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再构与拓展
——以“多变的文字”教学为例

2018-02-09 21:54李琛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8年17期
关键词:图层本课文字

◆李琛

1 前言

微课是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的产物,它伴随着网络技术与计算机快速发展而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也日趋频繁,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教师将微课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但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不少教师对微课平台还不够了解,相关平台上的微课质量较差,资源分类也较为混乱,微课“碎片化”的特点也影响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因此,如何根据信息技术课教学的需求,设计与应用微课,提升微课运用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成为当前亟待探讨和研究的主要问题。

2 微课概念与基本特点

微课概念微课是以微视频为载体,针对教学中的某一环节或某一知识点,辅以多样化学习资源的一种新型网络课程。微课聚焦的环节可以是学习活动、学习任务、实验、项目等,知识点涵盖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学习困惑点、考查点等,辅助性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不仅包括微课件、微检测,还包括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学习互动、学习总结与反思等,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支持。

微课特点根据微课概念,不难看出微课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微特色。微课最显著的特点是“微”,不仅容量小,而且视频时间短,一般限制在十分钟以内。

2)场景化。微课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融合图文、音视频等为一体,能够为学生学习构建起生动、逼真的场景。

3)主题集中。微课聚焦于课堂某一教学环节、某一知识点,因此主题相对集中,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

4)多样化。微课凭借互联网,能够提供多样化学习方式,包括在线学习与移动学习,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便捷化学习服务。

5)系统化。微课尽管微小,但是主题集中,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体系,能够为学习者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源支持。

3 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使用存在的问题

微课开发无序和低效目前,多数教师主要通过课堂实景拍摄和PPT录屏这两种技术来制作微课,也有些教师把一节课剪辑成几段短片,然后通过PowerPoint录屏或后期再进行剪辑与合成,且多数微课作品只介绍一个知识点,在教学中缺乏系统化和完整性,难以促进课程教学。

微课应用的目标对象不明确从课堂实际应用中可以发现,许多教师将微课作为传统的PPT课件,其设计思路也仅仅停留在将微课作为教学课件进行设计。然而,微课与课件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在于外部形式,而在于课件的设计是为了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而微课则是为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忽视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微课应用中往往注重知识的高密度表达,重点不突出,且忽视了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提出系列问题,难以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思考,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也不能得以满足。

4 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再构与拓展

下面以“多变的文字”教学为例,简要阐述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再构与拓展。

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再构微课作为信息技术下的产物,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将有助于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课堂模式的再构,优化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1)内容再构——链接生活。教学内容选择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选择以教材为主,这种教学内容选择方法制约了学生兴趣发展,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要善于运用微课,实现教学内容的再构,建立起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学资源为辅的内容选择思路,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生活有机链接起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视野。

“多变的文字”一课,主要是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文字蒙版工具的简单使用原理,能够使用文字蒙版工具及对相应的选项栏进行设置,会为图层设置图层样式。可见,在内容选择上要突出文字蒙版工具的使用与图层样式的设置两个重点。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利用微课展示生活中涉及这一知识的文字作品,播放一段《疯狂原始人》电影预告片与有关这部电影的中文版海报。这样可以开阔学生视野,调动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并引入学习的内容,收到较好的效果。

2)方式再构——任务驱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存在很大的区别,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发展学生实践应用技能为主。学生信息化素养以知识点与技能点为要素。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再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式,以微课为支架,将教学任务渗透在微课中,使学生通过微课学习,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技能。

“多变的文字”一课,借助拓展的《疯狂原始人》中文海报引入学习任务:模仿中文海报,分小组制作一张“感恩母亲节”贺卡。在制作之前,先借助微课,向学生演示《疯狂原始人》中文海报制作过程以及注意点,再让学生分组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设计实现了对课堂教学方式的再构,让学生以微课为凭借,为学生自主制作贺卡进行了有效的引导,使学生明确了制作的程序:添加文字、改变色彩、设置图层样式、完善贺卡。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制作贺卡的难度,学生在学习任务驱动下,自主学习完成相关任务,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

微课的运用既搭建了支架,又赋予学生自主创造的空间,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图层样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由组合,让自己贺卡上的文字更有表现力,如给图层上的文字增加投影、外发光、斜面与浮雕、描边等样式。

3)模式再构——先学后教。模式再构是指教师利用微课改变传统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建立先学后教的课堂新模式。学生借助微课,在微课的指导下进行前置性学习,对本课的基本概念、重难点形成初步认识,形成初步学习成果,生成疑问,从而为学生课堂学习进行有效铺垫。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难进行集中突破,从而构建新型的课堂模式。

“多变的文字”一课的学习,利用微课引导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学生通过微课开展自主学习,了解基本概念(如蒙版的概念),掌握文字工具中蒙版、样式的使用方法与工作原理,图层样式的设置等;在课后环节,借助微课引导学生对本课学习的知识要点、技能训练点、重难点等进行梳理与总结,深化学生课堂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而实现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模式的再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

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微课是一种新型网络课程,它凭借互联网的互联优势,能够有效实现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拓展。信息技术课堂的拓展要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围绕课堂教学主题或者学生技能训练要点进行科学的拓展。

1)以主题为主线拓展。浙江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在编排时,主要以主题的方式进行组合,“多变的文字”属于“图像处理”这一单元,本单元包括“图像处理起步”“奇妙的图层”“玩转工具箱”“多变的文字”“变幻的滤镜”“图像处理的综合运用”等,“多变的文字”在本单元属于第九课。在利用微课拓展时,可以从两个层面展开设计。

①前置性拓展架构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前置性拓展即围绕本单元的主题,将本课教学内容与前面所学的图像处理起步、图层、工具箱等方面的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多变的文字”在拓展环节,采用微课方式,融课堂小结与拓展为一体,在梳理本课知识要点与技能要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以“我的一家”为主题,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制作一幅图文并茂的家庭艺术照。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将操作的具体过程拍摄下来,同时将操作流程进行概括。此环节,学生将利用Photoshop打开一张图片,用前面所学的“横排文字工具”或“直排文字工具”给图片添加上文字,设置合适的字体、字号、颜色,并给文字创建一种变形效果。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梳理,加深认识,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实现对重点知识的进一步巩固。

②后置性拓展促进学生预学习。后置性拓展即利用微课对本主题下未知的知识通过拓展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本课的拓展可以将本课知识与下一课“变幻的滤镜”联系起来。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学习惯,为下一课的学习奠定基础,进行有效铺垫。

2)以技能为主线拓展。以技能为主线进行拓展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它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为主要目的,针对本课所要掌握的技能,借助微课主题集中的优势进行强化训练。微课在拓展中起到支架的作用,以微课为示范,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借助微课进行自主学习与训练,从而强化对这一技能的掌握。

“多变的文字”一课,集中训练的技能主要包括变形文字的制作方法、文字蒙版工具使用、图层样式的使用方法等。为此,针对这三个技能训练点制作三个微课,让学生通过微课提供的样例作品操作视频,在观察与分析样例作品过程中,对这三个技能点获得直观认识,并利用根据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迁移能力进行自由创作,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样的拓展将微课优势与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微课优势,放大了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效应,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发展。

5 结语

总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具有独特的应用优势,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认识微课教学的特点,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模式进行重构,使信息技术贴近生活,发挥任务驱动作用,促进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完成知识构建转变,全面提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为学生培养信息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图层本课文字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A double inequality for the modulus of the Grötzsch ring in Rn
巧用混合图层 制作抽象动感森林
图层法在地理区域图读图中的应用
跟我学添加真实的光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