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业更有特色

2018-02-11 06:19郭兆熊
中国农资 2018年9期
关键词:拱棚园区专家

□郭兆熊

有幸参加了某创建国家级现代化农业园区的研讨会,会上有国家级专家,省级专家,还有地方农业专家。会上大家都在为这个园区的发展建言献策,有的专家介绍自己的创新成果,为园区发展引进很多可行的新技术。

会后综合来看,探讨会的结果就是该区域农业投入不高,种植技术一般,都是建议园区要注重科技创新,建议园区引导农民抛弃现有的小拱棚种植方式,引进无土栽培等貌似高科技模式,引进日光温室,智能温室等。正好笔者在会后第二天途经山东某蔬菜大市,从火车窗户看去,一眼望不到边,都是设施农业。仔细分辨都是和本地一样的低矮的小拱棚,棚挨着棚、棚连着棚,棚与棚之间的过道都很小。真不知道这些建议转换种植模式的专家们来没来过这个地方,或者说几年前来过,有没有跟踪人家的发展呢?

这不仅让人想起,大家坐到一起讨论城市的时候,大家都会认同,我们的城市没有特点,千篇一律,互相抄来抄去,有人说是我们文化不自信,有人说我们创新意识不强。可是有没有人思考过,我们城市的规划实际上就那么几个机构,他们规划的时候根据地域特征给出有地方特色的规划了吗?总结起来还不是几个数字就完了?当我们的农业专家在感叹城市发展的悲哀时,自己也在消灭农业的多样性、地域性特征。

如果国家级专家到哪的建议都一样,如果省级专家到哪都推广他们认为的优秀模式,如果地方专家建设自己的农业园区也东施效颦的话,我们的农业现代化园区还有设立的必要吗?那就在北京设立一个标准化园区,全国照样规划,照样建设就是了,我们也不用出门旅游了,在一个城市看看建筑、看看农业,全国只不过是面积更大而已。

发展智能温室固然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农业产出,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全国各地都建智能温室的话,我们还评选什么地理标志性农产品?小气候都是人工干预的,全国各地都能种植所谓“地方特产”,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值得反思。

对于一个农业大市来讲,国家之所以支持创新国家级农业现代化园区,一定是看到了它当地的种植特色,或者是种养结合一体发展的模式,如果通过国家级园区的创建,未来全国100个国家级园区到哪都一样的话?国家花上百亿元的资金有何意义?学习别人没有错,重点是学习别人精神,学习别人深挖当地农业资源精髓,而不是照搬所谓的“新技术”“新模式”,从而失掉自己很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特征。

农业创新首先要了解当地农业资源,日照、温度、纬度、海拔、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把自己已有的农业模式标准化,把不科学的种植方式改进,最大程度的利用当地农业资源,而不是请所谓的大专家依照已有的区域规划,依照他认为的创新,他认为的高新技术的引进,拥有地方特点的农业园区才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猜你喜欢
拱棚园区专家
早春拱棚胡萝卜管理要点
致谢审稿专家
天气转冷 拱棚多膜覆盖早进行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请叫我专家
西葫芦瓜小拱棚薄膜覆盖栽培技术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专家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