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带领群众干 脱贫不落一个人

2018-02-09 20:21王敏
共产党员·下 2018年1期
关键词:冷棚新村全村

王敏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巴镇车新村是少数民族聚居村,也是省建档立卡贫困村,坐落在美丽的关山脚下。全村有443户、1583口人,村党支部下设5个党小组,有党员53名。几年来,村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走出了一条以发展冷棚葡萄产业为主的脱贫致富之路。2016年人均收入达到1.8万元,实现20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贫困村彻底“摘帽”。

支部引领,把“小葡萄”干成“大产业”

车新村地处辽西北干旱丘陵区,土地瘠薄,适宜葡萄种植。十多年前,村里就开始发动各家各户种植裸地葡萄,规模一度达到近千亩,但一场严重雹灾造成葡萄树大面积死亡,葡萄产业没有发展起来。2014年初,借助阜新市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契机,在市委组织部派驻的驻村工作队帮助下,村“两委”班子组织村干部和党员村民骨干先后到沈阳、辽阳、北镇、台安等葡萄产区考察学习,下定决心把小葡萄做成大产业。

当时,村党支部成员立下军令状:抓不出成效就集体辞职,群众不脱贫决不罢休。村党支部带领村民转变观念,采取市场化模式运作,经驻村帮扶单位牵线搭桥,引进阜新金亿亨公司,垫资300万元建设冷棚580亩。2015年初,又实行企业化模式经营,通过垫资企业成立了阜新关山实业公司,流转土地660亩,投资2100万元建设高标准产业园区。同时,村党支部主动邀请科技专家现场授课,到北京、长春、哈尔滨和呼和浩特等地,畅通了销售网络。3年多来,全村冷棚葡萄发展到2000亩,种植户达100户,其中贫困户62户,每亩冷棚葡萄纯收入在2万元以上,人均增收9300元。

党员示范,让群众由“站着看”变为“跟着干”

发展冷棚葡萄初期,村里群众都抱着怀疑观望“边上看”的态度,有顾虑“不敢干”,村党支部就组织党员干部作示范,带头干给群众看。村党支部书记第一个建了8栋冷棚,村“两委”班子成员建了12个棚,又发动党员领头参与。2015年,种植户每亩平均收入2万元以上,是大田收入的30多倍,这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发展冷棚葡萄的热情。过去“站在边上看”的一些村民,主动要求“跟着干”。当年秋天,就有25户农户自发栽植冷棚葡萄370亩。为发挥好党员的带动作用,村党支部设立了“党员示范棚”,组织党员与种植户结对帮扶,成立党员服务队,向种植户传授种植技术,提供全程服务。

合作社带动,让每个贫困户都尝到甜头

两年间,车新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数量由203户、708人减少到62户、192人。村黨支部提出“不能让一个贫困户掉队,脱贫不丢一个人”,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把精准扶贫与冷棚葡萄产业结合起来,组建了“喜日”果树种植合作社,将扶贫资金、市县财政建棚补贴,折股量化到62户贫困户和村委会、合作社,通过统一购苗、统一设计、统一建棚、统一技术和统一销售的办法,建立了精准脱贫冷棚葡萄产业园区,实行经营收益按股为贫困户分红,实现了扶贫资金由分散使用向集中统一使用的转变,不仅兜底保证了最后62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同时也为村集体增收30多万元。村民白长柱一家三口是村里出名的贫困户,参加合作社后,当年分红3000元,自己又到葡萄园区打工,年收入1.6万元,过去总是愁眉苦脸的他现在喜笑颜开,见人就说:“还是扶贫合作社好啊!”

(作者单位: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委组织部)endprint

猜你喜欢
冷棚新村全村
B站UP 主停更,游戏成“全村”希望
不同冷棚类型对沙窝萝卜种植小气候与品质的影响
中国画《林涧·新村》
全村唯一收件人
冷棚在一八四团果树越冬中的应用
大庆地区冷棚特大西瓜栽培技术
被资本裹挟的“新村再造”
抽自家鱼塘救全村1400亩地
办好一处书屋改变全村面貌
“五老”宣传队走乡串镇唱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