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毛泽东工作方法思想

2018-02-11 09:05王广峰
关键词:群众方法工作

王广峰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00)

正确的工作方法是完成中国革命与建设任务的重要保证,也是毛泽东在领导革命和建设中极为重视的问题。为此,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将实践中成熟的工作方法进行概况和提炼,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一、调查研究是工作方法的基础

调查研究是毛泽东在反对主观主义的斗争中形成的科学工作方法,也是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努力纠正主观主义的错误,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第一,调查研究是反对主观主义的着力点。党内主观主义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1](P111), 在工作中,“许多人,‘下车伊始’,就哇喇哇喇地发议论,提意见,这也批评,那也指责”[2](P791)。 毛泽东指出:“这种人十个有十个要失败。因为这种议论或批评,没有经过周密调查,不过是无知妄说。 ”[2](P791)他称这种错误倾向为本本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1](P111-112)二者相结合的契机就是调查研究。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1](P109)。 同时,毛泽东深入到寻乌、兴国、东塘、赣西南、长冈乡、木口村、才溪乡等地进行调研,取得一手材料,并撰写了多篇文章,批判主观主义。

但是革命经过两次胜利、两次失败后,主观主义在党内仍旧有市场,教条主义经常作怪,给抗日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为此,毛泽东发动了整风运动,核心是反对主观主义。1941年3月,毛泽东把土地革命时期的农村调查材料汇编成 《农村调查》,向全党发行,他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指出:“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调查社会各阶级的生动情况。对于担负指导工作的人来说,有计划地抓住几个城市、几个乡村,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即阶级分析的方法,作几次周密的调查,乃是了解情况的最基本的方法。 ”[2](P789)同时,毛泽东也注重制度建设,同年 8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决定设立中央调查研究局,以毛泽东为主任。在调查研究局的组织下,中央多位领导人和各部门、分局开展了调查研究,通过理论学习与调查研究,干部深入了解了中国社会状况,深化了对中国革命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学会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初步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二,调查研究是制定政策的依据。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党对于如何开展土地革命,没有可以照搬的经验,许多地方把富农同地主一起斗争,扩大了打击面。毛泽东在实际工作中感觉到了政策的偏差,但是对于如何区分地主与富农,也没有明确的标准。1930年5月,红四军攻克寻乌县城,并驻扎了一个月,毛泽东在寻乌县委书记古柏的协助下,进行了调研。毛泽东指出,这次调研前“对中国的富农问题我还没有全般了解的时候,同时我对于商业状况是完全的门外汉,因此下大力来做这个调查”[3](P118)。 1941 年 9 月,毛泽东在《关于农村调查》中指出:“我作了寻乌调查,才弄清了富农与地主的问题,提出解决富农问题的办法,不仅要抽多补少,而且要抽肥补瘦,这样才能使富农、中农、贫农、雇农都过活下去。假若对地主一点土地也不分,叫他们去喝西北风,对富农也只给一些坏田,使他们半饥半饱,逼得富农造反,贫农、雇农一定陷于孤立。当时有人骂我是富农路线,我看在当时只有我这办法是正确的。 ”[4](P379)通过寻乌调查,毛泽东制定了限制富农而不是消灭的政策,为革命道路的开辟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调查研究是检验政策正确与否的重要方法。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普遍打土豪、分田地,而在土地所有权问题上,毛泽东认为土地私有制是造成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的根源,解决办法是推行土地公有制,他制定的 《井冈山土地法》规定:“一切土地,经苏维埃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 ”[3](P49)1929 年制定的《兴国土地法》依然规定:“一切公有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经工农兵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 ”[5](P38)但是千百年来中国一直是土地私有,农民的私有观念非常浓重,土地公有制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政府频繁地进行土地再分配。1930年11月,毛泽东在《赣西南土地分配情形》中指出:“远的十里一乡,一乡好歹搭匀分。去年(一九二九)十二月分第一次。本年三月份分第二次,以原耕田为单位,抽多补少。现在是分第三次,抽肥补瘦,已开始分,还要十多天才能分完。 ”[5](P264)更有甚者,“四次五次分了又分使得农民感觉田不是他自己的,自己没有权来支配,因此不安心耕田”[3](P256)。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1931年2月28日,毛泽东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主任的名义,写给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一封信即《关于加强春耕工作的意见》。对于解决办法,他提出了土地私有制,信中指出:“要说明过去分好了的田(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了的)即算分定,得田的人,即由他管所分得的田,这田由他私有,别人不得侵犯。以后一家的田,一家定业,生的不补,死的不退,租借买卖,由他自主。田中出产,除交土地税于政府外,均归农民所有。 ”[3](P256)不久,江西省苏维埃政府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发布公告,正式向农民宣布土地私有的政策,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土地私有的政策几经曲折,直到1933年6月得到党中央的确认,以后,党发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等都明确规定了农民土地私有制。这就在理论上划清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民主革命阶段的任务是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变土地私有制为公有制,纠正了混淆两个革命阶段的错误理论。

二、矛盾分析是工作方法的核心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中,毛泽东始终坚持用矛盾分析法来指导工作,他不仅擅长对具体的事物进行矛盾分析,更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来阐述抽象的矛盾分析法。

第一,矛盾分析是确立工作任务的前提。毛泽东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1](P3)民主革命时期的“左”倾错误就在于不能进行正确的矛盾分析,不能明确革命的对象,最为严重的王明“左”倾错误实行统一战线上的关门主义,把民族资产阶级当成最危险的敌人,把富农当成地主打击,推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毛泽东指出:“关门主义的策略则是孤家寡人的策略。关门主义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把‘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都赶到敌人那一边去,只博得敌人的喝采。关门主义在实际上是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的忠顺的奴仆。关门主义的所谓‘纯粹’和‘笔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向之掌嘴,而日本帝国主义则向之嘉奖的东西。我们一定不要关门主义,我们要的是致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的死命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 ”[1](P155)在毛泽东的努力下,党内终于冲破了“左”倾错误的束缚,在瓦窑堡会议上调整了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富农的政策,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提供了前提。

建国初期,党内部分干部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认识不清,把资产阶级作为斗争目标,导致生产恢复进展缓慢,进而引起民族资产阶级、工人、农民等的不满。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跟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搞得很紧张,他们皇皇不可终日,很不满。失业的知识分子和失业的工人不满意我们,还有一批小手工业者也不满意我们。在大部分农村,由于还没有实行土地改革,又要收公粮,农民也有意见。 ”[6](P74)对此,毛泽东用矛盾分析法阐述了当前工作的方法和任务,指出:“我们不要四面出击。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不好。我们绝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进攻。我们一定要做好工作,使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们,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反对我们。这样一来,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就孤立了,地主阶级就孤立了,台湾、西藏的反动派就孤立了,帝国主义在我国人民中间就孤立了。 ”[6](P75)

第二,抓主要矛盾是分析的关键环节。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P322)例如,人民公社时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倾向,刮起了“共产风”,农民说:“除了一双筷子、一只碗是个人的,其他都归公了。 ”[7](P499)基层干部和群众对此严重不满,怕“共产”,普遍搞瞒产私分,一些地方进行了反对本位主义的斗争,党群关系紧张,毛泽东经过调研,在第二次郑州会议上指出:“生产大队小队普遍一致瞒产私分,深藏密窖;站岗放哨,保卫自己的产品,反批评公社、上级的平分主义,抢产共产。我以为生产队的做法基本上是合理的,是合法的,它们基本上不是所谓不合法的本位主义,而是基本上合理合法的正当权利。 ”[8](P62)

对于解决办法,毛泽东指出“共产风”违背了价值法则和等价交换原则,从而把纠正人民公社中的“左”倾错误,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核心问题是公社内部的分配问题。他指出:“得承认队是基础,跟它做买卖。它的东西,你不能说是你的,同它是买卖关系。 ”[9](P524)根据毛泽东的这些理论分析,第二次郑州会议通过了 《关于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的若干规定(草案)》,确立了遏制“共产风”的基本政策,规定生产队的所有制是公社的主要基础,确立按劳分配、等价交换原则,这些纠正“左”倾错误的重要成果传达到基层后,受到干部群众的欢迎,有的干部说:“糊涂一秋,苦恼三月,现在得到了解决。 ”[9](P525)还有的干部说:“公社后出现的问题,到底也找不到什么原因,毛主席给找到根啦!”[10](P824)

第三,将矛盾分析方法系统化、理论化。毛泽东将矛盾分析法的工作经验系统化、理论化,概括为通俗易懂的科学工作方法,向全党推广。例如,毛泽东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概括为方法论中的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1943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强调:“我们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何项工作,有两个方法是必须采用的,一是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二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 ”[2](P897)他进一步指出:“任何工作任务,如果没有一般的普遍的号召,就不能动员广大群众行动起来。但如果只限于一般号召,而领导人员没有具体地直接地从若干组织将所号召的工作深入实施,突破一点,取得经验,然后利用这种经验去指导其他单位,就无法考验自己提出的一般号召是否正确,也无法充实一般号召的内容,就有使一般号召归于落空的危险。例如一九四二年的各地整风,凡有成绩者,都是采用了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凡无成绩者,都是没有采用此种方法。 ”[2](P897)

毛泽东把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工作方法比喻为“弹钢琴”。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指出:“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我们现在管的方面很多,各地、各军、各部门的工作,都要照顾到,不能只注意一部分问题而把别的丢掉。凡是有问题的地方都要点一下,这个方法我们一定要学会。钢琴有人弹得好,有人弹得不好,这两种人弹出来的调子差别很大。 ”[11](P1442)

三、贯彻群众路线是工作方式的本质要求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贯彻群众路线是毛泽东工作方法的本质要求,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一,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立场。人民的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完成历史任务的基础。党成立时,“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12](P631)。 而要改变这种状况, 战胜国内外反对势力,必须依靠人民。毛泽东指出:“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只有把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大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才有可能。 ”[12](P564)越是在困难时期,越要依靠人民。 抗战时期,一些人丧失信心,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12](P511)

同时,为人民服务是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的必然要求,也是党的根本宗旨。1943年10月,毛泽东在《切实执行十大政策》中指出:“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部队中的负责同志要替士兵着想,机关、学校的负责同志要替大厨房着想,替杂务人员着想,所有的共产党员要替人民着想。”[13](P71)在七大上,毛泽东将密切联系群众概括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他在 《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2](P1094)

第二,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毛泽东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2](P899)他认为:“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2](P900)

但在贯彻群众路线中,也会出现命令主义和尾巴主义两种错误倾向。对于命令主义,毛泽东指出:“命令主义是错误的,因为它超过群众的觉悟程度,违反了群众的自愿原则,害了急性病。我们的同志不要以为自己了解了的东西,广大群众也和自己一样都了解了。 ”[2](P1095)“群众不愿干的事,我们硬要领导他们去干,其结果必然失败”[11](P1320),民主革命时期的三次“左”倾都犯了命令主义错误。要避免命令主义,关键是要“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善于使我们的每一个运动,每一个斗争,不但领导干部懂得,而且广大的群众都能懂得,都能掌握,这是一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艺术。我们的工作犯不犯错误,其界限也在这里”[11](P1319)。对于尾巴主义,毛泽东指出:“尾巴主义也是错误的,因为它落后于群众的觉悟程度,违反了领导群众前进一步的原则,害了慢性病。”[2](P1095)解放战争时期的土改中一些地方党委听任群众自发倾向,对地主扫地出门,甚至提出“群众要怎么办就怎么办”、“贫雇农打江山坐江山”的口号,给土改工作造成很大的被动。1948年1月,毛泽东在《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中对尾巴主义提出批评,指出:“要在共产党领导下打江山坐江山,而不是单独贫雇农打江山坐江山。 ”[11](P1268)要避免尾巴主义,就要对群众路线中出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极端民主化、个人主义等非无产阶级落后思想,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

第三,核心是维护群众利益。维护群众利益是发动群众的前提,毛泽东提出在进行军事斗争的同时,全党要学会做经济工作,解决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1933年8月,他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中强调:“革命战争的物质条件就不能有保障,人民在长期的战争中就会感觉疲惫。 ”[1](P119)1934 年 1 月,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重工作方法》中指出:“我们要胜利,一定还要做很多的工作。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发展对外贸易;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1](P136-137)

同时,维护群众利益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抗战时期,“最大的一次困难是在一九四○年和一九四一年,国民党的两次反共磨擦,都在这一时期。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2](P892)。 为了 克服困 难,中央 决定 1941 年征粮20万担,比1940年征收的公粮9万担增加了一倍多,是抗战以来边区征粮数字最高的一次[14](P625)。 群众深感负担过重, 普遍出现不满情绪。毛泽东了解到群众的意见后,决定征收的公粮减为 16 万担[15](P165),切实减轻了群众负担。

综上所述,调查研究是毛泽东工作方法的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能解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的问题;其次,矛盾分析是毛泽东工作方法的核心,矛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问题上,不断发生推移、转化和变迁,中国革命与建设就是要处理错综复杂的矛盾,尤其是抓住社会的主要矛盾,确立党的工作重心;第三,贯彻群众路线是毛泽东工作方法的本质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群众路线的根本出发点,只有工作中树立一切为了群众的思想,自觉为人民服务,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支持。

学习毛泽东工作方法,对于推进当前的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改革已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任务都是难啃的骨头,打破长期固化的利益藩篱,清除体制机制障碍的难度加大,这对工作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多次要求学习毛泽东工作方法,更是身体力行。他主张“不调研不决策、先调研后决策”,多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在此基础上,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判断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我们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我们都可以从毛泽东的工作方法中获得借鉴。

猜你喜欢
群众方法工作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不工作,爽飞了?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