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帮助孩子坚持学习柳琴

2018-02-11 10:45◆卢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柳琴学琴器乐

◆卢 红

(中国儿童中心)

音乐是人类创造的、人类特有的艺术形式,学习音乐能够提升审美品位和艺术素养,因此在我国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关注。器乐是通过乐器表现音乐的形式,学习器乐实际就是在学习音乐。现代,学习器乐的孩子日益增多,家长希望孩子学习器乐开发智力,并且获得一技之长,然而学习器乐并非易事,这需要孩子多年不懈的努力坚持。可是由于不了解儿童学习器乐的规律,很多家长不会引导和帮助孩子,造成孩子对学习器乐产生了抵触情绪,结果半途而废。

我是一名校外教育工作者,在中国儿童中心从事柳琴教学已有十年的光阴。每当我看到孩子厌恶学琴甚至放弃学琴的时候,我都觉得非常可惜。学习器乐虽然艰苦,但却不是不能坚持。通过我自己学琴的经历以及我多年教学的经验,我摸索、总结出儿童学习柳琴的普遍规律,并提出了教师与家长的指导配合方案。我希望首先我自己能够依据这一规律激励我的学生学好柳琴,让这一中国传统乐器更好地传承下去。其次,我希望通过我的梳理总结,能够给其他器乐教师一些启发,帮助他们更好地引导学生克服学习器乐的困难,顺利度过瓶颈期、叛逆期,增加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将学习器乐变成一种习惯坚持下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坚毅品格。

一、学习柳琴的四个阶段

任何人学习器乐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讲,这个过程可能会更加无聊和艰苦。通过多年的经验总结,我将孩子学习柳琴分为四个阶段,它们分别是有兴趣、没兴趣、坚持、再有兴趣。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这四个阶段不是一帆风顺,而是起起伏伏、颇为波折。

孩子刚来学习柳琴时,往往是有兴趣的,因为孩子进入新的环境,遇到新老师,和新的小伙伴一起上课,所有的一切都是新鲜的,这往往会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尤其是孩子看到老师用柳琴演奏经典的儿歌、流行乐曲的片段,他会被深深地吸引,他会崇拜老师,想象自己也能演奏优美的乐曲。这个阶段就是充满新鲜与好奇的“有兴趣”阶段。此时,教师和家长要保护并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他觉得弹琴有意思。教师可以告诉孩子,会弹琴就可以在其他同学面前表演,可以参加演出活动,如果弹得好还可以参加比赛,并能选拔进入乐团,和其他声部一起排练合奏。家长在这个阶段则可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看到他弹琴是多么高兴,爷爷奶奶是多么想听他弹琴等等,家长还可以定期在家里为孩子开家庭音乐会,请孩子为家庭成员弹琴。孩子都有表现欲,希望自己能够与众不同、受到关注,教师与家长的这些言行鼓励一下子便将孩子的表现欲和成就欲调动起来,孩子一定会信心满满地学琴。

然而往往好景不长,“有兴趣”阶段很快就会过去。因为孩子发现自己拿不住琴,自己演奏得并不像老师演奏得一样动听悦耳,而且每天弹琴占据了自己的娱乐时间,上课回课又发现自己弹得不如别人。这个时候,孩子就开始找各种借口躲避练琴,故意偷懒拖延时间,以达到尽可能不练琴或者少练琴的目的。家长在陪练的过程中不得不软硬兼施、斗智斗勇,如果效果不理想,接下来就是家长强迫孩子练琴。因为很多家长小时候没有学琴的条件和氛围,他们希望孩子发展一项兴趣爱好,但是孩子并不理解。此时,家长和孩子会出现争执,甚至家长打骂孩子,极大地破坏了亲子关系,无论对于孩子还是家长这个过程都非常痛苦煎熬。

如果没有度过“没兴趣”阶段,孩子就会放弃学琴,反之孩子的坚持会让他重新发现学琴的乐趣,从深层次激发出努力学习的动力,进而进入“再有兴趣”的阶段,将练琴变成一种持续终身的爱好。

二、突破“没兴趣”阶段的方法

在学琴的这四个阶段中,“没兴趣”阶段至关重要,这是孩子能否继续学琴的分水岭。接下来,我重点分析如何突破这个瓶颈期,我认为应了解学琴规律,根据孩子性格特点实施教学策略,下面是我总结的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第一,曲线救国——加强学生双手的力度。

刚开始学琴,孩子双手没有力度,抱不住琴、弹不动琴,这是孩子不愿意弹琴的重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会让学生每次托琴坚持五分钟、休息、再继续练习。循环往复,一点点增加托琴的时间。并且配合手指耐力游戏训练,例如每天抓手500次,再如从拎1.5升矿泉水开始,训练每个手指头的力度,在家里和家长一起训练,可以展开比赛,比比谁的耐力持久。通过和家长沟通得知,这个方法的效果非常好,孩子们有了积极性,每天坚持耐力训练,一段时间后左右手有力量了,慢慢地孩子掌握了正确持琴的方法,也就愿意弹琴了。虽然不是直接激发学生对柳琴的兴趣,但是通过增强孩子双手的力度,从“外围”解决了根本问题,为学生坚持学琴扫清了障碍,变相地提高了他们学琴的动力。

第二,直面困难——磨练学生指尖的厚度。

在学习完右手弹挑后,要进行左手按音练习。因为孩子手指幼嫩,这时部分学生因为疼痛,害怕练琴,甚至练琴时忍不住流泪。面对这种情况,有的家长心疼孩子,给孩子贴创可贴或者买指套,把手指保护住。虽然这样做会减轻手指按品的疼痛,但是音色完全改变了,达不到正确的演奏效果。此外,这样做就无法让手指长出茧子,茧子是手指的天然“保护伞”,只有长出茧子,弹琴时手指才不再疼痛。长出茧子,需要学生长年裸指弹奏,别无他法。

为此,我不断地鼓励学生,让学生看我的手指,让他们亲手去摸我的硬硬的老茧。同时,我会给学生演奏好听的乐曲,告诉他们只有不断的坚持、不怕疼痛,把音按实才能弹出优美乐曲。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告诫学生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遇到困难挫折勇敢面对,例如左手按音疼痛,擦干眼泪继续按。我还给家长留作业,让家长在家里陪伴学生一起练,从10分钟开始,然后加长到20分钟,再一点点加长时间,大概一个月以后,在家长的陪伴下学生的手指逐步适应了按音,学生就不再喊疼了。这期间,我配合G调音阶练习,让学生学习《小星星》《玛丽有只小羊羔》《两只老虎》《新年好》等儿歌,这些儿歌学生都会唱,因此学起来轻松而迅速,学生往往边弹边唱,小有成就感后便愿意练琴了。

第三,多法齐用——逐步夯实学生的功底。

练习基本功是枯燥乏味的,因为没有乐曲的旋律感,并且一小时反复练习基本功,双手酸疼,因此学生都不喜欢练习基本功。但是,众所周知基本功非常重要,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根本无法演奏动听的乐曲。面对枯燥的基本功练习,我采取了多种方法。

方法一:通过类比,让学生体验感觉。教师辅导学生练琴一周只有一次,加上学生年龄小,因此掌握正确的方法需要一定的时间,尤其是右手的持拨方法,很多学生不会甩腕子,我就让学生联想甩体温表、扇扇子,让他们回家去亲自试验,找甩腕子的感觉。

方法二:采取递进式分层教学的方式。部分学生大拇指总是凹陷,不能平放,后三指不能自然弯曲,这就影响了音色,这个改错的过程很艰难,尤其当学生形成了习惯,更难改。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先让集体练基本功一个小时,然后分组抽查,最后一对一指导。每当一对一指导时,我都亲自示范给学生看,用双手帮助孩子的手指弹奏。学生改正错误,关键在于教师要有耐心,教师看到学生改进一定要给予精神鼓励,学生才会增加信心,才会欣然接受意见,不再排斥。

方法三:晓之以“道理”,动之以“行动”。我会经常跟学生讲基本功(包括轮、各调音阶、和弦、各种演奏技巧等)必须练好才能弹得好听,讲一些优秀演奏者的事例给学生听,促进他们认真练琴。同时,我会做各种基本功示范给学生看,如轮奏长轮的轻重起伏、好听的乐曲技巧片段。这样做可以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到基本功的重要性,学生们会从心底受到震动和教育!此外,我还会陪着学生一起练基本功,我发现和学生一起练习,学生很幸福也很开心,这实际上就是教师的榜样作用。学生总是喜欢模仿教师,所以教师如果“身先士卒”地练习基本功,学生自然会心服口服地跟着练习。

方法四:设计情境,得当激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听进教师的教导,当学生不听劝时,我会营造一些情境,通过激将的方法教育学生。比如,有的学生长轮掌握不好,但是却不重视,我就让他全部用长轮演奏《我的祖国》《雪绒花》,弹奏过程一下子就暴露“轮”的不均匀,我当时就会明确指出他的基本功不到位,然后再示范正确的长轮给他听,让他自己对比,这时学生就能明显感到自己不足,开始重视练习长轮。再如,我用半音阶练习示范《野蜂飞舞》,然后马上让学生演奏,学生弹不了,趁机我就给学生讲解基本功的重要性,在事实面前学生往往会受到触动,这比单纯讲大道理有效果。

第四,探寻规律——科学规划学生的学习。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好学生,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科学合理地制定孩子的学习规划。下面,我分享一些有效的经验:

经验一:练琴不应该只强调苦练、拼命的练,重要的还是要“巧”练,提高练琴的效率。首先,我在教授新乐曲的时候,会让学生提前预习,要求他们了解作品的作者、背景、历史故事、乐曲类型及演奏特点等,因为当学生对乐曲有了大概的了解,弹奏时才会心中有数。其次,我要求学生提前在家唱谱子、打节奏,自学乐理知识,标记出不懂的知识点,然后上课问老师,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节约了课堂授课时间,教师能腾出更多时间详细指导学生练琴。

经验二: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都不一样,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然后运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面对内向的学生,多鼓励表扬,和风细雨地指出问题。面对外向的学生,严格要求与积极鼓励相结合。学生犯错要批评,有时学生接受不了,甚至当场哭泣,此时教师不能心软,一定要告诉学生必须纠正原则性错误。所谓“严师出高徒”,我本人就是在导师的严格要求下一点点进步,成长为专业柳琴演奏者。所以,在因材施教的前提下,我会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对他们的成长负责。

经验三:运用“镜子”,自我纠错。每隔一段时间,我会给学生录制他们演奏的视频,然后刻成光盘在电视上播放,让学生反复观看,学生马上就会发现自己演奏时的问题,如眼睛乱转、坐姿不端正、左右手姿势不对、挠痒痒、乱动、两腿姿势难看、表情僵硬、没有乐感、纯机械的演奏而无深入乐曲主题思想的肢体语言,等等。通过观看自己的演奏视频,学生能够准确地找出自身的问题,然后认真改正。相比教师指出他们的问题,这种方式更能让学生清晰地自我认识和反思,更加有效地进行改进。

经验四:根据学生的性格、级别调整教学方案。到了5级,演奏《柳琴戏牌子曲》的时候,学生一般会出现胆怯和抵触情绪,因为乐曲难度提高、技巧丰富,学生会感觉力不从心,这是每个学生都要经历的阶段。面对这种情况,可以先让学生把基本功练好,讲解乐曲的背景、历史,分段让学生演奏,把重点内容技巧单独拿出来示范讲解。

经验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掌握好教学进度和节奏,既让学生在适度的努力下继续坚持下去,又不影响全面发展。我在教学过程中不会一味地追求进度,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们要认清一个重要事实——学琴并不是越学越深,演奏技术并不是总会不断地提高,而是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停下来。因此,学生学琴到了一定程度后不是向高发展,而是向广拓宽。这时候我不会刻意追求演奏高难度作品,而是在学生技术能够驾驭的范围内,涉猎更多的音乐作品,帮助他们理解音乐文化。除了考级作品外,我会适度安排学生喜欢的儿歌、动画片主题曲、电影金曲、流行歌曲等,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有机会,我还会带他们走进音乐厅现场感受民乐的博大精深,读一些音乐知识、音乐史上的人物故事等等,使学生从对学琴的兴趣爱好扩大到拥有对音乐的审美情趣,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艺术素养。

经验六:用行动表达对学生的爱,和他们建立感情链接。例如,平时想尽一切办法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陪学生演出并给予鼓励;申请经费为学生量身定做作品、给学生做漂亮的演出服;有时候缩短自己的吃饭休息时间给学生检查作业,让家长准备练琴手册,每次课为学生做好回课记录;运用精神和物质奖励,激励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每年开展母亲节主题教育活动,教导学生学会感恩,教学更不忘育人。当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和期望时,他就有了巨大的动力去学习,这是激励学生的最高境界。

经验七:家长的正确配合必不可少。学生在家练琴的时间相对多,通过调查我发现在督促孩子练琴时很多亲子发生过争执和不快。孩子在家练琴时,家长一定要有耐心,控制自己的情绪,多鼓励孩子,多听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真实心理,找到孩子抵触练琴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如果是因为练琴枯燥,那就丰富基本功,让孩子弹一些喜欢的乐曲。如果是因为弹琴时间占用了娱乐的时间,建议家长合理规划时间,例如每天孩子放学回家后休息片刻先练琴,把每天要练习的内容练完后,然后轻松愉快地吃晚饭、做作业、和小伙伴玩。另外,家长要提高孩子在家练琴的效率,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练琴的时候讲条件还磨蹭,一会吃东西、一会上厕所、一会玩去了,这些行为都应避免。在家练琴,每天一小时合理安排好,可分为练习基本功20分钟,弹奏乐曲40分钟,乐曲包括以前学过的乐曲和正在学习的乐曲。每次课后,当天回家一定要马上复习,绝对不可以拖延到第二天再练琴,因为越早复习记忆力越好、效果也越好,更重要的是家长要通过要求孩子及时练琴培养孩子的品行:今日事今日做!练琴是一种习惯,必须坚持!

四、结束语

教育的中心思想就是让学生做喜欢的事,并从中得到快乐,同时能力增强、素质提高。那么,在我的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在练琴中产生成功的自豪和喜悦。经过我多年的努力,我看到我的一批批学生基本功扎实,能够演奏出动人的乐曲,在各种展演和比赛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更令我欣慰的是,他们提高了自信,把练琴当成习惯,真正爱上了柳琴;通过集体上课,学生还收获了友谊,家长也成了好朋友。

作为教师和家长要少些功利性,多给学生自由,让他觉得学琴是件快乐的事情,从内心建立稳定、持久的学琴动力。铃木先生说过“教育不是为了分数和名次,关键的是快乐的生活和得到快乐生活的能力,这也是孩子们最需要的”。

猜你喜欢
柳琴学琴器乐
一曲柳琴戏,最美拉魂腔
柳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柳琴戏音乐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以2010-2020 年为例
孔子学琴
谈器乐在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浅议优秀器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进校园的意义
“演奏剧场”:器乐表演新形式——以筝作品《人生几何?!》为例
略谈器乐在歌唱教学中的应用——以《金孔雀轻轻跳》为例
炀炀的“三心二意”学琴路