像你那样的感到痛苦。”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对品德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并不是仅仅让孩子学会一种技艺那么的简单。在孩子愉快的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他们的心灵也在悄悄的萌发出充满活力的,美丽的小花。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我们的学生把自己的整个身心投入这些活动,如果我们的学生都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他们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担心的呢因此,培养学生某方面的才艺,绝不仅仅是一种技能,它对人的德性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第五,闭上眼,聆听自己。

成功的德育,应该教给学生自警、自诫、自励等自我教育的方法,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的确是这样。在我看来,“不教之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学生不可能永远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指导,他们终究要长大,终究要离开教师,因此,真正的道德教育应该达到“不教之教”的效果,要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地生活,让学生自己时刻能够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完善自我。

道德的升华是人类不断向文明进化的载体,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一项神圣的使命,也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作为一名从事教育的人,我们应该秉持一颗爱心,保持着一颗耐心,坚守着一颗责任心,不骄不躁,不温不火,踏踏实实的去看、去听、去做,爱我们的孩子,爱我们的事业。放开眼量,立德树人。

猜你喜欢
德育生活孩子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