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囚绿记》的教学重点

2018-02-11 00:40胡燕萍彭晓东
中学语文 2018年6期
关键词:挖掘出教参课文

胡燕萍 彭晓东

一般来说,一个人对世界万物的关注,无非体现在两个方面:或者关注自己,着重写出自己内心深处的人性;或者关注外物,着重写出自己对自然万物的感受。而像陆蠡的《囚绿记》这样既一篇既关注自己,又关注自然,并把两者融合在一起的名作似乎并不多见。所以,阅读这样的作品,“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深层意思”就自然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巧合的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和江苏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同时选了这篇课文,而且对教学目标的要求也几乎完全相同。如何把这个教学目标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呢?我的想法是从标题入手,精心设置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挖掘出作品的深意。

在“教参”里,编者也确实设置了一句提问“课文既然划分为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五个层次,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但我觉得这个问题又大又泛,在课堂教学中,好像怎么回答总有些道理,似乎不能完全照搬过来投给学生。不同的是,“教参”在对必修二本单元前一课《故都的秋》的文章分析中,就用“‘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意境”(同上书)”一句委婉地回答了“文章标题有什么深刻内涵”这一问得比较适宜的问题。所以,课堂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应具体而实在,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容易找到答案的切入点。我想,就《囚绿记》这篇课文,我们可否把“教参”上这么一个 “大而泛”的问题换成一些更适合学生理解和方便学生回答的问法?比如“囚绿”是什么意思?课文中的“绿”是指什么(常春藤)?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称呼“绿”(绿影,绿友,绿囚……)?为什么要用这些词语来称呼它?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吗?通过这些感情变化,又可以看出文章的“绿”的深刻内涵吗?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从标题入手,由表及里,从景到情,由外在到内核,从感性到理性,渐渐深入到文章的主题,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读懂课文。

要挖掘出作品的主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展开多角度的想象和多层次的思考,如此才能不流于浅陋。比如《囚绿记》的深层意义,我们就可以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深入讨论,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挖掘出来:就课文的直观层面看,作者显然是赞美常春藤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就知人论世而言,作者应该赞扬了坚贞不屈的抗战精神;(这两点可与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比较比较)就作者文中叙述的经历来说,似乎还可以理解为 “爱的占有与理性的回归或者复位”——爱,是美好的,但把爱“异化”为占有时,那就是人性的自私和对爱的摧残;再扩而广之,从更宽泛的角度理解,我们也把“绿”当作一切生命的象征,那文章就是对永不屈服任何外力的生命的礼赞!或许,作者并没有想到这么多,但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能够帮助学生这样去理解课文,既挖掘出作品的文本意义和文化意义,又挖掘出作品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这或许也算是个性化阅读吧!由这一课的主旨的理解,我又想到了对前一课《故都的秋》一文的内涵的理解。在郁达夫先生的这篇名作中,“故都的秋”首先是“北平的秋”,那种深藏在山野僻壤之处、隐含在凡夫俗子之心的远离大都市喧嚣繁华的清静之秋;其次是达夫先生的秋,那种骨子里浸透着作者一生境遇的悲凉之秋;再次才是文化之秋,那种既有着知识分子的淡雅之趣,又有着亲近平民百姓的俗世之趣的大融大合,而对传统文化深深的眷念之秋;最后,那就是生命之秋,一个异于众人而带着作者自己对生命的独特的感受之秋。“如夏花之绚烂”般的生命固然值得讴歌;“如秋叶之静美”的生命,同样值得礼赞!它们是美和生命的两端,正像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如果能够这样去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就一定会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囚绿记》这篇课文被编入必修二第一单元——写景状物散文单元。这类文章的另一个教学重点,课本说的很清楚,“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带着审美的心理,通过对文章美景美情的理解感受,产生美的享受。而要得到这种享受,就不能不指导学生细心品味语言——因为散文语言是一种艺术化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本文的语言魅力往往被一些老师忽视了。究其原因,可能是大部分老师在讲授同一单元的朱自清的散文名篇 《荷塘月色》中作过详细的分析。其实,与《荷塘月色》相比,这一课的语言并不逊色。你看:描写上,有粗略的写,也有特写镜头,繁简适当;而且写得有疏有密,有虚有实。记叙上,有顺叙,有插叙,摇曳生姿。抒情上,有直抒胸臆,有间接暗示,行文多变。在修辞上,夸张、比喻、拟人、用典、类比……种类繁多,形象生动。单在色彩词语的运用上,“水白”“草绿”“灰暗”“黄漠”“嫩绿”“嫩黄”“青苍”“柔绿”“暗黑”,浓淡相宜,丰富多彩。对这样的美文,只有通过语言教学(主要是语言分析和朗读),才能赏出美景,悟出美情,得到美的享受。同时,如果把语言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正确指导学生如何写作,也是一个很大的收获。所以,这篇文章,语言如此清丽纯朴,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视而不见或者语焉不详,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猜你喜欢
挖掘出教参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从唱片里面挖掘出更多的细节 Thorens多能士| TD 905黑胶唱盘
三次实地采访,挖掘出暖新闻背后的超暖细节
感悟生活,拓展思维空间
背课文
开发出自己的实用教参
神秘的教参
基于时序关系的企业知识超网建模与分析
教师、教参、教学之辩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